張致勇 張瑞云
摘 要:“五育融和”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跟時代需要與教育改革的教育新理念。“五育融和”緊密貼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學生健康成長所需的德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智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體系。本文將探討將“五育融和”應用于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將“五育融和”運用于小學各個學科及學校實踐活動中。
關鍵詞:五育融和;小學教育;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4-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40
多年來,我國一直在積極探索教育模式改革,提出要以人為本,但如何改革,怎樣提升“育人質量”,一直都還在摸索中。“五育融合”是符合我國目前發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它以“育人”為中心,提倡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綜合素質教育,避免學生出現“只知埋頭于課本,不知世界為何物”的情況,是目前值得推行的教育理念。
一、“五育融和”的核心內涵及優點
蔡元培先生曾經發表文章《對于新教育之意見》,蔡先生提出將“五育并舉”作為當時教育的主要指導方針,這里的“五育并舉”是指“實利主義教育、世界觀教育、軍國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美感教育”。蔡先生提出的這種思想是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的。在如今全球化、科技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蔡先生提出的“五育并舉”的核心內容已不適用于現在。于是符合國家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五育融和”教育理念應運而生。
“五育融和”是基于“五育并舉”的教育新體系,它將教育過程中涵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五種教育體系有機地拆分開,再進行系統的融合,形成全新的教育體系。教育工作者應理解“五育融和”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不可單獨、片面地對概念進行理解。“五育融和”同時可以劃分出三個不同的層次,其中“心理發展層次”包含有學生的德育、美育、智育三種教育,體育屬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一層的要求,勞動及實踐要求就包含了“勞動教育”這一部分。總結來說,“五育融和”教育是對“五育并舉”理念的發展、進化、深化。
“五育融和”并不單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五種教育,其內涵及優勢眾多,總體可概括分述為以下幾點。
(一)“五育融和”是教學中的一種“育人假設”
在這種教育理念中,它預設人的成長發展不是片面、單獨進行的,而是全面、融合的發展。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心智、道德、能力的發展是多樣的,同樣所需接受的教育也是多樣的。但學生的各項成長中,難以區分諸如德育、智育或是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否單獨起到了主要作用,任何一種教育都可能引起學生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全面的發展,這些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互相交織、相輔相成,最后綜合達到使學生良好成長的目的。但融合并不意味著某一方面的教育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教育,雖然教育效果會有融合,但每一種教育仍舊有其特殊針對性,在實踐運用中,教育從業者應該把控好“五育融和”中的個體與整體、分離與融合的關系,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綜合發展。
(二)“五育融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育人實踐活動”
“五育融和”是立足于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舉”教育方針所提出的新時代教育理念,但兩者側重點并不相同。“五育并舉”強調五種教育缺一不可,而“五育融和”則更強調在實踐中進行教育的整體落實。“并舉”表達同時進行,而“融和”則表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除了要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更要在五方面進行有機融合,使教育成果更加顯著高效,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及能力的全面培養。
(三)“五育融和”強調的是一種育人理念
單單將“五育融和”教育看作是教學過程的一種實踐指導方式,是遠遠不夠的。五育融和的特殊價值在于,它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融和。我國推行教育改革已經多年,但各種教育方式都優劣并存,這是我國目前優化教育質量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即各種針對性教育之間是分裂的,甚至有些不同教育理念之間倡導的教育模式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五育融和”提出,教育應該是獨立但融合的,每種教育單獨進行并不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而將其有機融合、統一起來,育人效果才更顯著。
(四)“五育融和”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思維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重視文化課教育而對其他方面教育不夠重視。“五育融和”提倡教育從業者不能將各方面教育割裂,或單獨側重于某方面教育,要將各方面教育進行關聯、銜接,從而提高育人質量。這種思想的推行也有利于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重新建構。
(五)“五育融和”將提升我國教育界的“育人能力”
當教師教會學生“五育融和”的核心思想,學生會理解學習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融合的。結合目前科技發展的浪潮,學生更會懂得如何通過當前便利的科技手段對自身能力及綜合素質進行提升。如線上學習、人機交互學習等,這些科技帶來的新的教育方式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會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增加學生發展為綜合性人才的可能性。
二、將“五育融和”在小學各學科學習及校園各類活動中進行實踐
“五育融和”教育具有強大的內涵優勢,但如何切實構建“五育融和”教育體系依舊是一個難點。筆者認為,當前小學各門學科教育分工明確,教材也涇渭分明,可考慮在活動中落實“五育融和”。開展各類符合“五育融和”要求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進行自然探究、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增強道德教育等,這類活動將具有良好的育人價值。實踐教育活動是體驗、實踐與學習的結合,能緊密貼合“五育融和”的教育訴求。
(一)將“五育融和”結合數學開展教學活動
小學生尚且年幼,心智發育及勞動能力較弱,一些復雜繁重的活動不適合開展。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可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做時間的主人”這類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數學教師教導學生學習24小時計時法,之后引導學生自己制作鐘表盤并在鐘表盤中寫進自己的時間分配。活動需要學生自己收集制作鐘表盤的材料,并設計鐘表盤的外形與裝飾,這會加深學生對所學24小時計時法的理解、鍛煉其勞動能力及對美的感知。制訂個人時間表也能鍛煉學生管理時間的能力,當學生對時間分配有了認識,才能學會自己去科學管理時間、合理分配時間,同時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非常有利。
(二)將“五育融和”結合體育開展戶外活動
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現在很多學生不夠活潑、不愛運動,沉迷電子產品,甚至有的學生在年齡很小時就戴上了近視眼鏡。體育教師可以開展“教學生做沙包并組織學生用做好的沙包進行游戲”這類活動。學生在做沙包的過程中一個人難以完成,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團隊合作,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努力做完沙包后,會對自己的作品抱有強烈的興趣,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戶外進行沙包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自覺地運動起來,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這類活動的教育意義是多樣的,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科學的推動作用。
(三)將“五育融和”結合語文開展活動
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語文教師可開展“向英雄致敬”這類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疫情中出現的英雄人物,為學生普及疫情的基本病理知識及防護措施,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向英雄致敬,如畫手抄報、寫作文、詩朗誦等。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學到了相關醫學知識,拓寬了知識面,也能從這些英雄身上學會什么是社會責任感,什么是個人奉獻精神。在學生向英雄進行致敬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增加了正能量,也鍛煉了寫作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等等。
(四)將“五育融和”結合英語開展活動
英語教師可根據課堂內容,讓學生以所學單詞為名字,根據其語義進行故事編寫,并跟同學一起將故事演繹出來。這類活動會加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運用能力。學生在編寫故事的過程中,也達到了鍛煉創新創作能力,激發靈感的目的。在學生與團隊進行演繹的過程中,他們的裝扮與場景布置,將鍛煉其對美的感知。綜合來說,能提升對學生的多方面鍛煉效果。
(五)“五育融和”在美育課中被快樂地運用
美育課在小學所有課程中是較受歡迎的。二年級《種玉米》的歌詞內容就屬于勞動教育,其中又用跺腳拍手拍腿拍肩來配合音樂節律的運動,提高了學生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使其能掌握好旋律的音準、節奏,提高了學生表現美的能力。四年級美術課《動畫城》選定好吃懶做、詼諧喜慶的豬八戒作為繪畫對象,學生學會了動畫人物的線條勾勒,通過形象分析出了胖的根本原因是懶,引導學生吃苦耐勞,整堂課巧妙地把五育融合在一個載體身上。
(六)“五育融和”在學校各類活動中最易運用
小學階段學校活動豐富多彩,有六一活動、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入隊儀式、升旗儀式、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研學活動等等,每一項活動都體現著五育的身影。如入場式,學生要經過反復的訓練,訓練時既要注意步伐的整齊、口號的響亮,還要體現精神面貌,訓練時還要有耐力,其中沒有智慧的參與很難取得好成績。
三、結語
總體來講,“五育融和”是符合我國發展形勢要求的教育模式,但將“五育融和”推行于現存的教學模式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我國教育界已經出現了諸多對“五育融和”的探索,這為我們的實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這些探索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五育融和”教材仍需我國的教育從業者進一步進行研究分析,以期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參考文獻:
[1]沈偉.城鎮化背景下的校長領導力:基于空間社會的考察[J].教育發展研究,2018(18).
[2]鞠馥宇.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J].教學與管理,2019(16).
[責任編輯 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