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云


摘 要:在當前我國的高中教育教學體系中,關于高三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以復習教學為主。研究將結合學案導學教學方法的應用,對高三數學復習課程進行深度講解和論證,希望能借此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帶動學生綜合學習素養的高效措施。
關鍵詞:高三數學;復習;學案導學;實施計劃
多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會采用簡單的知識重復教學方法、題型講解教學方法、集中訓練教學方法、題海戰術教學方法、時間戰術教學方法、模擬考試教學方法等對學生進行復習的教學與培養。在此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成績縱然可以得到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教師的這種“車輪戰術”復習策略的開展與實施,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學習別無他想,最終使得學生在不斷地學習構成中變得疲憊異常,而且學習效率也會不斷地降低,甚至會對某一成績相對偏弱的學科直接選擇放棄。
一、邏輯導入,體現數學本質,實現導學
例一:題目為“在一個半圓中,它的直徑是2,其中,A是直徑延長線上的一個點,而且OA=2。另外,B可作為半圓上的任意一點。在此,以AB作為等邊三角形的一條邊進行思考,若畫出如圖的△ABC等邊三角形之后,那么請問B點應該處于哪個位置?以及四邊形OACB的面積到底該是多大?”此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處理這一問題的時候,需要通過建系的方式進行研究。也可以利用選角做變量的方式對其進行思考。如,在選角做變量的分析方法中,可以假設∠AOB=a;而針對△AOB,則可利用余弦定理對其進行分析,方可計算得出AB,以此為法,可快速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和四邊形的面積。以此為法對學生進行題目的分析,可以有效體現出教師對于教材的堅持與應用,而且還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反映出教師對于教材以及數學本質的尊重。這對于提高高三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水平、綜合素養等均有較大的幫助與促進作用。
二、公式導入,反映學習方法,完成導學
三、抽象導入,體驗形象知識,深化導學
如果在不等式中有兩個字母,那么就需要學生明確兩個字母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分析清楚哪一個是常數,哪一個是變量。為了方便后期的題目練習,可以把參數當作變量來看待,也可以把變量當作參數來分析。
對其進行分析:在該題目中,可以把p當作是變量來處理,然后,結合提問的問題,對其進行轉化,將之體現為[﹣2,2]以內對于p的一次函數>0的恒成立問題。
對其進行解析:
四、分離參數法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推進,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高中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關注點不再是以“成績的高低”為主,而是將重點轉移到了學生核心素養養成以及學習方法的掌握方面上。
參考文獻:
[1]蘇長軍.高三數學二輪復習“微專題”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9(30):48-49.
[2]張文海.運用思維導圖優化高三數學復習教學[J].中學數學月刊,2019(10):28-31.
(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