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波 陽青海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物理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在這種形勢下,陳舊的教學觀念已然不合時宜,需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來實施教學。體驗式教學具有體驗性的特點,符合新課改對物理教學的要求,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感知和體驗,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本文將從日常生活體驗、演示實驗體驗兩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初中物理體驗式教學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體驗式教學;教學策略
初中物理大多以形成性知識為主,但是在傳統觀念和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知識,很少有獨立和親身的體驗,無法探究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自然也難以實現有效學習和全面發展。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體驗,深入參與到物理教學之中。因此,廣大的初中物理教師要徹底革新思想,在科學觀念的指引下,主動將學生的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實現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物理知識,形成物理核心素養。
一、日常生活體驗
(一)布置體驗任務
任務的布置和提出決定著學生能否深入到生活中去。所以,初中物理教師應該以物理課程知識為基礎,結合現實生活來科學地布置體驗任務,為學生的實際體驗做好鋪墊。
比如學習課程內容《汽化液化》,可以讓學生到廚房觀察鍋里水的沸騰現象,蓋上透明鍋蓋,觀察蓋上鍋蓋和打開鍋蓋的區別。切合實際的日常生活體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一些操作,比如讓學生在家幫父母洗菜洗碗,然后再學習《物件的沉浮條件及其應用》一課,筆者會讓學生們回顧洗菜的過程中,我們將蔬菜的葉子放入水中,蔬菜的葉子并不會下沉,而是浮在水面,通過這個現象可以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到物體沉浮的條件,促進促進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
(二)課堂融入
日常生活融入課堂是初中物理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內容。對于課前體驗,可以將學生體驗到的項目引入到課程中。經過課前體驗,學生對物理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猜想。然而,它并不能解釋這一現象,也無法讓學生保持長期的學習、探究興趣,帶著問題開展本課的學習。所以,初中物理教師應當將生活中的案例和現象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此來讓學生深入其中,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釋物理現象和規律,體驗物理知識的實際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隨時聯系生活,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講解。
例如,在教授牛頓第一定律課中的“慣性”時,筆者以生活中最常見的乘坐公交車的現象為例,高峰期乘坐公交車時我們需要站立,但是在乘坐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身體傾斜,如,司機加速過程中或公交車轉彎過程都會形成這種外力,而在公交車上站立的人們需要牢牢抓緊扶手,避免被這種外力牽引,導致失去重心而摔倒。這也是我們在乘坐公交車時為什么要及時給老人、孕婦、小孩讓座的原因。那么這種外力是什么呢?這時,筆者再正式引出本節課程的內容,帶領學生們認識慣性的概念。
二、演示實驗體驗
演示實驗是一種基本的實驗方式,能夠讓學生直接地學習和認識實驗的基本操作過程和步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來演示實驗,實驗現象直觀、有趣,具有很強的可視性。實驗現象比學生固有的思維和印象要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有更加實際性的體驗,從而更好地去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和規律。
比如,課堂上的“壓強”可以用“踩雞蛋”來引入新的課程。老師問學生:如果你踩到雞蛋會怎么樣?學生通常認為雞蛋會被踐踏,然后老師把兩打雞蛋放在地上,讓學生示范。當學生們發現有24個雞蛋沒有被踐踏時,學生們往往會對這種現象感到驚訝。想知道為什么蛋不會被踐踏,有興趣繼續探索。新課《流體壓力與流量》介紹時,老師準備兩張一模一樣的紙,并垂直并排擺放。老師問學生:如果你把空氣吹到兩張紙中間會發生什么?學生們傾向于認為把空氣吹到兩張紙中間就會被吹開,但實際現象恰恰相反。這兩張紙靠得很近,而不是被風吹開。這時候,學生往往會有深層次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有了關于這一“奇特現象”的問題,在這節課上更容易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體驗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身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必須要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和強大的人格魅力以及高水平的教育素養,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創新思想和觀念,結合現實學情來等策略的實施和運用,通過日常生活體驗、演示實驗體驗等策略的運用來建構科學穩定的體驗教學模式,促進師生、生生間的良性溝通,讓整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真正地動起來、活起來,達到理想的教學境界,展現出應有的魅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沈文笑,劉艷峰.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淺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1):264.
[2]俞衛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高實驗效果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6):116.
[3]王書賢.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培養[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24):81.
(湖南省永州市橋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