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平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已改名為《道德與法治》,但課程標準還未同步更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边@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痹谒磥?,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也說過:“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構成學生主觀認識的主要素材。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已改名為《道德與法治》,但課程標準還未同步更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準相比,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放在首位,既凸顯了品德課程的德育功能,又明確了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教師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要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
對于教育而言,脫離生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但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知行脫節的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也就是說,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只處于認識階段,沒有上升到實踐層次,其所學沒有很好地指導實踐,為學生的生活服務。產生知行脫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學沒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傳統的道德教育以課堂為基礎,以教材為中心,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教學模式相對封閉,沒有很好地銜接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達不到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生活、服務于學生未來的目的。針對這樣的教學弊端,教師必須樹立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理念,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生活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讓學生成為真正的社會人。
生活化教學強調的是教育與生活的聯接,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內容就是教育的內容,教育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現代德育認為德育的本質是在于使個人完成對于人生意義的求索和生存質量的提高。德育要促進個人道德社會化,要引導人去建構個人的完滿的道德生活,體驗道德人生的幸福與崇高。兒童應是正在發展中的完整的人,這種發展是其個性化向社會化的過渡,成為社會的人。作為社會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而要實現個性化向社會化的過渡,其最有效的載體是生活,其是否實現社會化的標志也是看其是否積極適應生活。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樣一門綜合性、實用性、生活性都很強的德育課程,怎樣讓課堂教學和課后延伸教育也趨于生活化而達到其真正的教育目標,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去努力:
一、提升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理念的認識,并不斷積累實踐經驗。
二、深化教師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定位: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
三、加強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的緊密度,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融入生活化理念。一方面拓展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把學習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使他們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我們生活的緊密關系,使他們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重點可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制定以生活為導向的學習目標
盡管道德與法治學科有明確的課程目標,但是每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盡相同,應考慮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細化,制定以生活為導向的具體的學習目標。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5課《應對自然災害》的教學目標中有一點是: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種類、特點、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及一定的防御之法。根據本土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教學目標可細化為:了解家鄉近幾年所遭遇的自然災害及造成的危害、防御的方法。
2、豐富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資源
除了課本和教參上的教學資源可供參考,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來自于生活。如:“清明節”“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國慶節”等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向雷鋒學習”“光盤行動”“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教育活動”“學憲法講憲法活動”等專題教育活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多措并舉,將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途徑鋪設到了各種實踐活動當中。
3.落實以生活為導向的課后延伸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付諸實踐,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關注對學生生活實踐的指導,并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落實以生活為導向的課后延伸。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4課《地球——我們的家園》時,即可組織學生到垃圾處理站進行現場研究,繼而開展“美麗家園垃圾分類”活動,讓學生了解踐行“綠色環?!崩砟畋仨殢淖陨碜銎?,從小事做起。
四、加強家校聯系,優化家長的教育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耳濡目染的影響力。加強家校聯系,優化家長的教育理念,老師與家長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對于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踐出真知,磨勵育人才。總而言之,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體系的構建,還需進一步在實踐中積淀,需要日積月累,逐步完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新課程(下),2019(12):127.
[2]李錄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育,2019(52):88.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梅城鎮紫云完小 4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