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容
摘要:知識的教學是包含多方面內容的,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內容一個方面。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老師所傳授給學生的就不僅僅是數學知識,還包括數學思想以及生活運用、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本文即是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的創新策略進行闡述,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相對較為抽象,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所以諸多學生對于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這也就會影響初中數學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學老師就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數學,以此既能夠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一課時,教學老師就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最小的數字是什么?”學生:“是零。”老師:“那還有沒有比零更小的數字呢?”學生:“沒有吧。”/“不知道。”老師:“在冬天,氣溫會降低,通常是多少度?”學生:“零下十幾度。”老師:“是的,到了東北那里會更冷,到了零下二三十度。這里說的零下是不是比零還要低呢?”學生:“是的。”老師:“你們想想,天氣預報在播報零下氣溫時,都是怎么標注的?”學生:“好像是在溫度的前面加了一個‘減號。”老師:“沒錯,這個‘減號在數學領域中稱為符號。比如說零下五度,也可以說是負五度。”學生:“那表示零上或者大于零的數字是不是也應該加上一個‘加號呢?”老師:“說得好,確實是存在加號的,但是因為應用較少,所以通常省略掉了。同學們再想一想,我們的生活當中還存在哪些應用到負數的情況呢?”學生:“表示欠賬的時候。”/“表示海拔高度的時候。”老師:“是的,其實還有很多,是不是感覺數學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學生:“是的。”老師:“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多加觀察與思考,學以致用。”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老師在開展初中數學知識教學時,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具體問題情境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對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包裝,以將數學知識置于具體的問題情境當中,加強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強化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例如,在教學“相反數”一課時,教學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我們在語文學習中都學過反義詞,對不對?”學生:“是的。”老師:“那么數學當中是不是也存在相反的兩個數呢?和反義詞一樣。”學生:“存在。”/“不存在。”老師:“認為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學生,請說明理由或者依據。”學生:“正數和反數就相當于語文當中的反義詞。”老師:“正5和負6是相反數嗎?”學生:“不是,正1和負1這種的屬于相反數。”老師:“為什么說它們是相反數?”學生:“因為正數和負數的符號相反,而且距離原點的大小相等。”老師:“很好,聽好老師的題目,我欠小明10元錢,大家說說這個數字應該怎么樣表達?”學生:“如果站在老師的角度出發,應該是負10,如果站在小明的角度出發,那就是正10.”。
三、小組合作教學,引導學生探究
知識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冥思苦想,而是若干人的共同合作和探索,所以教學老師在開展初中數學知識教學時,就需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以此加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當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方式,還有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法法則”一課時,教學老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探索知識。首先,教學老師需要將為學生拋出具體的問題,比如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是什么,或者說有理數在相乘時存在哪些規律,然后在此問題的引導下,教學老師即可組織學習開展數學合作探究。此時,教學老師可以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創新教學并沒有一定之法,具體需要教學老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取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老師在開展初中數學知識教學時,其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引導,比如本文所提到的問題教學以及合作探究,都屬于是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啟發,從而使得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的方式學習和理解初中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吳東桃.探究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11):121.
[2]趙藝嬌.淺析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創新策略[J].考試周刊,2019(97):99+101.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