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要: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教學藝術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美的享受。教學藝術的運用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帶有教師鮮明的個人特點。它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本文試對小學語文的教學藝術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指導教學,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藝術;學生心理
《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老師也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在語文課上,如果僅僅是沿用古老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必然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從此也會失去學語文的興致。如何促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呢?那就要運用教學藝術,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從而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才能讓語文教學在課堂上愉快地完成。
那么什么是語文教學藝術?長期來人們對教學藝術一直有著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
1、激勵樂學說。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的藝術》一書中認為,教育的藝術在于能激發出學生心靈的感情,而且這種工作做得愈細致,愈有感情,從孩子心靈深處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2、創造活動說。李密先生在《課堂教學藝術通論》一書中論證指出:“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
3、審美說。閻增武先生認為:“借助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感,可以給教學藝術下一定義:教學藝術是通過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以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這種手段的運用能使學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積極愉快的求知氣氛中,獲得知識的營養和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藝術是實現課堂教學整體優化的重要內容,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加強教學藝術的修練。怎樣使自己的教學具有藝術性呢?這里,著重從教學藝術的基本結構、形成的基本途徑及具體運用三個方面作些說明。
(一)語文教學藝術的基本構成
語文教學藝術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它與執教者自身的素質條件有密切的關系。教學藝術的效能,取決于一個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教學藝術的運用,有賴于教師良好的語文基本功和素質。因為教學藝術的任務是根據上述教育理論、語文基本功和教師素質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學藝術的結構,據個人體會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兒童心理。教學的藝術必理建立在教學的科學性上的。沒有科學性就沒有藝術性。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講就是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因素。這就要學習心理學,懂得兒童心理的特征和個性形成的規律性知識,并能在教學實踐中實施運用。
2、熟悉并駕駛語文學科的知識內容、結構、體系,善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這就要具有鉆研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因為教材是運用教學藝術的對象和依據之一;同時要能夠將對教材的獨立思考、深入鉆研同對學生怎樣學習的設想結合起來,精心設計出一個和諧的教學過程。
3、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與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密切相關。教師應盡可能讀點文學名著,讀點文學藝術理論書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素養,特點要注意學習點美學原理,講藝術,不能離開美學。例如講評課文適當運用美學知識,能提高課堂活動的愉快性、趣味性,增強吸引力,把聽課變一種樂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美好事物之中。
4、具有相應的基本功。教師語言要真實、正確、形象,富有啟發性,具有感染力,并能波瀾起伏,有一種節奏變化。教師要掌握對語言藝術的聲調、語調、表情、手勢、激情和理智的表現能力。
還有,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采取一些輔助手段,如圖畫、照片、音樂表演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基本功,至少在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有自己獨特的本領,有自己的“拿手戲”。這里包括教師的口頭表達、書面表達、普通話、書法及繪畫、音樂等多種能力。一定能力結構、知識繪聲繪色是提高教學藝術素養的必不可少的基礎。
5、善于掌握并控制教學過程自身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反過來說,也就是不能因教師的一時過失或大意,破壞了課堂氣氛,影響了教學效果。例如,要體察并順應學生的情感;在學生畏難或遇到困難時,要給予鼓勵、支持;處理師生關系要區別不同場合,注意掌握分寸等等。
(二)語文教學藝術形成的基本途徑
形成語文教學藝術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一般地講,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考慮:
1、重視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通過學習,不斷地充實、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的實踐。例如當前所強調的教學系統觀和整體觀,新的質量觀和人才觀等等,都應及時地學習掌握。
2、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先進的經驗,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這也包括學習、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取其精華,融匯到自己的經驗中去。
3、重視教學的基本功訓練,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特色。
小學語文教學的藝術性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從教學工作的環節看,有備課的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指導學生練習、實踐的藝術等;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有導入新課的藝術,啟發引導的藝術,歸納總結的藝術等。由于教學藝術主要還是體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大練基本功,首先就要大練課堂教學的基本功。
課堂教學一般的如下特點:
1>必須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的綜合任務。
2>必須是教學內容的優化,即教學內容難度適當,數量合理,綜合任務落實。
3>以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制造一種所有學生都情緒高昂、愿意探索的氣氛。
4>以個別對待,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得到發展和提高。
5>有一定步驟,環環相扣。哪些內容居先,哪些內容居后;孰詳孰略,孰輕孰重,都有一個合理的安排;順序排列,時間分配,都要精心設計。
每堂課都要考慮到課堂教學的這五個方面,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興趣,使他們對陌生的教材產生親切感,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通過具體事物與抽象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提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并能提示未知東西同新材料、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受到形象教育和美的熏陶。最后,要善于總結,一節課下來,要能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樣,反復練習,日積月累,便能逐步做到熟練地掌握教學藝術,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語文教學藝術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語文課教學藝術的顯著特點是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所謂入境,就是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憑借自己的理解、聯想、想象等,仿佛是親自聽到、看到,親自經歷課文所記敘的事件,那場景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眼前,有一種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視其物、如聞其聲、如經其事的感覺;所謂入情,就是要進入或接近作者的心境、貼近作者的心,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
那么,怎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仔細品味、咀嚼語言文字
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段篇的內在聯系,反復地閱讀、品評,并借助于學生的思維、聯想、想象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作者所記敘、描述的事情之中,進入作者所展示的語境或心境中。
例如,教《瀑布》一詩中“好像疊疊的浪花涌上岸灘”一句中,我先啟發學生說說是否在影視劇里見過疊疊浪涌上岸灘的情景,這種聲音是怎樣的,讓學生學一學,學生進而認識到“疊疊”的意思是這一聲還沒完,下一聲又起來,氣勢很猛。然后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模仿“疊疊的浪涌上岸灘”的聲音,以體會其氣勢很猛。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著朗讀,其教學效果很好。
2、借助輔助性教學手段
有時學生受到年齡、閱歷、生活經驗等限制,對一些生疏的事物、景況、情感難以置身于內;有時也為了幫助學生講求語文課的教學藝術加深理解和體會,創設一種情境,烘托某種氣勢,造成一種與課文思想內容相適應的環境;有時為了突出某一重點,突破某一難點,則假托一種方式等,以此來引導學生入境入情達到對語言的理解,對思想感情的體會。教學中我一般采用的輔助性的教學手段有:
1>教師運用生動形象感人的語言進行描述。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學生對課文所描述的那種送別的情景不太熟悉,缺乏真情實感。為了使學生有一種長時期的感覺,盡快地入境入情,在教學開始,我滿懷深情地講述了這樣一段話:“我曾訪問過參加抗美援朝的一位志愿軍叔叔。他含著激動的淚花,向我講述了當年志愿軍回國,同朝鮮人民告別的動人情景……”
教師用一段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創造了一種感人的語言環境,創設了一種催人淚下的氣氛,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把學生的感情引入了當時送別的情景之中,為深入地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提供了條件。
2>播放音樂。音樂是一種藝術。根據課文內容,選配一段音樂來烘托、渲染氣氛,或配樂朗讀等,也能夠收到入情入境的效果。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我就配了一段感情深沉的音樂,讓學生在這音樂的烘托下,或理解體會課文思想內容,或伴隨著音樂朗讀等。
3>觀看實物。實物包括掛圖、照片以及幻燈等。根據內容需要,繪制或選取彩色圖片,再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使學生入境入情。這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事先準備好的,在適當的時間、時機展示出來。
4>給課文配插圖。不少詩文,本身就表現了一幅優美的圖畫。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借助繪畫的方式或用口頭語言描述一下或實際畫出來,也可以收到入境入情的效果。如果將這首詩畫成一幅畫,那么,這幅畫上應該畫些什么?怎樣畫?為什么要這樣畫?讓學生通過形象、準確的語言描述一下。如描述“飛入菜花無處尋”一句,學生說:“要畫上一席菜地,菜地里種著一片綠油油的油菜,而且正開放著一片金黃色的花。一只黃色的蝴蝶落在菜花上,不仔細看,就分不出哪是油菜花,哪是蝴蝶。”
另外,借助于動作的演示,現場觀察、小實驗等,也可以幫助學生入境入情。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當學生朗讀到最后幾段,寫志愿軍向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我就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稍加一個再見的手勢,頻頻的揮手,就如同真地在車廂里向送別的人們揮手告別一般。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以提高學生的認識,使之受到思想教育,有效地進行閱讀基本功的訓練。
語文學科同文學中的形象、意境、情感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表現形式中的表象、等藝術思維方式有著天然的聯系。選編的課文本身就具有濃厚的知識性和藝術性,特別是那些出自大作家筆下的文字,其遣詞用句、布局謀篇匠心獨運和表情達意的準確鮮明,無不使作品本身充滿著藝術感染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典范。要使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與作者塑造藝術形象產生共鳴,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求我們講求教學藝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對小學語文的教學藝術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更好地指導教學,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雷玲.《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
[2]王道俊.《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5.
[3]葉瀾.《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
[4]李滄海.《教育藝術》2003 第7期.
[5]章燕君.《小學教學研究》2008 第5期.
[6]崔巒.《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2003年.
[7]劉芳.《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專家指導匯編》.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2003.7 .
[8]劉鳳梧.《人民教師手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 .
湖北省十堰市實驗小學 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