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志
摘 要:學生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提升與發展的程度,并不僅僅是學生的智力水平所決定的,在非智力影響因素中,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在同等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識,這些文化知識亦是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思維與能力提升的基礎,而這既是我們參與學習的目的,也是實施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學生;初中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策略
引言:
學習習慣是學生通過長期的學習實踐活動,在思維層面所形成的自動化行為方式,這種習慣不僅僅被學生應用在系統化學習方面,將會伴隨學生的一生,來支撐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初中年級的學生們已經經歷了六年的系統化學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學習能力,正處于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該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他們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分析
從筆者的教學經驗及所了解的相關資料來看,當前農村初中學生普遍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學習能力可以發現他們在學習習慣方面所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足,這些都是制約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些問題與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前預習是重要的學習環節,通過預習可以全面了解課堂教學內容并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針對自己在預習階段發現的問題進行強化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第二,課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生們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即便在課堂學習中,他們也無法及時收回思想認真學習,從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的現象。第三,缺乏基礎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指導學生開展高效學習的基礎,很多學生只知道被動地學習文化知識,卻沒有深入研究有效的學習方法,費力地學習卻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事倍功半的學習會讓他們逐步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最終發展成厭煩學習的思想。第四,課堂上不做筆記。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只是聽,并沒有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時地記錄下來,這就會導致他們在后續的學習中,逐步遺忘前期的知識內容,隨著遺忘內容的堆積,也會直接降低自身的學科水平。第五,學習懶散。學生懶散的學習狀態集中體現在課后作業方面,很多學生面對課后作業都是敷衍的狀態,是為了完成而完成的心理,消極被動地懶散狀態,并無法讓他們通過作業檢驗自己的真實學習情況,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第六,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缺乏主動鉆研的能力,被動的獲取知識無法提升自身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這也是當前主推積極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目的。第七,不進行反思和總結。學過即學過,至于學習的效果則需要通過教師組織的測試才能體現出來,在日常學習中很少會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自身學習的問題并積極主動地改進并完善自己的學習質量。
通過對以上學習習慣的總結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意志力,還與教師的培養和家庭的督導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了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農村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策略
(一)主抓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品格和人生觀念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通過對學生正確行為的引導幫助學生培養成功的人格。針對農村學生“性子野、習慣差”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主抓養成教育確實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課內,下至對學生聽課姿態的督導,上至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均需貫穿于課堂始終,從學生的開小差到小動作,全面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等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1]。在課外,全面關注學生的言行舉止,一旦發現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時指出,并對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督促學生及時改正。養成教育并不是頃刻間就能見到效果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堅持和努力,尤其是對于一些頑固性不良行為習慣,更是需要我們勤加關注,通過不斷地督促和指正,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樹立學習榜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學習的榜樣能夠對所有學生形成示范效應,讓學生學有所依。學習榜樣可以是我們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但是筆者更傾向于將擁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樹立為學習的榜樣,因為學生不僅能夠利用自己的學習習慣對其余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還能夠進一步激勵自己不斷進取,更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提升[2]。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用我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模范作用,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學效果。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長處,從而為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為了自己的閃光點而驕傲,為了更好的學習而努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定期輪換學習模范,每隔一段時間就由大家選取新的學習模范,讓每一名努力的學生都有機會做學習模范,讓每一名學生都會了學習模范而努力。
(三)強化家校共育,合理督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庭和學校是初中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習習慣的養成亦需要在家長的支持下方能完成。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由于農村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這就使得他們很難深入落實對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引導和監督,且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數量眾多,隔代撫養的現象非常普遍,這種種原因就極大地增加了家校共育的實施難度。因此,要強化家校共育,還是需要教師多與家長交流,增加家訪的頻次和程度,以自身的努力彌補家庭方面的不足。要讓各位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向家長灌輸先進的教育理念,承擔起養成教育的義務和責任。
結束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時,我們要全面剖析學生當前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從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督促,讓學生在點滴之間逐步減少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當前農村家庭的實際情況,我們有必要增加與家長的交流頻次,在學校和家庭中,全面督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王正洲. 淺談如何培養農村初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 新課程學習(中),2014(2).
[2]胡建新. 農村初中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J]. 中學語文,2016,000(011):95-96.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那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