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呈 包曉嵐 唐梅

摘? 要:在深化稅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稅務基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就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文章結合當前背景提出《稅務基礎》課程的目標定位與設計路徑,發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案例三個方面來對《稅務基礎》課程進行優化,將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以期提高《稅務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為提高我國會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稅務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8-0073-04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nd important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ax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backgrou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arget and design path of this course,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The curriculum is optimized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case. The value guidance, ability training, and knowledge of organic integrationare comb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accoun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other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Tax Found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exploration
眾所周知,稅務知識的學習對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國家在稅務稽查中找出企業或個人偷稅漏稅的證據,規避稅收風險;可以令企業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減輕納稅負擔、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最大限度增加企業價值;還可以幫助個人合理理財。然而我們國家稅收種類繁多,稅收立法層次不高,稅收政策變化頻繁,如何較全面地掌握操作難度較大的稅務知識,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經濟與國家稅收政策的協同發展規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1],培養良好的納稅意識,以促進社會價值、企業價值和個人價值的提升一直是高校十分關注的重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3],稅收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位于兩條平行線上,并未得到較好的交叉,主要體現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稅收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在教學內容上,不能與時俱進,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與稅收課堂教學脫節,近三年來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房地產稅的變革等等,都為《稅務基礎》的教學內容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也為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稅務知識增加了難度;在教學手段上,傳統填鴨式教學難以滿足當前價值引領下學生對稅收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學材料上,《稅務基礎》教學案例陳舊,無法體現當前國家、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
因此,在深化稅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稅務基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就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鑒于此,結合我國當前深化稅制改革背景,將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案例三個方面來對《稅務基礎》課程進行設計和優化,將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以期提高《稅務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
當前傳統《稅務基礎》課程為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專業特色課,為大學生研究稅收基礎原理和我國稅收制度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掌握運用所學的稅收知識,解決涉稅事務中出現的稅收難題,培養大學生稅務精英。
然而,稅制改革背景下《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了解“是什么”,而更多讓學生掌握“為什么”以及“如何學”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在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方面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出了不同層次的稅收優惠政策。舊稅制的改革與新稅制的推行,都與國家發展、企業經營、家庭財富等息息相關。學習稅收知識,不僅僅在于掌握當前不同稅種的概念和要素,還應當正確了解制定稅收政策的原因,這樣不僅有利于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其所學的稅收知識,也能夠讓學生正確理解稅收的基本原理。如此,在未來我國不斷深化稅制改革的進程中,學生將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迅速適應新的稅收制度,促進其提高企業價值和個人價值。
因此,《稅務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稅務基礎的積極性,培養各專業學生的稅收思維,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2. 幫助學生掌握新舊稅法的變化和銜接,了解稅收對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經濟穩定以及個人財富的作用和影響。
3. 培養學生個人價值、企業價值、社會價值觀念,從依法納稅的視角幫助學生掌握價值提升方法。
二、《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設計路徑[1]
(一)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即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讓學生站在國家和個人利益的交匯點上思考問題。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情懷和擔當,讓學生關注“中國怎么了”“自己應該如何做”。例如在《稅務基礎》第一章導論中,以中國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主要矛盾為載體,講授中國稅收征管體制的必要性和建設原理。
(二)注重問題引導
《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設計,應注重問題導入和網絡互動,通過將傳統的陳述式課程內容標題修改為提問式課程內容標題,不斷引導學生思考稅法要素的設計原理。與此同時,在課程中間環節大量設計問題,不僅僅是“為什么這樣”的問題,還應包括“該稅種有哪些其他方法征收”“如果選擇其他方法征收會怎樣”等類似問題,如此便可輔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當前各稅種的要素,尤其是征收范圍、計稅依據、征稅環節等。
(三)融入思政元素
在《稅務基礎》課程中,應采用適當方法融入相應思政元素。稅務知識涉及到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并不意味著單純的增添,而在于以化合而非混合的方式將對應的價值觀融入課堂、融入知識體系匯總。思政滲透將是《稅務基礎》課程思政成功的要點。
(四)積累思政案例
《稅務基礎》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應與實務界保持密切合作,由老師和企業家提供課程案例資料,教學案例的積累是課程長期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稅務基礎》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掘
發掘思政元素,即立足原有的課程內容,從其中尋找能表達思政的內容[4]。在《稅務基礎》課程中,主要課程內容包括:
(1)導論:主要講授稅收、稅法的概念,稅法的要素,我國稅收征管體制等。
(2)增值稅:主要講授增值稅征稅范圍及納稅義務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管理和認定、稅率與征收范圍、應納稅額的計算、特殊經營行為和產品的稅務管理、出口貨物征稅、稅收優惠、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增值稅納稅籌劃基本思路。
(3)消費稅:主要講授消費稅征稅范圍與納稅義務人、稅目與稅率、計稅依據、應納稅額的計算、征收管理、三項附加稅與煙葉稅稅制以及消費稅納稅籌劃的基本思路。
(4)企業所得稅:主要講授企業所得稅基本稅制要素、應納所得額的計算、資產的稅務處理、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所得稅處理、應納稅額的計算、免征與減征優惠、源泉扣繳、特別納稅調整、征收管理以及相關的納稅籌劃。
(5)個人所得稅:主要講授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人與征稅范圍、稅率與應稅所得額的確定、應納稅額的計算、稅收優惠、境外所得的稅額扣除、征收管理以及相關的納稅籌劃。
(6)其他稅種:主要講授其他流轉稅、行為目的稅、資源稅、財產稅等稅種所涉及到的稅法要素及其納稅籌劃思路。
根據《稅務基礎》相關內容,可以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包括:
(1)納稅遵從意識——導論,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稅收的無償性、固定性與強制性特點等。
(2)誠信納稅——增值稅,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增值稅的稅款抵扣制、增值稅的征稅環節、進項稅額抵扣、出口退稅等。
(3)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消費稅,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消費稅的概念與特點、消費稅的稅目與稅率。
(4)創新與創業精神——企業所得稅,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高新技術企業與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等。
(5)環境保護觀——消費稅與環境保護稅,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消費稅的征收目的、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與計稅依據。
(6)資源節約觀——資源稅,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資源稅的征稅范圍與計稅依據等。
(7)加強城市的維護建設——城市維護建設稅,涉
及核心知識點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的征稅范圍、不同地區的適用稅率等。
(8)發展地方教育事業——教育費附加,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教育費附加概念、實施背景以及征稅范圍等。
(9)法治社會——印花稅,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印花稅的概念與征稅范圍。
(10)社會責任——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等,涉及核心知識點包括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中企業與個人捐贈的稅前扣除等。
四、《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建設舉措
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案例三個方面來對稅務基礎課程進行設計和優化,具體建設路徑如圖1所示。
(一)教學內容優化
跟進稅制改革走向,完善稅務基礎框架。教材是稅收教學的前提和保障,促進稅收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是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對于當前國內高校稅收教材而言,不能夠根據稅收政策和制度的改革與時俱進[5],相關稅種政策的歷史沿革介紹較為缺乏,難以滿足《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實際運用。這就增加了課程思政教學的難度,學生對于教材的使用難以發揮效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義為主,而受制于技術原因,講義中僅注重對稅收知識重點的標注,卻難以將大量的思政內容融入。因此優化稅務基礎的教學內容顯得十分重要。在稅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應結合市場經濟環境,做到與時俱進,將納稅意識、誠信納稅、環境保護觀、資源保護觀等思政元素滲透到稅收教材和課程中,時刻關注最新稅收政策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進而對稅務基礎課程框架進行調整和完善,以便于將正確的稅收知識和價值觀念傳授給學生。
(二)教學手段改革
稅收課程涉及學科種類多,教學內容廣而復雜,對于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知識掌握程度的學生,需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及授課內容,進行方法的選擇,因材施教。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可綜合采用混合式教學、TBL(基于團隊的教學方法)、PBL(基于問題或項目的教學方法)、對分課堂等教育教學方法的優點,采用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法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關鍵知識、總結和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啟發學生將社會熱點問題與課堂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既關注社會問題,也將所學習的稅收知識融入到社會認識中,進一步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
(三)教學案例完善
通過搜集各種財稅事件和財稅新聞,借助新浪財經、鳳凰財經、東方財富、注冊會計師網等網絡工具的評論,有針對性地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需要編制具有代表性、反映社會現象、體現核心價值觀念的稅收案例,以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是非判斷力。
五、結束語
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課程目標的頂層設計一直貫穿到專業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傳統模式下《稅務基礎》課程大都以知識輸入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為主,與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合與交叉欠缺。因此本文結合我國當前深化稅制改革背景,提出《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與設計思路,提煉了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案例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不僅有助于完善傳統的《稅務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稅收知識具有一定的促進,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納稅遵從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念、獨立思考能力等。同時,《稅務基礎》課程思政的設計與探索,也能夠為推進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相關專業核心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呂燕.“互聯網+”背景下高職“稅費計算申報與籌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01):64-65.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馬艷艷,任曙明.“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育實現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08):1-3.
[4]盧楊,劉芳.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點位思考[J].高教學刊,2019(23):164-166.
[5]杜蓓.稅收法治視野下的高校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9(0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