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忠
摘? 要:生態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在內容上具有共通性,在目標上一致,致力于培養具有生態觀的綜合型人才。但是現階段,初中地理生態教育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生態教育的重視度不足,二是生態教育的模式趨向淺層化。因而,基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促進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從思想、內容和手段三個方向入手。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態教育;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6-0110-02
The penetra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WANG Rongzhong? (Langu middle school,Wuyishan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geograph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ve commonality in content,and are consistent in goal. They are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ecological concept. But at this stage,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ecological education,one is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education,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 mode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tends to be shallow. Therefor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penetration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we can start from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thought,content and mean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Ecological education;Current situation;Strategy
生態教育是基于環境意識的指導和環保素質的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貫徹到教育本體的一種教學模式。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越來越轉向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其中就包括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培養要求。這樣,生態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的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初中地理教學的內容主要探索人地關系,本身對生態有所涉及,二者之間在教學內容上存在內在共通性。
1.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現狀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對整個民族的建設有著深遠的意義。隨著環境問題的進一步凸顯,在全民范圍內開展生態教育成了必然舉措。生態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將人置于與環境共生的層次,著眼于塑造學生的生態素養,幫助其建立終身的生態保護意識。但是,現階段生態教育的普及面臨一些問題。
(1)生態教育的重視度不足
初中地理課本中有關生態教育的內容占比低,初中地理課本主要講述基礎的地理知識,其間生態教學的素材依賴教師自己挖掘。如何從教材知識延伸到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對于許多教師而言是個難題。并且,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學的各個維度都呈現重分數輕素質的傾向。一般而言,初中學校的地理課程一周安排兩到三節,地理等學科被稱為“小科”,從學校的層面就不太重視初中地理。落實到教師教學的執行上,課程時間有限,極大壓制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發揮。在學生的角度看,應試壓力下,課程學習尚顯吃力,對生態教育的興趣也就泛泛。
(2)生態教育的模式淺層化
首先,從教學內容出發,教師的挖掘力度不足。教師在備課的選擇上,傾向于與考點有關的內容,生態意識的相關知識在考試中的占比少,自然被教師忽視。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偏向于基礎知識的講解,或者是考點的挖掘,較少注意到生態思維的擴展。教師關于生態教育的教學經驗不足,也很難發覺生態教學和課本素材之間的聯系。其次,從教學方法出發,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初中地理知識都是一些基礎性、介紹性的知識,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尤為強調“背誦”的重要性,教導給學生的也是“一切為了分數”的觀念,在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手段下,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死記硬背上,思考深度不足,學習的視野窄化。
2.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態教育具有顯著的學科優勢,二者之間的接合度高。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有助于初中地理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場域轉移到人文教學中來。豐富初中地理教學的內涵,加入了更多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盡管當前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現狀存有問題,但是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從思想、內容、方法三個維度出發,探索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思想上,端正生態教育的態度
目前,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都有著漠視生態教育的傾向,因而,要解決問題,就需要從三者出發。在學校層面,首要的就是轉變將地理作為“小科”的說法。所有的教學科目在學校層面都必須一視同仁,不存在因分數高低劃分三六九等。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綜合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地理的作用較其他學科而言毫不遜色。基于這種觀念轉變,學校在排課時應給予地理教學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安排適量的地理教學時間。在教師和學生層面,重要的是
生態意識的培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尊重自然,教師和學生必須明白的是,人類是寄居在自然世界的生物體,人類依賴自然而不是主宰自然,因而人類應對自然保持敬畏,尊重自然規律而不是妄圖改造自然。二是尊重生命,從自然的角度而言,萬物都有生命,因而這個尊重的主體囊括所有生物體。尊重動物的生命,拒絕傷害動物,不把動物作為營利的工具;尊重植物的生命,拒絕踐踏植物,不能隨意折損風景。三是環境保護意識,對于個體來說,環境保護和生活息息相關,因而要求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遵守環境保護條例,行為規范,從細節入手,保護環境。四是資源節約意識,自然資源是地球億萬年累積下的寶貴財富,人們首先要明確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而對于教師和學生這類實踐者而言,在生活中要杜絕資源浪費,珍惜水資源、糧食資源等一切資源。五是人口意識,也就是人口增長給
自然帶來的承載壓力,個體必須認識到人口問題也是重要的生態問題。六是全球意識,也就是人類同屬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個體應培養全球觀,對他國的現狀同樣關注。
(2)內容上,多維度挖掘生態價值
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個維度挖掘教材資源的生態價值。首先,空間維度,例如,在學習《地球和地球儀》一章時,經線和緯線構成整個地理空間,經線和緯線是人在認識地球的基礎上對地球的賦值。然而,它所揭示的只是地球的冰山一角,再細分為地帶,不同地帶下的地理環境特征不同。地帶仍然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可以進一步著眼到地帶下的地區,區域下氣候環境、作物品種等自然要素有著顯著的區別。由此看來,空間觀下的地球是復雜的,地球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在復雜的規律下,人類最大的能動性就是逐步認識自然,永遠不可能主宰自然。其次,時間維度,例如,在《自然資源》一章時,地球上的資源都是經過億萬年演變而來,演變過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非人為可以設置的,在現階段人類的科技也只是達到了組合部分資源的程度。資源的不可復制性啟示人類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人類的能動性有限,因而必須尊重自然的智慧。
(3)方法上,全方位滲透生態教育
促進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還需要調動學生對生態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從方法入手,通過多種手段全方位滲透。課堂內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區域地理的時候,可以滲透進人地和諧的觀念,也就是將人和自然建立聯系的關系下,人和自然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命運共同體。以東北為例,東北地區依賴黑土資源形成了發達的農業,但黑土過度開發、營養流失,迫使其農業不得不暫緩發展進程。在長江流域存在同樣的問題,長江地區利用發達的水利發展交通運輸業,但是隨著水域污染,風光不再,不得不暫緩經濟、大力治理。通過案例的分析能夠讓知識點深入淺出,易于理解。課堂外可以采用實地調查法,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來到戶外,運用實踐感受驗證所學的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本地的人口結構,以及人口結構壓力下自然資源的現狀,資源是否被過度消耗,環境保護的執行力度等。在這類實踐中,學生可以深刻體會人類與自然相依相存的關系,同時也鞏固了基礎知識,提高了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早在千年前,老莊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下,人與自然矛盾突出,人類的生存環境一再受到威脅。課堂獨有的教育性質和傳播優勢,使得它成為承載生態教育的最佳載體。而生態教育的普及對學生而言,有助于其建立和諧自然的觀點,塑造環保的生活習慣,提高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建超. 初中地理課程中生態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5
[2]李華.“生態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162
[3]何立德.生態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學周刊,20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