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若文 陳天順
[摘 要] 校園欺凌作為反學校文化的一種形式在中學表現得尤為突出,學生欺凌行為是個體與所處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家庭文化氛圍、學校文化環境、同輩群體文化理念、社區文化及大眾傳媒文化都會對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產生影響,無形中誘導縱容其做出校園欺凌等反學校文化行為。因而需要家長轉變教育理念、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同輩群體良性發展、社區發揮教育功能、規范大眾傳媒發展從而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促使其習得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建設性地處理同伴關系,化解校園欺凌等反學校文化行為。
[關鍵詞] 反學校文化;校園欺凌;中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的報告《數字背后:結束校園暴力和欺凌》顯示:校園暴力和欺凌是全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將近1/3的學生被學校同齡人欺負至少一次或受到過人身傷害。在我國,校園欺凌的屢禁不止也成為危及校園安全建設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校園欺凌的低齡化、隱匿性、網絡化,其手段之惡毒、危害之深遠無不讓父母、教師感到焦慮憂心。
一、校園欺凌:一種反學校文化現象
個體的發展是個性化與社會化有機統一的協調發展,校園欺凌是兒童青少年在這一過程中的不良社會化結果,體現為涉入欺凌事件的欺凌者未能尋求合理的途徑處理沖突與利益關系,也未能以社會贊許接納的方式開展同伴互動行為。研究表明,校園欺凌的危害波及范圍廣,影響持久深遠,受害者會出現低自尊、抑郁、焦慮甚至自殺等不良心理狀況、存在學業問題以及社會適應問題,其成年后的工作和身心健康狀況也與之存在一定關聯。欺凌者會出現價值觀扭曲和行為偏差等特征,逐漸展現出更為多樣化和嚴重的不良行為,挑戰學校主流文化和教師的權威,將自我置于背離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不歸之路。欺凌—受害者由于其重疊角色陷入自我懷疑否定與延續“惡”的矛盾沖突之中,旁觀者由于目睹或聽聞欺凌行為對校園的安全感和同伴的信任感也有所下降。因此,校園欺凌所體現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以及影響危害是與學校主導價值規范相悖的,是一種反學校文化現象,與主流文化所推崇倡導的積極進取、遵紀守法、團結同學等價值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對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二、反學校文化視角下校園欺凌的成因
(一)家庭文化對個體品性的忽視與誤導
家庭中的氛圍、父母的言談舉止、組織的各種娛樂聚餐、家務性活動都對孩子進行著悄無聲息地教育,使其習得各種行為規范和禮節禮儀,然而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協助孩子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研究表明,粗暴型、放任型和溺愛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易于卷入校園欺凌等反學校或越軌行為。由于長期暴露于父母的身體、語言攻擊和心理強迫的高壓之下,父母的不管不顧、冷漠厭惡,父母間的惡語相加、拳打腳踢,都會讓孩子在性格、情感、心理健康發展上面臨挑戰,沖動暴躁、自私利己,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和依戀感,反之,將這些不良的惡習衍生到學校環境以及同學、師生相處之中。此外,傳統思想中“和”與“忍”文化對欺凌行為進行了無意識強化與確認,一些父母面對孩子欺凌或被欺凌則教育孩子“躲一躲”“忍一忍就好了”,甚至認為,“這是孩子間小打小鬧,不要小題大做”,難以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呵護與實質性的幫助,受欺凌者更懦弱無助,欺凌者更猖狂肆意。
(二)學校文化對欺凌個性的浸染與默許
學校承擔著文化的選擇、傳承、融合、創新功能,但是這一文化似乎僅局限于知識,德育、美育等都得對它開路讓行。因而,在這種學校文化氛圍下,學習好、能力強視為人上人,反之,那些在學校教育尤其是應試教育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便會習得性無助,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簽,成為教育生產流水線上的失敗品,無法從學校文化中獲得價值的歸屬和精神的愉悅,他們往往會逃進自我構建的天堂,陷入“逃離文化”“反學校文化”從而形成欺凌個性。學生間是利益對立的過度競爭關系,大家不會因為個體的獨特差異而相互欣賞,也不會因為他人的成功進步而高興喝彩,反而差異、不足、缺陷都會成為攻擊、閑談、嘲諷的素材,學生不會共情、包容,欺凌者自然感知不到受欺凌者是多么孤獨恐懼。課程文化的設置更是鼓吹迎合應試教育,很少關注學生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缺乏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學校在道德和情感教育上的缺失,以及面對校園欺凌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更是助長了欺凌者的囂張氣焰。
(三)同輩群體文化對個體價值、行為的弱化與消解
健康向上的同伴群體文化增強了個體對群體的向心力和群體對個體的吸引力,營造了友善互助的群體氛圍,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他人的機會,能夠有效抑制校園欺凌的萌芽。不良的同伴群體文化則為個體欺凌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在同輩群體同化作用下,個體希望通過模仿、從眾保持和其他群體成員行為的一致,所以不良的同輩群體行為往往會成為個體在校行為的參照。一些實證研究發現,部分欺凌參與者即使與受欺凌者素不相識或者內心不認同這種做法,但仍是“義無反顧”地實施欺凌行為,甚至會做出比欺凌主犯更殘暴狠心的舉動,完全將自我之前習得的行為規范棄置一旁,從而彰顯對群體的忠誠和兄弟情誼。也有一些學生與校外不良青年或是高年級“惡霸”混在一起,憑借他們的權勢、名聲橫行霸道,打架斗毆、擾亂課程秩序、欺凌搶劫構成了該群體的亞文化和日常活動,未成年的身份又使得他們違紀違規的成本不高,因而這對處于青春期精力旺盛、渴望獨立、彰顯力量的學生,尤其是男生,是很有吸引力的。
(四)社區文化氛圍對家庭教育理念、方式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學生居住的環境是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成人社會的暴力崇尚與暴力體驗,社會不良青年與學生的私交勾結,都會讓心智不成熟、易沖動行事的學生潛移默化中習染上這些不良的風氣。這種惡劣的社區環境與氛圍也會對家庭的教育理念、方式產生影響,使得父母對社區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足,便會加大對孩子的嚴厲管教,禁止他們與社區人員接觸結交,而各種簡單、粗暴的訓導短期內恰是處理應對孩子各種行為問題見效快的一種方式,父母間育兒心得的交流也會使這種教育理念與方式成為其他家長參考的標準。另外,社區環境中的不良風氣是導致學生欺凌行為的重要因素,如打架等其他不良風氣充斥在學生周圍,中小學生易受到影響并模仿,在學校里也會出現“拜把子”等現象,甚至以痞里痞氣在校園稱霸,拉幫結排欺負弱小為榮。
(五)大眾傳媒對學生思維、價值觀、行為的影響
互聯網信息的發展創造了一種便捷高效、線上線下的交流模式,青少年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海量信息與他人暢所欲言。然而一些不良媒體為了博取公眾眼球,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惜夸大或扭曲是非曲直,報道一些徒有噱頭的“流量”事件。針對青少年獵奇、追求刺激、渴望獨立、展示力量等心理特征,為其量身定制各種視頻、信息、游戲,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與自我控制能力的叛逆少年在這個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網絡世界中一邊享受著文化盛宴,一邊又陷入迷茫、孤獨、功利、信仰缺失、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將網絡游戲中廝殺行為帶入現實殘殺父母、同學的報道屢見不鮮,進而習得各種暴力、無理、感性、沖動的人際相處方式,思維變得狹隘、絕對單一、欺負打擊異己,甚至將這種欺凌行為拍成視頻發到網上轉載炫耀,為他人提供了示范,看客湊熱鬧、起哄助威的心態更是無形中強化、默許了欺凌行為。
三、反學校文化視角下應對欺凌的策略
校園欺凌作為反學校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對學校的教育教學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實踐證明,無論是坐視不管還是高壓打擊都是行不通的極端之路。反而,從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反學校文化可能成為推動學校主流文化變革的重要力量,所以,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從所處的多元文化環境中汲取養分,以促進校園欺凌行為的消解及校園文化的良性發展。
(一)家長轉變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要改變自己的傳統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能只將孩子的學習成績泛化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孩子的行為習慣、愛好興趣、做事態度、思想品質等非智力因素都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后者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以及個體獨特性的突出表現。青少年正處于青春叛逆階段,身心劇烈變化,易感性沖動行事。父母要善于對子女進行認知教育和規則教育,以盡到家長監護教育的責任,以民主、平等、親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交流,做好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奠基作用。積極主動地詢問他們在校的日常活動與同伴相處的狀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處境,傾聽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能夠及時察覺孩子是否參與到欺凌行為中,并幫助他們如何面對和扭轉這種不利處境,學會尊重他人并能有效保護自己。
(二)學校變革育人方式,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校園文化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資源,豐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是學生健康社會化的重要保障。智育主導下的學校教育,學生仿佛是流水線上的半成品,嚴格的課程設置、作息安排裹挾著學生馬不停蹄地前行,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師生、生生關系都處在緊張、壓抑狀態。因此,學校應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更新那些陳舊、僵硬、沒有生命力的主流文化,融入適合學生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元素,不斷對教師文化、課程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進行改革,重塑一套令人滿意的文化價值體系。發揮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價值,充分利用課程文化的育人價值,通過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正確、理性地處理同學間的矛盾和問題,自覺抵制校園欺凌行為。
(三)引導同輩群體發展,重視亞文化的影響
良莠不齊的網絡傳媒和轉型時期多元文化的涌入,嚴重削弱了學校的文化傳遞功能,從而使得以學生同輩群體為受眾的亞文化成分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然而思維認知的局限和身心發展的未成熟使其難以甄別同輩群體亞文化的性質。為此,需要教師多關切青少年同輩群體的動態,特別是引導同輩群體中核心人物觀念和行為的轉化,因勢利導以此帶動整個群體的積極轉變,擴大主流文化的影響力。對于一些表露出欺凌行為的群體教師要尤為重視,及時與他們的家長取得聯系,幫助學生認知欺凌行為的惡劣性質,引導學生培養規則意識和同理心,正確、合理地處理問題和同學關系。通過社團、班會等活動進行校園欺凌的教育與認識,增強集體向心力,拓寬同學們的交際范圍和彼此間深入了解的機會。
(四)社區發揮教育功能,構筑家校社共同體
反學校文化學生往往是由于在家庭內部缺乏關愛,在學校中缺乏成就感,在社會中缺乏認同感的群體。社區需要主動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支持網絡,聯合家庭和學校給予反學校文化學生群體更多關愛和支持。面對社區的不良行為和文化現象,社區工作人員應該主動干預和積極應對,鼓勵社區成員為青少年和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凈化社區的文化環境和生態環境,組織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社區凝聚力和安全感。通過與學校聯盟設立親子坊以及開展親子游戲,引導和規范家庭的教養方式和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正確看待與處理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與行為,做好校園欺凌的早期預防工作,打通家校溝通的空檔期,并對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進行轉化和救助。
(五)規范大眾傳媒發展,減少暴力文化渲染
許多網站為了獲得點擊率,轉載學生校園欺凌事件的照片和視頻,進行暴力傳播的同時也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大眾媒體的監管,以發揮其正效功能。首先應該從法律上對大眾傳媒進行規范使之有法可依,加強對大眾文化的篩選和對惡俗媒體的懲處力度,提高媒體的市場準入門檻,去粗取精。對于一些軟件、網站應該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模式和使用時間,自動過濾不良的信息和廣告,拓寬用戶對違規違法媒體的舉報機制和途徑,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力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少年成長,提高青少年文化反思、文化批評和文化創新的能力。此外,應該有效利用網絡媒體的作用加強對青少年反校園欺凌的教育,通過圖片、視頻、紀錄片的形式讓學生明確欺凌的形式、危害,探索預防和化解欺凌的方式,與人為善,美美與共。
參考文獻:
[1]UNESCO.Behindthenumbers:Endingschoolviolenceandbullying[EB/OL].(2019-01)[2019-08-09].https://www.dge.mec.pt/sites/default/files/ERTE/pdf_
unesco.pdf.
[2]劉艷麗,陸桂芝.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7(5):60-66.
[3]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蔡連玉.“逃離文化”視角下校園欺凌治理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24-28.
[5]童星,繆建東.父母、同輩群體對初中生反學校文化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19(11):30-37.
[6]WorldHealthOrganization.PromotingMentalHealth:Concepts,EmergingEvidence,Practice[EB/OL].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43286/1/924
1562943eng.pdf.
[7][8][11]李姝敏.我國青少年反學校文化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9(3):8-10.
[9]蘇春景,徐淑慧,楊虎民.家庭教育視角下中小學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8-23.
[10]曹陽.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現象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6.
[12]劉亞平.農村貧困地區初中生反學校文化現象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