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國平 康俊太 戴琳蕓
摘 要:我作為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感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與其他地區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以文獻研究的方式,從文獻數量,發表時間,民族、地域、方向等研究現狀,信息化教學環境,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化管理、考核與培訓的教育現代化現狀對一定數量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反思并提出簡單的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綜述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規劃課題“臨夏回族自治州高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調查分析”(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896)。
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變革為前提,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1]。教育部自2013年10月啟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來,筆者所任教的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硬件設施的改變可謂翻天覆地,由多媒體投影儀到交互式電子白板,再到多屏互動教學系統,教師通過多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大部分能簡單應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日常教學,部分教師已有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教學的意識。由于受民族地區特殊的經濟、文化和傳統等因素影響,筆者與省內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溝通時,明顯感覺到與他們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故筆者通過文獻對省內同處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應用意識作簡單的梳理,以期對本地區新時期、新階段的教師培訓工作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以2013年10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以來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或“信息化教學”與“甘肅民族地區”等多個主題進行模糊檢索,下載后剔除相關性不強的文獻,共收集文獻20篇,其中期刊類13篇,占比65%,碩士學位論文7篇,占比35%。文獻數量上,甘肅省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但一定比例的碩士學位論文說明研究者致力于系統地討論并分析甘肅省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相關問題。從分布地區來看,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幾乎都有涉及,研究人員尤其關注甘南藏族、臨夏回族地區,可能與這兩個地區的少數民族相對集中有很大關系;民族自治縣中,東鄉縣的關注度較高,可能與東鄉縣作為甘肅省典型的深度貧困縣,受到來自國家和社會層面的聚焦有一定的關系。研究方向上,研究人員比較關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并結合研究實際提出了建議和策略,其他方面有信息化與學科的交叉、融合,信息化與雙語教學,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需求等。
二、教育信息化現狀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稱“標準”)從五個維度展開的基礎上,提出了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和轉變學習方式的發展性要求,綜合調研結果,無論是軟、硬件設施建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意識,培訓管理與考核機制,跟《標準》仍存在較大差距[2]。
(一)信息化教學環境
《標準》里,我國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有:簡易多媒體、交互多媒體、網絡教學和移動學習環境。從文獻來看,甘肅省民族地區信息化教學環境以簡易多媒體和交互多媒體環境為主,個別學校購置了筆記本、觸控一體機,甚至平板電腦等,高級中學在硬件設施、網絡平臺建設、網絡支持方面水準較高,部分農村中小學硬件設施配備嚴重不足,同一地區各縣域,不同地區縣域之間硬件設施存在一定差異。例如2013年末河西部分民族縣高級中學網絡接入率100%,交互式電子白板配備率21.9%,而農村中小學的網絡接入率和交互式電子白板配備率分別僅有28.4%和1.6%;雖然2019年臨夏州中小學教室配備交互式電子白板和投影儀的比例為69%,但網絡寬帶接入率明顯較低,僅有59.52%,教師對本地區的信息化建設狀況滿意度較低。[3]資源獲取渠道較少,不同學校獲取資源的能力差異明顯,尤其雙語教學相關的配套資源明顯短缺,如肅南裕固族、肅北蒙古族、甘南藏族等地區均存在嚴重缺乏民族特色課程和雙語教學相配套的信息教學資源。
(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他所處的教學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甘肅省民族地區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淡薄,差不多半數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理解比較膚淺。文獻顯示,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整體缺乏積極向上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學校對教師信息化教學引領不足,部分教師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意識不到教育信息化的好處,對未來教育的信息化發展沒有任何心理預期。教師群體中,年輕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意識相對濃厚,部分教師畏懼信息技術教學,也有教師認為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教學比較麻煩,更有教師害怕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教學,擔心會喪失傳統的教學能力。(2)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較弱,大部分教師與《標準》要求存在差距。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對新技術的掌握程度較淺,設備操作不熟練,如只能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簡單功能,甚至當作投影儀來用,且使用頻率不高;能夠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教學資源,如下載PPT課件,但對教學資源不能進行有效加工、整合;教學過程中發生設備故障獨自很難處理,需要管理人員的協助,極少部分教師能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及對學生進行評價和診斷。
三、反思與建議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提升信心
思想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若要民族地區信息化教育教學落到實處,首先管理層和教師要真正認識到信息化教學對民族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一方面派積極性較高的教師去信息化發展先進的地區學習,然后在本校進行示范性教學,促使其他教師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有所觸動,并逐步嘗試使用信息技術設備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學習讓教師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內涵,發展信息化教學潛力,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學的方法和技能,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的信心。
(二)系統培訓,科學實踐,增強能力
新技術、新資源的有效應用,離不開高效、系統的培訓。培訓對象方面,不僅要培訓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還要培訓能夠維護設施,甚至能結合民族文化特色進行資源開發的工作人員,更要提升學校管理人員的統籌規劃、長遠發展的思維。培訓形式和內容方面,堅決摒棄教師授課,學員被動接受的形式,考慮融入豐富、有趣的教學案例以及科學的觀摩、實踐活動,結合地區資源,兼顧教師差異,打造有針對性的培訓,引導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培訓,讓教師學有所得,提升培訓效果。
(三)充分利用當前資源,強化管理和考核
我省少數民族分布廣泛,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信息化資源的建設和更新與其他地區有一定差距。 因此,我們除了改造培訓形式和內容,更應研究制訂相應的管理法規和考核機制,以評比和競賽等多種方式來激勵更多教師應用當前的信息技術資源和設備進行教學和研究,爭取帶動更多教師進行學習和應用,努力提高當前資源的應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天.新時代鄉村名師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能力自主培育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03):90-95.
[2]祝智庭,閆寒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5(09):5-10.
[3]李炳祿.民族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以甘肅臨夏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