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梅
摘 要: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擔負小學“科學啟蒙教育”任務的是自然科學,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學生自行探究應用知識”的教學理念,與當今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注重兒童創造性的培養和發揮應貫穿于探究科學知識的整個實踐過程。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素養;策略研究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旨在讓學生擁有科學意識,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必備的基礎學科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的生活方式)。通過科學教育讓學生領會科學的本質,熱愛科學、樂于探究;愿意嘗試用科學的辦法解決自己周邊的問題(學習問題、日常生活問題)。本文作者就平時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策略,與老師共同探討學習。
一、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生與生俱來具有好奇、愛動的天性,他們對未知的事物擁有濃厚的興趣。而這份興趣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擁有科學興趣,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動力和源泉。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一定得從科學興趣抓起,以它為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好動性、求知欲,從而讓學生喜歡科學,進而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真正形成科學學習的源動力。
比如,在教學“神奇的紙”這一課時,老師會讓學生通過活動體會和感知什么是“紙”(普通的紙、瓦楞紙等)。“紙”和“紙”之間有沒有共同之處;它們的區別是什么;引導學生通過周邊的紙來認識不同的紙張;引導學生通過看、摸、聽等多種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體驗紙張之間的區別,嘗試學習對比和收集相關信息的統籌方法。學生可以采用文字、圖片、展示實物的方法向大家展示自己收集的知識;也可以用形象的肢體語言和動作向大家闡釋紙張的神奇之處。
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使學生直觀地掌握了紙張的相關知識,同時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方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描述科學現象的用語。“隨風潛入夜”,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
二、課外實踐,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拓展能力、創造力等僅僅在課堂中培養是不夠的,教師一定要將課堂的活動延伸到家里、生活中去,讓學生親身實踐,取得最優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植物的種子”一課時,教師會給學生準備一些種子,讓學生帶回家自己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記錄,如:畫畫、小日記、拍圖片、拍視頻等,讓學生參與到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去。這一項任務活動的安排,讓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拓展到家庭中;讓學生對植物的種子這一知識點,從簡單的認識了解,拓展到在家里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的了解。此項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知識不再只是停留在課堂中,而是拓展到身邊的生活中、實踐中。讓學生對科學的熱情一直延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又如,學了“土壤與生命”單元后,學生已了解了生物的生長、繁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初步具備了粗淺的觀察實踐能力,就可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進行階段性的油菜、青菜等植物的種植管理和蝸牛、螞蟻等小動物的簡單飼養活動,及時觀察記錄、調查整理,使學生的設計應用、分析調整、歸納總結等思維能力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三、情境創設,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
科學的學習主旨是探究、思考。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科學學習的核心就是探究。科學課內容的設定一定要有學生親自體驗的探究活動與自主學習活動。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一定要通過學生的動手、動腦等科學思維活動進行。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中,要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體會科學帶給自己的喜悅。
教師可以嘗試以下情境式體驗活動,讓學生的科學思維活躍起來。
(1)調查報告形式的活動。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一課后,可以安排學生調查學校周邊環境。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訂計劃、搜集相關信息、網上查詢相關環境保護方面內容,最后通過調查報告的形式反饋給學校和學校周邊社區。這種方式,讓學生有了主人翁的意識和環保意識,并且讓學生學會通過調查報告的方式學會探究科學知識。
(2)種植、養殖類活動。在學習相關植物、動物的知識時,讓學生在家種植或養殖。之后在班級、同學之間交流種植植物、飼養動物的心得與體會,向大家展示觀察記錄日記,進而全面了解動植物的成長過程。這種方式的學習,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親近動植物,進而喜歡探究科學的奧秘。
(3)體驗、接觸式活動。在學習關于人類的身體構造時,可以讓學生嘗試摸一摸自己的身體骨骼、單足走、蒙眼走路的活動,讓學生感知自己的身體。
(4)競賽活動。學生在長期的科學學習中培養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成了必要的科學素養,這時的競賽如沐春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科創比賽、STEM競技比賽等。參加這類活動,能讓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思維有更多收益。
綜上所述,花樣繁多的活動在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上大有裨益。這些活動的設定,既滿足了學科的知識目標,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等待花開的時間。我們一定要秉承科學課程標準,領會課程宗旨,準確把握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我們相信,今后的學生必將熱愛科學、樂于探究,喜歡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己及身邊的日常生活問題。
參考文獻:
楊秀華.淺談運用及時性評價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策略[J].文理導航,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