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秀
摘 要: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模塊,它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正如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做到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通過豐富閱讀和寫作,展示語文教學的獨特性。探討語文教師如何將閱讀和寫作有效鏈接起來。
關鍵詞:閱讀;寫作;以讀促寫;以寫帶讀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吐納,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只有將兩者完美結合,才能使語言在積累、運用中得到升華,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切實帶動語文教學的發展。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可以從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兩方面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能夠在寫作中合理運用,不斷提高寫作能力。下面我將進行具體的探討。
一、閱讀促進寫作
語言優美是文本的特征之一,如果教師能夠抓住語言的特征引導學生仿寫,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提高語言素養,還能為他們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畢竟語言是組成文本的主要元素,語言表達得是否生動形象直接關系著寫作效果,優美的語言表達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表達力,產生攝人心魄的效果,讓人讀起來愛不釋手。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后仿寫句子,體會這種“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學語言的特點,并在實踐運用中內化能力,培養語文素養。
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第2自然段中寫道:“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色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為此,教師先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受到優美文字的熏陶。接著,讓學生默讀,勾畫出描寫秋天美景的句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踐行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個性閱讀”這一教學理念,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找到各自喜歡的句子,并做出分析。然后提出問題:作者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圍繞這句話都寫了哪些景物?讓學生懂得圍繞一個中心先總后分的寫法,分別寫了樹、田野、果樹、菊花等。最后找一找這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學生自然會找到比喻、擬人、排比,再應用到習作中。有了對這一句式的感性認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仿照句式和修辭手法。結合生活經驗,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了很多類似的句子。如,有個學生寫道:“夏天的雨,它把杏黃色給了蘑菇,杏黃色的蘑菇像一頂美麗的小雨傘。”通過仿寫,學生在練習中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既提高了學以致用的能力,又培養了語感。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就讀講讀”,只講與閱讀有關的知識,而應該拓展閱讀的界定,使其與寫作聯系起來,以讀促寫,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寫作帶動閱讀
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喜歡閱讀課外書,即使閱讀也僅僅局限于一些碎片化、娛樂化、泡沫化的雜志、畫冊,不僅不利于他們文化素養的提升,還會讓他們的眼光短淺、認識狹隘、理解片面化。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只有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的語言儲備、語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為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充分利用寫作時機,以寫帶讀,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布置作文《我愛家鄉》,學生不難寫出家鄉的美景,難的是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布局謀篇。為此,在寫作之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閱讀任務,讓他們讀三年級上冊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閱讀的興趣被有效地激發出來,并且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閱讀《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寫作方法:按照一年四季的變換,打造美景;結尾總結全文,升華主題。閱讀《富饒的西沙群島》時,讓學生學習巧用總起句,層次更分明;學習總分總結構簡練清新的寫作方法。也可以模仿開頭、結尾、過渡,遵循文章的表達順序,如按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游覽順序、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等,每次可以訓練一個表達方法。這種模仿只要多練習,學生就會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認真閱讀,通過閱讀自己熟悉的事物才能寫出內容生動、細節詳細的文章,從而掌握寫作的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同時,教師充分挖掘寫作教學中的閱讀素材,既落實了寫作目標,又讓學生愛上課外閱讀,一舉兩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鏈接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的工具價值,讓學生在讀中寫、寫中讀,及時練筆,隨時閱讀,相得益彰,成就一篇篇佳作。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策略研究”(課題號:BY2020G0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