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慧
【摘 要】 隨著新時期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在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就當下小學美術教育情況來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師教學模式單一,忽略貼近生活等,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策略,理清教學任務和目標,鼓勵學生開放性探索和自由式創造,構建出高效的小學美術課堂。
【關鍵詞】 小學美術? 高效課堂? 構建策略
引言
美術不僅是作為一門藝術課程,更是承擔著傳遞學生繪畫技巧、慰藉學生心靈、提升審美能力的任務。小學生已經初具一定的美術賞析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審美特征,但由于教學目標定位存在偏差,忽略了“美”與“術”的有機融合,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繪畫能力難以協同發展,整體美術教學效率不佳,亟待教師轉變單一片面、萬古不變的所謂普遍有效的教條式教學方式,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一、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美術是一門藝術類課程,要想真正學好美術就需要大量的賞析和練習。如果一味地注重表面臨摹,則很難感受到美術創造中的情感表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下美術教學中,老師利用課件進行藝術講解,簡單地完成一些繪畫技巧的傳授后,讓學生自行練習,這種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產生很大的反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的教學思維僵化也是一大問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仍然活躍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對于一些思維較為守舊的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自己的領域,實施起來駕輕就熟,將自己的美術從教經驗作為基礎,也就更加傾向于墨守陳規,這對于學生發散多元化思維顯然極其不利。最后,教師教學目標定位存在偏差。當代美術教育既注重技能的培養,同樣注重人文素養、審美能力的培養,然而當下美術教師普遍存在認知偏差,教學目標定位不甚清晰,存在重“術”輕“美”的情況,即忽略學生審美能力和賞析能力的培養,學生難以從美術中獲得熏陶和感染,以致于其綜合素質難以提升。
二、構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的策略
1. 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理念,為課程實施奠定基礎
只有明確了教師的教學目標理念,才能為后續美術教學奠定基礎,當代美術教師不能一味地注重“術”的教學,而是應注重“美”和“術”的協同發展,讓學生既具備鑒別真善美丑惡的辨識能力,也能掌握高超的繪畫技巧,促進學生身心的綜合發展。
2. 注重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培養同樣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分析美術的教學課堂發現,學生對美術圖像理解是存在不均衡性的,要是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是很難領略美術中的美感,更不會有意識地針對某一方面做特定的強化,這對于發散學生思維能力十分不利,需要教師創新教學理念,引發學生對圖像的多元思考,促進其思維方式的形成。比如在對一副圖片的講解中,由于閱歷和基礎知識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深刻了解其內涵,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對圖片做出全方位的講解,引導學生對圖畫的多元化思考。
3. 采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作品極具美感,然而由于以往教學手段的限制,及教學目標定位的偏差,即“美”的忽略,讓學生觸摸不到這些“美”,學生審美能力不足,而利用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和圖片展示功能,讓學生深刻體悟到作品蘊含的美,例如在“俯瞰山川”的教學中,以往學生只能通過教材圖片了解祖國的山川大河,而借助于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功能,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山河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山河的壯闊,再結合欣賞感受、技能鑒賞等手段進行全方位賞析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技能。再比如在學習“光影變幻”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其中的意蘊美,光影中不但有優美的圖像美,還有意境美,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講解,把“日常生活中的燈光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些畫面帶來的美感,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會到光影的特征、色彩以及效果。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領學生享受藝術美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于藝術圖片中的“美”進行口頭描述,并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的較為模糊的形象變得立體起來。在審美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摘取一些該作品的評語,作為學生學習技能的參考,以此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綜合美術素養,讓他們真正步入藝術的殿堂。
三、總結
美術是小學教育中的關鍵一環,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內涵有著關鍵作用,但是就當下的美術課堂情況來看,還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目標定位偏差等問題,意味著在新時期,老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方式、理念和教學模式,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揮出自身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其審美能力,繪畫技巧,最大程度上達到美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晏曉倩.如何上好小學美術課,構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J].商業故事,2017(04):117.
[2] 顧伊雪.構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策略探究[J].科幻畫報,2020(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