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仙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人才培養的要求,現代化的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獨立性的行為總結或者獲取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產生。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可以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自主探究;小學數學;自主學習
自主探究式教學是學生通過對教師給予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解決,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水準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負責引導學生,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取知識,有利于記憶能力的增強,同時還有利于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可以積極地加入課堂學習中,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注重自主探究教學的情境性
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情境中具有許多實踐性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操作獲取知識,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相向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相關的數學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小明家和小紅家相距270米,小紅和小明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小明每分鐘前進50米,小紅每分鐘前進40米,那么多長時間后,小明和小紅相遇?”“小明每分鐘前進50米,小紅前進40米,那么小明和小紅每分鐘共走90米,270/90=3分鐘,所以小明和小紅3分鐘后相見。”“小美和小剛同時從自己的家里出發,小美每分鐘走60米,小剛每分鐘走80米,3分鐘后,小美和小剛同時到達學校,他們家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米?”“小美每分鐘60米,小剛每分鐘80米,他們每分鐘共走140米,則3×140=520米”“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160元,其中褲子的價錢是上衣價錢的3/5,那么這條褲子多少錢?”“假設上衣的價錢是X,褲子的價錢是Y,Y=3/5X,X-Y=160,則5/3Y-Y=160,2/3Y=160,Y=240,X=400”“小華有一本300頁的書,前五天每天看30頁,以后每天看50頁,那么小華還有幾天看完這本書?”“小華前五天看了5×30=150頁,剩余300-150=150頁,150/50=3天,則小華還有3天看完這本書”“學校內的舞蹈隊有56人,合唱隊的人數是舞蹈隊人數的2倍還多3個人,那么學校合唱隊有多少人?”“56×2+3=112+3=115人,則學校合唱隊有115個人。”這些數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使得學生可以主動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二、注重自主探究教學的互動性
互動性教學是開展自主探究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等方式來提高數學課堂的互動次數,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工作中。互動自主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然后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再將結果反饋給教師,雙方形成循環。
比如,教師開展“數學計算”的教學時,就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回答。“常用的運算法則有哪些?”“1.加法和減法是第一級別運算法則,乘法和除法是第二級別運算法則;2.數學計算中,如果計算中只存在同級運算,那么從左往右進行運算;3.數學計算中,如果計算中存在第一級別和第二級別運算時,優先計算第二級別運算法則,再進行第一級別運算;4.存在括號的計算時,首先進行括號內的計算,括號內的計算也遵循上面的法則,再進行括號外的計算。”“常見的運算定律有哪些?”“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加法交換律:兩個數字相加,交換數字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a+b=b+a。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讓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與先讓后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它們的和不變,(a+b)+c=a+(b+c)。乘法交換律:兩個因數相乘,因數交換位置,它們的積不變,a×b=b×a。乘法結合律:三個因數相乘,前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三個因數相乘與后兩個因數相乘,再與第三個因數相乘,他們的積不變,(a×b)×c=a×(b×c)。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相乘,可以看作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相乘再相加,(a+b)×c=a×c+b×c。”互動性的課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性課堂教學效率。
三、注重自主探究教學的目的性
自主探究教學同樣要注重課堂教學目的,課堂教學目的是教師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教學任務制定的內容,教學目的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數學課堂學習的任務,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面發展。數學課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目的開展的,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根據教學目的進行學習,提前了解到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時,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基礎知識,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學目的還可以提供解決數學習題的重要思路,學生可以根據教學目的找到數學習題的解決思路,以此來制定解決數學習題的方式,從而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毫無課前準備,導致學生第一時間無法接受數學知識點,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比較盲目,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比如,“圓的認識”的教學目的:1.幫助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了解圓內各部分名稱;2.讓學生會使用字母來表示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并且理解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D=2R;3.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出圓的實踐操作。“圓的周長”教學目的如下。1.了解圓的周長的概念:圓一周的距離就是圓的周長。2.掌握圓周率的意義以及近似值。圓周率:任意一個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值都是一個常數,這個數就是圓周率Π,Π≈3.14。3.掌握圓的周長的公式,并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公式:圓的周長=圓的直徑×圓周率,C=D×Π=2RΠ。“圓的面積”的教學目的如下。1.了解圓的面積的概念,圓的面積:圓在平面內的大小就是圓的面積。2.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圓的面積=圓的半徑的平方×圓周率,S=ΠR?。3.掌握半圓的周長以及半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半圓的計算公式:C半圓=ΠD/2=D,半圓的面積:S半圓=ΠR?/2。4.了解圓的面積的相關結論:如果一個圓的半徑擴大N倍,則圓的直徑變長N倍,圓的周長變長N倍,圓的面積擴大N的平方倍。5.掌握一些常用的數字:1Π= 3.14,2Π=6.28,3Π=9.42,4Π=12.56,5Π=15.7,11?=121,12?=144,13?=169,14?=196,15?=225,16?=256,17?=189,18?=324,19?=361,20?=400。這些數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教學任務,促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總之,自主探究式教學是全新的教學方式,通過授予學生課堂的主導權,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設計自主探究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愛好進行內容的選擇,這樣學生的學習動力才可以產生,促進教學內容才得以落實。
參考文獻
[1]盧向陽.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成功(教育),2012:99.
[2]黃海萍.例談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時代:教師,2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