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
摘 要: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給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目標是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這是學生學習成長以及未來適應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的變化需要初中數學教學要做出針對性調整,從數學教學的各方面出發,優化教學實效,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41
隨著當前初中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新時期教育的新要求,它體現了“如何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方向,體現了素質教育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核心素養是當前中學生適應其學習成長需求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到數學學科,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即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六方面素養,是在傳統三維教學目標上的進一步提升,最終使學生們通過數學學習建立起用數學意識來認識、理解、處理周圍事物。這樣的新要求,需要教師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打造務實、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結合教學實踐嘗試,筆者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初中數學是初中課程體系中最為核心的一門學科,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具體來說是學好理化生和地理學科的前提,所以被稱為是三大主科之一。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向高中教育的過渡階段,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新頒布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了課程性質,它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性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價值觀引導落到實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進而科學指導教學行為,要摒棄單一的知識講授、“唯分數論”等錯誤的教育教學思想,而是要立足于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來推進實際教學工作。同時,數學教學要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進而使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要避免教學就是講授知識,重視學生思維認知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確價值追求的引導。要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重視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和學生進行有效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二、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新要求,對于教師來說要求更高。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即要在服務于學生有效“學”的基礎上導學,所以教師的角色是課堂教學設計者、課堂教學互動有效開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新要求需要教師做出一定的調整、改變,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需要教師樹立學習意識,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對于初中數學教學來說,教師不僅僅需要對教材熟悉,需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具備數學應用方面的知識。首先,要把教學應用資料進行深度學習和挖掘,在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把握好教材的應用;其次,多讀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書籍,增加專業知識儲備,為教學提供源頭活水。
要想提升教師專業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方法,主動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數學教師也要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能力結構,在熟練掌握教學基本功和數學專業基本功的前提下,努力形成個人教學風格,并樹立不斷學習和終身發展的理念。要重視學習與提升,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數學教育教學研究工作,主動向同行和優秀教師學習,善于取長補短。要有反思意識,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也是教師迅速成長的重要途徑。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需要不斷去實踐、摸索,更需要在實踐基礎上的總結與反思,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初中數學教學需求。
三、研讀課標,落實課程標準要求
為了有效地指導以及推進新時期的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進而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各學科都出臺了指導學科教學的課程標準,初中數學也是如此。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南,因為它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教材編寫、推進教學和命題考試的依據。它對初中數學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學指導原則等方面都做出了詳細、明確的闡述,被稱為是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靈魂,必須要認真對待。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要求也在課程標準中有著具體的規定,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一定要重視課程標準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實際教學中要在關注學生實際的基礎上認真的研讀課標,既要把握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又要知曉其內涵和外延,既要精讀,同時也要進行新舊課程標準的對比,知曉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變化,以此來指導常規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夠使初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居于核心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開展教學,重視學生的主動、有效參與。在此基礎上,綜合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滲透,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要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動機在學生主動學習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催化劑,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內驅力的源泉,有了學習動機才會有學習的強大動力。在實際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較多,如通過實際生活中學生熟知的事物來導入新課,能夠增加學生對所學的親切感,也能夠化難為易;而通過創設初中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特別是懸念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也可以根據初中生喜歡競爭、好表現的特點,組織適當的競賽性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參與、展示自己的平臺,這樣學生學習就有積極性,教學才會更有實效。
要在實踐探究中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全方面提高學生能力。學科素養的培養不僅僅是學生的做題能力培養,還有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全面提高。這需要學生走出“題海”,在實踐性、探究性的活動中,把動腦、動手、動口、觀察等結合起來,在觀察中分析,在分析中積極思考,思考后進行討論交流,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整個知識的生成全面把握,印象會更深刻,從而真正地理解和消化知識。
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環境能夠影響、感染和教育學生,寬松愉悅的環境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更易于激發學生內在潛力;反之,學生則會感覺壓抑,學習被動甚至消極。所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對學生信任、理解、尊重,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特別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大膽發言,敢于質疑,積極討論,在交流與碰撞中實現對知識認知的升華,實現對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這也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五、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習效果,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以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保障的,所以必須要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要養成有效預習的習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首先,通過預習,學生能夠為課上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準備。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需要以舊知識為基礎來理解和消化新知識,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其次,通過預習,學生能夠提前知曉自己在新知識學習中存在的難點,課上聽課的針對性會更強,聽課目的會更明確,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最后,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導學安排,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預習,這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也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基礎上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要養成高效聽課的習慣。學生聽課的效果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聽課不僅是聽的過程,還是學生對知識消化、吸收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生認真地聽,更需要積極主動地思考,敢于參與課堂活動,在體驗和交流中來收獲新知。教師要告訴學生如何去聽課,特別是主動思維、觀察和探究,在此基礎上參與課堂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敢于表達自己的認識,這樣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都能夠得到鍛煉,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非常有幫助。
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既是對課上所學的回顧、鞏固,也是學生梳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最終實現對知識消化吸收的過程。初中數學知識本身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學生復習的過程中,不僅通過做題來及時檢驗學生課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夠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知曉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同時,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能夠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非常有幫助。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其中心是圍繞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提升為重點,從初中生的現實出發,立足于初中數學學科的特點,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來有效推進當前的數學教學工作。作為教師,我們要結合自己教學中主導者的角色,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滿足教學需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形成良好的學生數學的氛圍,不斷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磊.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9(25).
[2]同格里格.初中數學思維教學之初探[C]//2017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2017.
[3]黃金花.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初探[J].新課程,2018(8).
[4]章青海.順應學生導學,促進思維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J].數學教學通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