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讓課堂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就需要以情施教、情知交融,將興趣、知識、創造、游戲和尊重貫穿于活動化的教學中,使師生都能從中獲得教與學的樂趣。
【關鍵詞】活動化;數學課堂;寓教于樂
活動化教學的本質即教師通過操縱教學中的各種因素讓學生以快樂輕松的心態進行學習,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通過活動化的教學情境引入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課堂積極活躍的氛圍。
一、開展游戲教學模式,寓教于樂
游戲教學法的開展能很好的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幫助教師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控好游戲教學法下的課堂秩序。因為學生在游戲的開展中很容易轉移學習思路,變得活潑好動。所以,教師在運用此教學方法時,應做好各項應急措施,把控好課堂秩序,調節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的在游戲中能夠學有所得,使課堂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而且這樣的授課方式會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加愉快的接受所學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教學中,首先,通過故事導入的方式:教師向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起學生對體積概念的初步認識,并通過實驗去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然后,通過課堂游戲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們變成課堂的主體,讓他們通過自己動手向兩個裝有同等高度的水的量杯里面放不同的石頭進行對比,建立起常用的體積觀念,從而鞏固和加深小學生對于體積這一概念的理解。最后,通過教師出示圖形(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自己動手將長方體進行切分,形成大小相同的正方體,通過數一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明了的認識到體積單位這個概念。
游戲教學法的開展極大程度的契合學生當前學習心理,能夠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對于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可大大降低難度,從而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意識。
二、打造以情施教理念,促進課堂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師生間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應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上,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自制力,尤其是當教師踏上講臺,面對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就應該忘卻一切煩惱,沉浸在師生情感交流的快樂中。尤其是在活動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在課堂中注意去傾聽學生的觀點和想法,通過將“情”與“教”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教師對于他們的尊重和理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中不僅僅只是一個傾聽者,也可以作為一個分享者。
例如,在“認識公頃”的教學實踐中,首先,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向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回憶介紹已學過的常用的面積單位,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想象1公頃到底有多大。然后,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想象并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表述“1公頃”大小的表象,并讓學生之間形成小組,將他們的想法和觀點進行匯總再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方式會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加有參與感,也可以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最后,通過結合實際生活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具體猜測、估計和感知并對最終結果進行驗證。如,可以讓學生觀察并推算學校的操場、籃球場等他們常見的一些場所的面積,讓大家猜猜看籃球場、操場等的面積由多少個1公頃組成,并說出自己這樣猜想的理由。
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和教師能夠產生更多的共鳴感。并且在活動中通過以情施教,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教師和學生在施教和受教的過程中都保持著一個愉悅的心境,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
三、捕捉日常歡樂素材,豐富課堂內容
教師應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快樂呢?其實很簡單,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中跟數學息息相關的一些事情或事物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推動下進行愉快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環境,給學生創造一些簡單又充滿樂趣和創造力的情境,讓學生們沉浸于情境之中,從而慢慢將想要傳授的知識滲透給他們,使學生在生活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
例如,在“找規律”的教學實踐設計中,首先,通過猜圖游戲導入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一些視頻及截圖,讓學生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探究簡單的周期規律;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觀察結果進行討論匯總,使他們在發表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不同思維方式下的結果;最后,教師再列舉一些其他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有規律可循的例子,讓學生們踴躍發言自己對于規律的理解,教師進行總結性發言,讓學生加深概念理解。
遵循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規律以及活動教學法的相關要求,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對于生活中的事物加深理解和認識。
四、豐富活動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小學生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往往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為了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活動化的教學中思維變得積極活躍,因為只有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學生才能夠得出更多的見解,而且也能夠對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在活動教學中,教師也要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引出新課的同時,讓學生的思路緊跟課堂發展,激發學生課堂探究和參與的興趣,這樣活動才會開展的更加有意義。
比如,在“確定位置”的教學實踐設計中,課堂伊始教師神秘地對學生說:“今天老師要夸獎一位上課坐得特別端正,態度認真的同學,這位同學的位置就坐在……”話音還沒落,學生便開始猜測,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自然地引出了課題“確定位置”。然后,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問“你能說出自己的準確位置嗎?”由于學生確定位置的標準并不統一,說法也就不同。所以見此情況,教師引出課題,將門口的一組設為第一組,正數第一個學生則定為第一組第一個,以此標準教師說出哪個位置,哪個位置上的學生便立即站起來與教師互動,然后由該學生隨意指出另一位置上的學生,并讓其來一段才藝表演,整堂課下來學生會其樂融融,越發覺得數學課有趣好玩。
以問題為前提開展活動化數學課堂能讓學生在其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而且也能讓學生的思維邏輯逐漸變得嚴謹,同時也讓活動開展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熱情。
總而言之,活動化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課堂氛圍中感受汲取數學知識的快樂,但是為了發揮其最大的教學價值教師應不斷探究,深入研究新課標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讓活動化教學方式引領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互動性的思考與實施[J].教育革新,2020(05):47.
[2]郝正文.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0,(08):141-142.
[3]豆格吉.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20(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