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摘 ? 要: 本文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為視角,闡述四個維度與相關的實踐案例,以期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研究綜述 ? 培養人才 ? 課程體系
1.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課程思政”內涵的實質
1.1“課程思政”是一種創新教育。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次課程內容革新,轉變了原來形式單一、畢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過與其他課程結合為有效載體的價值行為內容,更注重學生理解的課程設計,在發揮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同時體現所有課程的連接功能。從現代年輕人的文化選擇角度來看,思想道德教育要轉變以前的約束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呈現方式,融入更多的實踐練習課程,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結合,實現思想政治課對學生的思想解放,借助“課程思政”讓思想政治教育從感性轉變為理性。
1.2“課程思政”應轉化為教育制度。
課程是知識內容經過專業化教學系統傳遞給學生的基礎,當前高校課程的作用已經不再是知識內容與教學系統的簡單組合,更強調課程能夠成為人才培養、教學改進的指導,通過課程連接實施整個教育藍圖。這一復雜過程需要高校學者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課程思政”的內涵,理清“課程思政”教育中的各參與要素,建立以價值引領、素養培養、學生關懷、孜孜不倦為核心的立體教學體系,以及讓學校管理部門、研究學生、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課程思政”的建設是現代社會文化價值建設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轉化為教育制度符合高校教育改革與社會文化建設的共同需求。
1.3“課程思政”在終極追求中蘊涵的教育理念與責任。
教書育人是我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方針,強調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學生思想教育,堅持教書時進行德育教育、育人為本。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時刻保持正確的價值觀方向,永遠堅持正確的政治觀點,這是任何一所高校在教育中都需要堅持的前提。我國高校教育學者曾不止一次強調,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在人文社會科學與專業課程中開發“課程思政”內容,在各專業、各年級普及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先進人才的重要輸出通道。高校“課程思政”要增強文化引導的責任感,提高教育水平與落實立德樹人[1]。
2.從價值論的角度闡明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
2.1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的有力保證。
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要時刻把黨的政治綱領放在第一位,用正確的政治方向拓展“課程思政”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量的政治方向內容,高校對“課程思政”的研究要不斷補充科學文化專業文化的內容,增強學生的覺悟能力。所以,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的內容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文化傳播的內核,并在思想政治文化培養中保持主體方向,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使馬克思主義能在高校教學中落實、傳播、實踐。明確“課程思政”在高校價值引導上的顯性體驗和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逐步引導高校教育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
2.2為保證立德樹人工程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立德樹人一直是高校辦校的中心與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立德的本質是讓學生樹立德行一致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人是讓學生在職責發展中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兩者對學生的培養內容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高校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的,還要發揮陶冶學生情操、完善學生人格中的作用,努力讓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自己成為社會德育文化的傳播者。“課程思政”雖然用于指導當前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但最終目的是解決高校培養人才的問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立德樹人工程能夠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持續支持,實現隱形與顯性雙重道德的塑造,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2.3增強思政課程育人實效的有力舉措。
在社會文化快速變化的過程中,文化藝術會造成學生思維的矛盾,因此“課程思政”教育者應充分認識現代文化變化對思政課程的需求,加強思政課程與現代文化生活的聯系[2](182-183)。這樣思政課程才能有很多實際案例作為支撐。我國高校課程建設一直重視專業的全面性建設,大量專業課程的融入使“課程思政”內容逐步出現萎縮,專業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之間逐漸產生空間與思想上的疏離。部分高校“課程思政”的內容安排有些寬泛,脫離高校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因此,“課程思政”要緊抓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充分抓住思政課與非思政課中無形的教育資源,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3.從實踐論角度探討“課程思政”的特色實踐
3.1在宏觀層面上,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規劃,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前期需要教育行政部門規劃推進通過政府引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積極性,比如上海教委與高校建立了“4+1+X”思政課教學體系,在原有四門思政課的基礎上增加“課程思政”的錯位發展,同時結合其他專業內容開展多元化教學。“課程思政”的特色模式在上海高校開始被積極應用與探索,目前上海已經成為我國“課程思政”教育的示范地區。
3.2在中觀層面上,依托校地資源,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思政”。
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上具有資源優勢,很多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都有自身的文化精神,同時對紅色文化資源一直有文化保留與研究,部分高校還有本地區特有的文化精神,因此高校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的內容優勢,組織編寫符合文化環境的思政教育內容。比如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等都是“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落腳點。新時期“課程思政”教育要緊抓時代主題,加強現代文明、專業精神、創新精神的融入,比如以當前探索的“一帶一路”“十九大精神”為依托,積極構建思政教育的文化資源寶庫,加強“課程思政”與歷史優秀文化和現代經濟發展主題的融合。
3.3在微觀層面上,以專業課程為依托,打造專業領域的“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在高校的實際應用需要以實際的專業課程為基礎,在課程教學時融入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比如醫藥大學在進行相關醫學課程教育時,可以將關愛生命、敬畏生命融入課程中。比如在經濟管理類課程中,在進行管理方式教學時可以加入行為品德、為人處世、人本管理的內容,強調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的人生態度、團隊合作水平,讓學生在思想政治層面對大學課程有全新的認知。
4.從系統論的角度梳理課程思政的邏輯路徑
4.1堅持目標要素中的育人理念。
要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就要轉變專業教師的教育思想,在專業教學時保持“協同育人,整體育人,發展育人”的新理念,各學科應該從內在文化出發,將學科特有的理論體育與育人價值結合,打破高校在思政課程中的孤立問題。專業課與思政課教育的目的都是實現育人的目標,面對當前高校社會文化的復雜性,德育工作更急迫。高校要找到知識傳授與道德引導直接的統一關系,在進行“課程思政”研究的同時進行教師專業化建設,重新構建專業課程的核心文化內容。
4.2激勵內部和外部的動力因素。
一,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要做好外部激勵,要求教育部門從政策引導、資源保障上合力推進,建立教育部門與高校課程的上下聯動機制,發揮對“課程思政”研究實踐的激勵與約束作用。二,高校黨政部門要明確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導內容,遵循高校教育的自然規律,應用思政教育的快樂教育模式,有效建立思政文化與專業課程的資源橋梁。三,高校要加強規劃開發課程資源,在“課程思政”的研究實踐中建立激勵性的資源挖掘制度和動態的資源整合制度,實現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功能的顯性化。
4.3在過程要素上創新方法載體。
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轉化需要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支撐,根據我國“課程思政”建設成果,高校在轉化過程中要從課程融入、課程統整、專題課程三個方面開展,具體教學時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協作溝通、意義建構,圍繞當前的時政要點,形成課程思政由單一化向多學科融入的特色教育[3](88)。“課程思政”教育中要凸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優勢,避免灌輸說教。
4.4在結果要素上優化反饋機制。
目前,部分高校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還處于摸索創新的階段,高校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發展訴求與實際結果還沒有全面的理論體系,所以當前“課程思政”教育要做到課前有規劃、課中有記錄及課后有反饋。一方面可以充分調研“課程思政”的建設水平,了解思政課程與專業課是否做到有機融合。另一方面可以評估教育者的績效考核,對于“課程思政”的評價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開展,保證“課程思政”結果反饋的全面性。
5.結語
“課程思政”作為當前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必要要求,對高校的辦學方針、教學理念、師生素養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相關學者對“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很多成果,并在很多高校實際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相關院校、學者要擔起教育理論研究者、學識研究和育人的責任,為“課程思政”提供更多供學界參考和借鑒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曹繼軍,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上海高校全員參與共繪育人“同心圓”[N].光明日報,2018-01-03(08).
[2]方黎.“課程思政”為什么受青年學生喜愛——基于青年文化選擇的學理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9(4).
[3]趙鳴歧.高校專業類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任務與標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