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屬于兩種不同的學習形式,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缺點。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一些老師不重視接受學習,覺得接受學習影響學生能力的提高。事實上,這兩種模式在教學方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取,而要在教學方面有效并存,要結合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能力,靈活選取,有機整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接受學習;發現學習
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協作、探究,但并非排斥接受學習。但是在具體教學方面,一些老師不認可接受學習。實際上,接受學習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基礎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想,有利于學生基本能力的提高。這兩種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要在教學方面有效并存,靈活選取,有機整合。
一、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各自的優缺點
1.接受學習
優點:(1)接受學習最主要的意義在于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點,提升學生學習效率。(2)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生需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具備從課本中、從生活中學習知識的能力,需要掌握系統的學習知識的習慣和學習能力,這些都是在接受活動中形成的。(3)接受學習能夠讓學生獲取間接經驗和現成的知識。
局限性:(1)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受到主觀經驗的限制。(2)雖然能夠讓學生系統地掌握現成知識,但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不如發現學習。
2.發現學習
優點:(1)能有效促進小學生智力發展,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對其探究精神的培養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能夠刺激學生“發現的興奮感”,讓學生更具有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3)能夠自主進行探索,掌握新的學習方式。(4)有助于學生保持記憶。發現學習能夠強化學生發現知識、組織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強化記憶。
局限性:(1)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發現學習的效率低下。(2)發現學習的方式適用范圍有限。(3)需要學生具備發現需要和發現經驗,而小學生在這方面有所欠缺。(4)要結合其他學習方式,不可能只憑借發現去學習所有知識。
二、小學數學中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應用策略
1.有效并存,組織有意義的學習
奧蘇泊爾強調:接受學習不一定屬于機械學習,而發現學習也不一定是有意義的學習。即不管是接受學習或者發現學習均可能是機械化的,也可能充滿意義。其強調讓學習充滿意義,需要具有兩大條件:(1)學生可以體現出在新舊知識間形成聯系的傾向與愿望。(2)學習內容對學生而言具備潛在作用。有意義學習的形成既受到學生本身因素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學習素材屬性的影響。
在教學“圖形的擴大和縮小”時,老師提供一個長4 cm,寬3 cm的長方形(見圖1所示),再把圖1的長方形的長延展形成圖2,把圖1的寬延伸成為圖3,然后把圖1的長與寬均延伸成為圖4。
老師提問:三幅圖上僅有一幅滿足數學意義真的放大,你覺得是哪一幅?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辨認、思索,回答出圖4,由于長與寬均要擴大。
學習以上內容以前,學生對“放大”與“縮小”有一定了解。但現實生活中,“放大”是從小變大,“縮小”就是從大變小。針對學情,老師展示圖形的拉伸和放大,指引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數學意義方面的放大,即長方形長與寬均要擴大,老師及時展示反例,促使學生完善對擴大的了解,指長方形長邊擴大的倍數和寬邊擴大的倍數要相同。
2.靈活選取,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內容是由部分概念、規則及教學問題所構成的。其中通過先人提出的規定性名詞話術等,較為適用接受學習。如學習“認識負數”時,負號怎樣寫,就可能采用接受學習,數學課堂上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記錄問題中的數量:某日南京溫度和哈爾濱的溫度、學校開學時班上轉入和轉出的人數。再對學生的寫法進行分析,揭露其中表示和正數意義不相同的量能夠以“-”來代表,如此方便和別人進行交流,這時的接受學習就十分有效。
接受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盡量短的時間里獲取盡量多的知識與技能,并非必然會造成學習環節的枯燥和乏味。在數學課堂上,有些老師不管什么內容均要讓學生“發現”一番,不考量實際狀況,生搬硬套學習方式,不僅不具備啟發作用,而且還將導致機械學習。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接受學習還是發現學習,對教學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要綜合考慮到兩種學習形式的優缺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點,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林坤彪,梁錦麗.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的整合:基于內傾型和外傾型人格特質的視角[J].理論觀察,2020(8):72-74.
作者簡介:王云祥(1982—),男,漢族,甘肅迭部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