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了現在發展的重點。但從整體來看,智慧課堂的融合仍然停留在技術層面的變革,在實際的人才培養方面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發展應用。從智慧課堂的應用概念出發,對初中數學教學融入101智慧課堂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一定的實際應用策略。
關鍵詞:智慧課堂;初中數學;融合運用
教育的發展進入智能化的時代,而智慧課堂正是基于這樣的大環境,通過教師的智慧教學設計,以達到學生在智能學習環境下進行智慧學習的目的。目前大學生慕課等平臺運用相關的信息技術手段在智慧課堂這一領域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探究。這些實踐結果也向我們證實了智慧課堂的運用對課堂實踐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一、智慧課堂應用概念
智慧教學主要來自智慧地球這一概念。智慧地球的內在含義是指在新型的信息技術幫助下,整個地球上的事物都能實現智能化和共通互聯。基于這樣一種概念,也就發展出了智慧教學。智慧教學是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可持續智能化的學習環境,應用更加靈活便捷的學習手段幫助學生進行各類型的智慧學習。同時其更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生通過觀察做出合理選擇的能力。
智慧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使用者,要實現整個課堂的智能化,使學生通過合理學習不斷提升能力,充分運用自主創新的思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為學生構建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以保證教學的有效進程。[1]
二、初中數學教學融入101智慧課堂目前存在的問題
1.實際運用理論較淺
101智慧課堂作為一種能夠隨時隨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學習形式,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智能工具,它能夠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實際感知,讓整個課堂更加多樣化,形成師生數據的交互。101智慧課堂為教學提供了一定的交互性模式,但現有的交互模式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老師的安排下,根據固定的學習資料,以統一的形式展開實踐學習。目前的智慧課堂的應用大多是在知識學習和作業考試等常規性學習內容中,而對于理論的探究活動仍然是在初步開發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引領性作用,所以需要切實加強實際運用理論的程度,實現學生對自主創新思維的再開發。
2.缺乏學習資源
智慧課堂的實際應用,主要是針對一般的工具和資源,或者是根據使用者的不同要求進行合理的個性化定制,它是借助智能技術的手段構建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習環境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現整個學習方式的有效改革。但是在目前的智慧課堂應用中,多著重于基本的交互系統以及知識庫的學習內容構建,包括作業練習以及考試評估等。但是針對詳細題目的指導性內容仍然不夠全面和細致,缺乏相關的資源工具支持學生進一步的探究。[2]
三、初中數學教學融入101智慧課堂的應用策略
1.新型授課教學的實際應用
智慧課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而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基于智慧教學的理念,我們可以對整體的授課思路進行調整。
過去的課堂教學流程一般是先用課堂導入引出今天課堂的主要課題,然后對今天的知識進行講解,再給學生布置題目練習,最后復習總結。但這樣的教學流程對學生來說過于套路化。因此,新型的授課思路首先采用問題驅動的模式,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入知識的學習中,要讓學生能夠聽得進去、讀得進去,并且深入理解知識。
而在練習過程中,僅僅依靠對知識的梳理以及對題型的練習,學生很難真正把控知識。因此可以選擇讓學生之間自由結組來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匯報,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這才是真正吃透知識的有效手段。
最后的復習階段教師通常的教學方式是對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做總結,然后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而依托智慧課堂,就可以設計一套分層次的智能測試進行檢驗。對學生來說,這樣的測試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在這一單元中有哪一個點是沒有掌握的,而對教師來說,也可以更好地把控學生的知識弱點,保證整個教學的有序進行。
2.微課教學的實際應用
微課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微視頻進行直接、高效的活動連接。整個微課教學包括知識講解,也有對探究活動的引導等,通過這些方式實現整個活動體系學習過程的建立。而這樣的微課視頻重點就在于微,因此視頻的內容展示最好是在5分鐘以內,同時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充分考慮知識的連接性。比如,在學習平行線證明這一章,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探究,同時設計好微課幫助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學生理清思路,完善實踐。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智能化與教學有效融合。這樣的融合不僅是一門技術的發展,更是實現整個教學質量提升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視其融合發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學習,實現教學體系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馬淑麗,王玉新.101智慧課堂與初中數學課堂融合的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8):21-22.
[2]裴萬統.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思路探索[J]. 當代家庭教育,2020(13):101.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01智慧課堂與初中數學課堂融合的探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7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玉新(1976—),男,甘肅靜寧人,本科,中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信息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