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夢 翟亞妮
摘? ?要: 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和職業道德,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當前,國家鼓勵學前教育專業實施思政教育,但存在一些師生對思政教育認識不夠、思政教育資源未有效挖掘與利用、思政課程模式較舊等問題。高校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加深師生主體性認識、多維度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改革教學模式。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 ?實踐思考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7-11),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夯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養高素質與高技術并存的人才。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的需求更多轉向對精神的渴望,越來越多的幼兒家長開始重視學前教育階段孩子的啟蒙學習。學前教育階段是孩子樹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家長及教師需要正確引導,言傳身教。高校應制訂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學前教育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建設計劃,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
一、學前教育專業特點
學前教育是教育系統里比較特殊的教育階段,是3歲—6歲的兒童學習生涯的啟蒙階段,也是兒童形成思想道德的奠基階段。學前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須擁有廣博的文學知識、講述故事的能力和技巧、較強的審美能力、淵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臨場應變的能力等。因此,教育者要在心理學、教育學、美學、藝術學、政治學等理論的基礎上,將知識融會貫通加以運用。學前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教育者知識與能力、高素質和思想道德的任務,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承擔著教育和啟蒙幼兒的重要職責。
二、加強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和“三觀”
大學階段是培養大學生正確“三觀”、思想道德、人文素養、職業道德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實踐的建設,讓大學生在思想氛圍濃郁的環境中學習,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學前教育專業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適應未來就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從事幼教行業,面對的是處于幼兒期的孩子,這些孩子對一切事物都有極大的好奇心,還未在意識中建立規則秩序,行事還比較隨心所欲。幼兒教師只有對幼兒循循善誘,才能夠擔負起啟蒙幼兒的學習及照顧好幼兒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職責。因此,愛心、責任心、耐心、道德品質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品德。
(二)響應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要求
國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人才,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堅持將“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擺在教育教學的重要位置[2](9-15)。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踐,豐富思政課程課內課外實踐,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堅定大學生對中國制度、中國思想、中國教育的自信,為社會輸送高技術與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人才。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思想政治建設符合國家培養人才的要求,符合中國社會及幼教行業的職業需求,要求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必須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與高尚的道德品質,發揮思政教育強大的育人功效。當前,學前教育行業正規的幼兒教師不足,一些民辦幼兒園的教師是由保教阿姨充當的,這類非正規教師未經過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正規的教學培養,理論基礎和思想政治教育素養還較淺薄。隨著人民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高校必須跟上社會要求的步伐,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課程。
三、思政教育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思考
(一)機遇
首先,國家政策的鼓勵。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務,培養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而奮斗[3](15-18)。當前,隨著二胎政策的出臺,幼兒園適齡兒童越來越多,很多公辦幼兒園人員滿額,導致幼兒無法正常入學。因此,國家鼓勵一些符合規定的民辦幼兒園及早教機構的開辦,這需要大量幼兒專業教師填補空缺,很多高校迎合社會和市場的要求,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
其次,家長的支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新時代,很多“90后”晉升為父母,“90后”大多經過高水平教育的學習,特別有些家長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希望孩子受到正規的啟蒙教育,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更希望教師有高技術和高素質。這迫切需要高校培養出一批有較高的思想政治修養和豐富學術知識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彌補當前學前教育界的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創業風潮越來越旺盛,很多早教機構、民辦幼兒園、企業開辦幼教機構等紛紛成立,幼教行業的蓬勃發展,對高質量教師的需求量增加。高校要緊抓社會就業市場風向,深知擁有高素質、高技術、高文化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才符合幼教行業的需要。因此,落實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戰略,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豐富校內校外思政教育教學實踐活動。
(二)挑戰
首先,一些師生思政教育知識量儲備不足,對思政教育認識淺薄。一些教師和學生認為學前教育專業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是無用功,不如開設一些技能課程,有利于畢業求職。一些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思政知識量儲備不足,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淺薄。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不是思政專業科班出身,未經過思政專業的專業學習,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量儲備較少,無法滿足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需求。并且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偏向于技能及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掌握教學規律理論、具備高水平技能,才是求職就業的需求,忽視了社會現狀。加強師風師德教育,高校必須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分配思政專業教師,教授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更需要思政教育的學習,因為他們未來面對的是一個個稚嫩的幼兒,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才能夠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再者,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度不高,認為對就業求職的作用較小。一些學生只在意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思想政治課程抱著但求期末考試及格的心態。這些,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其次,思政教育資源未有效挖掘與利用。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案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未深入挖掘,還存在資源碎片化、淺顯化、結構層次混亂等問題。且一些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基礎不夠,無法深入挖掘學前教育中的有關思政教育資源,未有效地將思政資源融入學前教育課程當中,無法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導致課程與課程的連接出現脫節,使課堂教學過死板硬套、教學僵化,學生很難理解并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無法加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難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育人功效。
最后,思政課程模式較舊。教學形式單一,采用班級授課制,易造成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不利于學生吸收教學知識。課程考核模式單一,一般以期末考試作為結課方式,一些學生抱著及格就好的心理。此類考核方式很難精確地檢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掌握的量,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思政教育活動形式較少,學前教育專業的思政教育課程忽視校外實踐活動及各類公益活動,僅僅課堂教學是無法滿足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需求的,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四、思政教育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實踐探索
(一)加深師生的主體性認識
首先,組織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思政專業理論性培訓。高校應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思政理論培訓和各類有關思政教育的講座,采取一對一師傅帶徒弟式活動:每位學前教育教師都指定一位思政專業教師實時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重視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其次,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度。通過班級輔導員組織有關思政教育的班會、開辦思政有關的作文和演講比賽、組織帶領學生觀看思政教育的宣傳片及影片等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與激情。
(二)多維度挖掘思政教育資源
深度挖掘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與學前教育專業課脫節的問題。首先,紅歌與聲樂課相結合。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中加入紅歌,讓學生們唱紅歌,感悟紅歌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歌唱祖國》《我的祖國》《十送紅軍》等都表達了中華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人們對革命時代軍人的熱忱和感恩之心[4]。通過歌唱紅歌,學習紅歌創作背景,了解革命事跡和革命紅色文化,增進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其次,民間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與故事教學相結合。講故事是每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備的技能,教師應在故事教學資源中增加有關民間優秀文化、勵志的、奮發向上的故事資源,如《大智晚成的百里奚》《陳番勵志》《孟母三遷》等積極向上的故事資源,深刻體會故事中蘊含的精神和古代人民的文化魅力。最后,紅色經典人物與繪畫課的結合。繪畫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技能之一,發掘充滿教育意義的紅色經典資源,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讓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深藏著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上述所闡述的紅歌、繪畫、故事,僅僅是其中的小部分資源,大部分資源有待大家深度挖掘。
(三)改革思政課程教學模式
一是豐富學前教育專業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活動形式。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在學前教育專業課中加入思政資源,或深入挖掘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資源。二是改變滿堂灌與填鴨式教學。利用翻轉課堂、慕課及多媒體代替以往教師講述學生聽的單一模式,活躍課堂學習氣氛。三是多元化思政課程考核模式:考核方式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采取校內考核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校外考核結合幼兒園評價、家長評價、鄰里調查等方式,多維度綜合考核學生,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期末考試的分數評價。考核內容的多元化。不僅考核學生專業技能、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還考核學生掌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程度及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等。四是豐富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形式。積極開展校內校外的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支教、志愿者活動,各類紅色教育主題活動,培養學生不怕辛苦、樂于奉獻的中華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斗。開展學校與幼兒園對接實踐活動,學生在幼兒園實習,不僅能豐富實踐經驗,還能磨煉思想品質。
五、結語
高校應將“立德樹人”理念貫徹到教學中,加快建設學前教育專業思政教育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實現思政課程實踐質的提升,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加強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發揮思政育人功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忠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3).
[2]石中英.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6).
[3]祝福恩,張濱.切實堅持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體會[J].繼續教育研究,2018(5).
[4]馬興.紅歌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