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英語類專業必須走內涵發展道路。堅持“四個定位”的彼此協同,立足于高校優勢學科,辦出特色,避免同質化。增設校本特色課程,刪減同質化課程。注重英語學科與該校其他優勢學科的融合,課程設置上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加大實踐課程比例,通識知識與崗位能力有效融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關注學習成果。
【關鍵詞】新文科;內涵發展;定位;課程設置;學科交叉
【作者簡介】李慧(1977.12-),女, 漢族,陜西漢中人,西安外事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教育與教學。
【基金項目】1.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新文科和‘雙萬計劃背景下英語類專業內涵發展研究”(項目編號:XGH19213)。2.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基于OBE理論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項目編號:SGH20Y1421)。3.2019年西安外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就業力模型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重構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B18)。4.2019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出導向的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群‘金課建設探究”(項目編號:19BZ064)。
引言
2018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對接會上提出要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從學科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
一、課程體系研究背景與現狀
1.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指在一定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包括課程體系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名稱、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課程活動方式。
2.英語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現狀。在“全球學術快報CNKI”輸入“英語專業課程”,搜索到35篇相關文章,其中8篇探討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分別是:《英語專業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研究》(黃赟琳、陳愉,2005);《地方高校特色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楊賢玉、柯寧立,2011);《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依托教學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效果研究》(趙秀艷、夏洋等,2014);《英語專業體裁文本依托文學課程體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2015);《新課程背景下高校英語師范專業素質的培養與課程體系的重構》(黃世香,2016);《全人教育與個性學習——英語專業〈國標〉課程體系的研制與思考》(蔣洪新、簡功友,2017)。4篇關于高職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包括《高職英語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構建研究》(柳青軍、李娟,2006);《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構建研究》(吳寒,2011)等。其余23篇文章探討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包括《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CIPP評價模式研究》(彭川、朱文忠,2011);《基于社會需求分析的商務英語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張月亭,2018);等。
二、新文科背景下英語類專業內涵發展定位
新文科背景下,英語類專業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培養“語言+專業”的英語類人才,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言科學的有機結合中,實現“四個定位”協同育人:
1.以德樹人,課程思政。以德樹人,將思政教育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2. 語言技能+素養。培養“多種語言+”能力,夯實人文素養,強調聽、說、讀、寫、譯等英語基本技能,更強調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復語能力的培養;加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能力的培養。
3.學科交叉,學科融合。發展精湛的“交叉領域+”專業能力,學生精通某類專業領域的知識,在英語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教育類、經濟類、管理類、法律類等復合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建立跨專業的平臺類課程輔修雙學位(雙專業)的機制,發展學生在某類學科上“交叉復合+”的專業領域能力。
4.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深度融合。拓展前沿的“語言智能+”科技能力,需要整合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基于虛擬現實的情境學習等信息化教學創新形式,打造線上線下學習互動空間。構建計算科學、數據科學與語言科學的文理交叉,將新文科的內涵理念落實到英語類專業教育質量的提高上。
三、英語類專業及課程設置的問題
1.英語類專業發展現狀。英語類專業(英語、商務英語、翻譯)“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除個別院校有比較明顯的特色外(如醫科類大學英語類專業與醫學類相關專業在科研、課程設置方面有交叉,培養以英語為基礎,了解中醫知識,能夠從事中醫典籍翻譯的英語人才),大部分院校英語類專業辦學特色不明顯,培養方向和模式單一,培養機制僵化,實訓實習資源匱乏,畢業生的人文素質較低,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普遍比較弱。
2.課程設置現狀與問題。部分院校專業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不符;課程結構比例失衡;英語專業知識及專業方向課程單一,缺乏系統性;實訓、實踐課程脫離實際需求;課程體系架構不夠合理,課程內容不能滿足人才培養需求,與學生就業力部分指標相關性不高。現有課程體系中英語技能課程板塊比重偏大,實踐、實訓課程的設置中忽視了就業市場需求及學生發展需求。
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各個高校英語專業應該辦出特色,避免同質化現象。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課程在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發揮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進行多元化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必須進行優化。
四、 英語類專業課程設置優化
本文探討在新文科背景下,專業內涵發展驅動的英語類專業課程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課程設置以社會需求、就業要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為依據,在調研三項需求的基礎上設計課程體系,以陜西省高校本科生畢業和學位要求、高校差異發展原則(即不同高校根據本校學生學習能力和學校定位、學校優勢學科發展該校特色鮮明的英語專業)來優化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構是動態的過程,經過“課程設置—實踐—社會檢驗—課程優化—實踐”幾個環節。
1. 課程體系構建依據。專業之失——現有課程體系中英語技能課程板塊比重偏大;時代之需——新文科建設要求學科融合,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各個高校英語專業應該辦出特色,避免同質化。要進行多元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必須進行優化。
對照現行課程體系,增設利于專業內涵發展的課程和校本特色課程,調整部分課程的設置順序,刪減同質化課程。
2. 課程目標。培養和提高英語類專業畢業生的學習能力(英語類專業學習和跨學科學習能力)、情商、思辨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適應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適應工作變化的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英語基本技能、英語學科知識、行業知識與技能。
3. 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以市場及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為導向,改變原來以語言為驅動的做法,堅持能力培養驅動原則,強調專業知識和能力、跨學科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并重。英語專業課程應包括培養通用就業力的通識課程(增設情商培養類課程)、體現本校辦學定位和優勢的特色課程、跨學科課程及第二課堂課程,培養英語類畢業生專業素質的英語技能類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專業實訓、實踐課程。
4. 課程結構。構建平行四邊形形態課程體系,由獨立的理論課程體系和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共同構成,兩者并行。理論課程體系呈正“金字塔”形,由通識課程體系、英語技能類課程體系、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和專業方向模塊課程體系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呈倒“金字塔”形,每學年均開設獨立的、有延續性的實踐課程,實踐課程學時逐漸遞增。實踐課程內容圍繞理論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來設定,分別對應英語技能類實踐課程群和畢業實習類實踐課程群(包括畢業設計類實踐課程)。
5.課程活動方式。踐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程教學理念,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融合,應用線上+線下對分混合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合作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通用就業力和專業素質。學生通過網絡、教學軟件和課堂教學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提升知識水平、文化素養和各項能力。
結語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應該以就業市場、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為依據,培養“一專多能”的英語人才,立足于高校優勢學科、辦學定位及服務面向,注重英語學科與優勢學科相融合,課程設置上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跨學科融合,加大實踐課程比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采用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關注學習成果的產出。
參考文獻:
[1]常俊躍.英語專業內容依托課程體系改革的影響及其啟示[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37(5):23-31.
[2]蔣洪新,簡功友.全人教育與個性學習——英語專業《國標》課程體系的研制與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49(6):871-879.
[3]王巍巍,仲偉合.“國標”指導下的英語類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J].外語界,2017(3):2-8,15.
[4]王艷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及要素的對比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9):157-160.
[5]薛金祥.生態學視域下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