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各項要求也隨之提高,于是產生了“核心素養”的學科概念。小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依然扮演著課堂主導者的角色,因此也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想象能力的不足。教師基于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方法的改變:第一,教學目標要明確;第二,實踐運用新理念的“教”,提升學生的課堂思考與思維轉換能力;第三,教學方式方法要適度,以“學”為主 ;第四,靈活運用教學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深度學習; 英語教學; 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喬仲莉,景泰縣實驗小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號:BY【2019】G337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英語具有廣泛應用性與口語交際性,被眾多人所學習。因此,英語學科的教學就不應僅僅停留在表層的知識與學習能力上,應該更深層次地摸索與提升這門語言的“素質性”。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英語學科的學習中必須掌握的,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必備品德,同時也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關鍵性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個維度,分別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所謂語言能力主要指的是學生通過語言學習做事的能力,涉及語言知識、認知意識、語感、口語交際等。思維品質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活動。文化意識重點在于理解各國文化內涵,涉及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等方面。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在學生英語素養的培養中,教師可以做以下嘗試。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及培養途徑
1.核心素養的概念。核心素養指個體在網絡時代前提下,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繁重復雜的與不確定性的情境因素,在解決問題時采用自身掌握的知識、概念與思維方法等,進而展現出的關鍵性能力與必備品格。崔允漷曾指出,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所包含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素質品格與學習能力。
2.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崔允漷指出:“學科育人目標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學科核心素養,這是育人價值從教書走上育人過程的不同階段。”“教師需要借助教書而走向育人,從講‘知識到教‘能力再到教‘素養。”比如,學生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不僅要具備英語知識的學習能力,語言技巧和英語語法的運用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與課程學習有關的核心技巧、必備品格以及價值觀念等,教師必須加強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交替轉換。但在調查探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前大多數課堂教學形式只在表面上體現“教”與“學”的轉換,根本沒有對教師進行實質性的培訓與實踐整改,進而沒能讓教師對核心素養中的“教”與“學”沒有深入具體的理解。
二、教師為課堂主導的現狀依然存在
1.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十分被動。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對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需求有大致的了解,但是某些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不充分,根本沒有重要教學目標進行了解,由此導致對所教授的學科知識內容和掌握程度沒有充分的了解,同時上課的流程也具有很大的缺陷,導致學生學習被動與學習興趣缺失,形成了英語知識學習的阻礙。
2.缺乏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卻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完全忽略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多為是非題,缺乏對問題對錯原因的引導,這就會逐漸讓學生喪失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對學習產生孤立感。
比如,在教授“I have breakfast at eight”這個句子時,教師的想法是只要學生可以完成所學不同句型的替換就一定可以熟練地表達句子了。然而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多數學生的答案是“I have breakfast at eleven”,并未對句型進行巧妙地運用,這就真實地反映出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估,完全忽視了學生對時間觀念與數字的正確銜接,未能實現預設的課堂教學效果。形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有下面幾個方面:
(1)課堂主導者仍然是教師。大部分教師雖然能夠理解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是轉變固有觀念并非易事。多數教學課堂仍以灌輸模式為主,教學方法依舊是學生機械地進行反復模仿、學習與記憶。這種枯燥的模式必然會讓學生產生反感,無法提升學習成績與效率。
(2)教師的教學按部就班,毫無創新。教師依然采取傳統模式教學。比如,教授課文時,多數教師會先介紹文本內的生詞,然后讓學生感受課文,隨后分析文章續約,總結文章主旨。教師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應注重“因材施教”發現學生的學習優點與不足,按照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進而得到較適宜的課堂教授方式。假如教師的教學形式依然按部就班地跟著教材走,而無新穎的教學模式,就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對學習感到反感,甚至產生放棄學習的消極心理。
(3)學生未能形成充分的情感體驗。在臨近教學尾聲時,部分教師將課本中的價值觀生硬地拋給學生,而這種直接的灌輸根本不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絲毫情感體驗。如教授三年級教材中“Left and right”一課時,只介紹了如何分辨“Left hand and right hand ”。可是這種單一的介紹無法激起學生對左右的感知及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接觸英語單詞僅存留認知印象,在生活中根本得不到實際的靈活應用。
三、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語言學習首先要培養語言能力素養。語言能力是指通過社會情境來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既包含日常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還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以及語言認知意識和口語身份交際意識等。
1.多操練口語,反復復習鞏固。教師應讓學生做好與課文相關的預習,并根據課文話題進行兩人或多人分組口語練習,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更加活躍,同時鞏固與復習舊知識,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教師可以根據對話的內容設定一些空格,讓學生嘗試補充,進而深入理解課文。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充實度,在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時操練口語能力,可由學生單獨操練,還可以采取雙人模式、分組模式、集體模式與接龍模式等,確保在英語課堂中所有學生都可以得到說英語的機會。
2.反復練習聽力,尋找課文信息。當前,部分學生主要依靠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來訓練聽力。為了讓課堂資源得到有效運用并提升學生聽力的水準,教師在開展聽力訓練前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聽力訓練 ,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聽力水平來提出多樣化、多元素的問題,學生訓練聽力能力時,一定要采取由簡到難、逐一遞進的原則,引導學生掌握聽力技巧。
3.準確背誦并掌握課文。很多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觀察到部分學生可以熟練地把英語課文背誦出來,可是當教師要求進行英語書寫時就會出現諸多不同的問題,特別是在練習小短文時常常出現錯誤。為了讓學生可以提升句子積累能力,教師會積極鼓勵學生將難度較高的教學內容進行的背誦,進而完成課文的默寫與練習,首先完成重點句子的默寫,其次默寫整篇課文。通過默寫課文,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有效地結合語音與字形,進而注重英語知識學習、單詞的書寫和語序的正確,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中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提出,使我們的教學體系與社會發展接軌,原本的枯燥教學轉變成新穎的創新模式,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盡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付出不少艱辛,但教師一定要不斷摸索與創新,努力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月蓮.核心素養導向下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0(21):34-35.
[2]林瑞紅.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J].校園英語,2020(31):142-143.
[3]陳學薇.核心素養背景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策略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11):190.
[4]陳曼沙.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2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