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以新課標為指導思想,大力踐行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方法愈加豐富,促進了“素養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語法作為語言的核心要素,現如今教學地位受到較大的沖擊,不利于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本文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分析,結合教學實踐和學情,針對目前語法教學效果一直不佳的狀況展開研究,提出了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理念的相應解決方案,旨在促進語法教學及教師專業發展質量,以期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英語語法
【作者簡介】顏彩玲(1982.05-),女,甘肅蘭州人,蘭州新區第二初級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與中學英語課堂有效性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Z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英語新課程改革進程加快,初中英語教學取得的成效毋庸置疑。語法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很多英語教師依然采取就語法講語法的模式,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不利于激發學生英語語法學習動機。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將其有效滲透到英語學科教學當中,全方位發揮其特有的學科優勢。這既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亦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機組成,更是培養初中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有效教學理念為依據,基于立德樹人的目標方針,針對目前存在的語法教學弊端,提出學科核心素養下優化教學實踐的相應策略,助力學生高效掌握和運用語法規則,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課程實施與發展。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基于初中英語學科獨有的特色和優勢,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聚焦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學科價值內涵的體現,亦是學科本質屬性的外延。新時期教育的本質在于如何高質量抓住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實現“以人為本”的轉變。英語學科應與時俱進地精選課程知識,做好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協調平衡,最大限度地彰顯學科特色,幫助養成跨文化交際和溝通的能力,為學生今后適應未來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符合英語課程標準,通過英語相關技能方式提升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拓展高效學習的渠道,依托分類、歸納、概括、推理,進行正確的理解與認同,釋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助力學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框架主要由四個維度組成,包括了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四個方面,其中以語言為載體,既是核心素養的神經中樞,亦是培養和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學習能力是指形成終身自主學習的行為,掌握自我學習的策略,通過勤于反思、樂學善學,不斷反思和審視完善調整自我,進而達到預期的高度。思維品質即個體思維特征的體現,經過學科系統化學習,學會科學理性地分析、推斷技能,能夠根據信息間的邏輯關系表達自己的看法,逐步向多元思維轉變。文化品格表現在理解文化的深刻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做好準備。
二、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現狀分析
1.教師角度。教師學科核心素養薄弱,部分教師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認知并不透徹,教學目標缺乏核心素養導向。語法教學存在片面性認識,傾向于采用演繹法,語境偏離學生生活實際,不能靈活使用教材,忽視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同時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主體,語法教學手段單一,講解語法時做不到深入淺出,只是機械性地照本宣科,缺乏學習資源的合理利用,過度依賴課本教材,單純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多媒體設備語境創設不合理,對核心素養產生種種誤區,教師之間缺乏合作交流,合作內容缺乏針對性,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此外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教學行為比較保守陳舊,忽略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存在淡化語法教學的意識,千篇一律地按照一種模式授課,學生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熱情和興趣逐漸降低。教學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足,綜合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2.學生角度。眾所周知,英語語法包括許多復雜的形式,很多初中生認為語法學習單純就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為此語法學習的主動性不高,方法極為不合理,仍以被動學習為主,語法學習方式及自主學習效果欠佳,難以形成持久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雖然在語法學習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把握和利用,為此大多數屬于無效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協作討論的成果并不顯著,探究式學習流于表面,沒有達成應有的效果。此外部分學生依然死記硬背語法規則,而且認真地聽講和記筆記,但是成績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過于重視知識傳遞,課堂導入新意不足,學生語法敏感度有待提升,學生缺乏思維空間,沒有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缺乏自我歸納和總結,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較重,學生缺乏文化感知,阻礙了英語語法理解、吸收和運用表達的準確性。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語法有效性學習研究
1.樹立正確的語法教學觀。 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和“學科育人”的教學理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健全語法教學觀,以三維語法理論為導向,依據不同的學情,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避免淡化語法現象的出現。同時從語法項目的多維度入手,按照形式、意義和用法讓學生正確地掌握英語結構。轉變多年固化的教學思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提供有針對性的方法,助力英語語法核心素養落地。為此教師應提高自身語言和文化素養,開展教師間的合作探究,增進教師合作意愿和動機,關注最近的教育政策,克服封閉防備心理,在交流分享中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2.靈活地使用教材。在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聚焦英語核心素養,合理規劃初中英語教材的組成內容,積極進行合作交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使語法知識邏輯有序。一方面,優化目標引領,靈活地使用教材,正視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切勿照本宣科。另一方面,嚴謹對待自己的教學,不能采取跳躍的方式,強化責任意識和反觀行為,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保持不斷前進的步伐,實現核心素養的精確定位。此外以知識與能力目標為定位,提高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發掘教材中的有效內容,適當取舍和調整,難度不宜過高或過低。
3.巧妙設計引入,創設真實的語境。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英語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最近發展區,密切貼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善于利用課堂提問,激發學生求知欲。深入解讀教學的內容,提高課堂導入的有效性,合理控制其難易程度,以新穎有效的內容引發學生好奇心,增強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的語言能力。重視學生思維成果,利用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加入生活化的材料,通過不斷設問引導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恰當把握提問時機,避免過度指導,接納每位學生的想法給以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深入學習,為課堂教學增添生機。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實現語法教學和語境的完美結合。依據特定的語法項目,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掌握語言和語法的學習“訣竅”。
4.遵循語言學習規律。教師應該豐富語法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和總結語法知識,提高課堂趣味性,強化語法點之間的連貫性。基于學生認知規律,明確其內在聯系性,做好由淺入深地滲透與延伸,讓學生在具體和抽象的語法概念中化難為易。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突出重點,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做好新舊語法知識的銜接性學習。借助豐富的語法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語言應用的準確性,提高語法學習的自信,激發初中生的學習動機,確保學生積極成為知識的建構者。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參加定期的專業知識培訓,合理運用“互聯網+”教學,善于利用語境、語篇、游戲等手段,準確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培養學生的語法敏感度,提供足夠的可理解輸入,幫助學生增長見識,力爭學生熟悉和理解多元化的語法結構。
5.提高學生文化意識。教師應摒棄傳統觀念,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積極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在確保教學資源質量的基礎上,豐富文化習得的來源,為學生呈現跨時空文化交流的契機,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文化意識。與此同時,鼓舞學生保持自學熱情,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邁進,結合所學內容構建學習小組,逐步找到自學方法。以問題為出發點,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實現從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的跨步,以及表層學習到探究學習的升級。此外以英語核心素養為主導,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建立多元評價新標準,著重評價學生的進步,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導,增加學生話語權,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切實提升語法教學的實效性,促進核心素養有效落實。
總之,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核心素養背景下,為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是虛空的,初中英語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整齊劃一式授課模式,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核心素養框架融入語法教學中,將學科知識互化為學科素養,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實現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語法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要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結合實際情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構建有素養的初中英語語法課堂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裴文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關鍵點淺析[J].英語畫刊(高中版),2020(32):91.
[2]端一飛.如何有效提升英語語法教學的活力——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英語學情分析的視角[J].考試周刊,2020(92):73-74.
[3]何詩揚.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初中英語語法課堂教學[J].英語教師,2019,(21):142-147.
[4]劉芳.初探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設計——以Unit5 Section A Grammar Focus為例[J].校園英語,2019 (30):162.
[5]李皓琳,盧秋萍.核心素養背景下語境理論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9(11):69-70.
[6]王學英.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方法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