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及優勢,闡述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在專業集群建設、產教融合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創新點及成效,提出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新舉措:對接高水平專業建設標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建立開放式育人平臺,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擴大人才培養體系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示范特色專業 實訓基地 專業集群 ?產教融合 對外開放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96-0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根據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明確“特色專業+實訓基地”作為實施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廣西自2015年起分梯度、分批次啟動此項目,并將其作為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同時還出臺了《廣西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實施工作方案》,明確指出此項目的建設目標是“以專業群建設為核心,配套建設實訓基地,促進專業優化,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實現重點專業對重點產業的全覆蓋,鼓勵支持各地探索建設多元主體的經營性實訓基地”。本文分析高職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及優勢,闡述廣西高職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創新點及成效,反思和展望高職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的建設。
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及優勢
(一)適應職業教育的新起點訴求
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專業也需要不斷地迭代升級才能滿意新興產業的需求。在工業4.0和5G時代的背景下,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時候更加強烈。一方面,隨著科學與技術進步,傳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市場對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破舊立新”成為必然。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企業急需改變生產方式,采用智能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在時代新的起點上,高職院校人才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需要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
新形勢下,作為國家骨干示范性院校的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率先進行專業改革,堅持“結構優化、分類指導、重點扶持”的專業建設原則,對接廣西創新發展的“九大名片”,面向區域經濟重點領域、新興產業、智能化生產,重點建設智慧水利、現代電力、智能制造等專業,增設新專業(專業方向),不斷優化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以適應社會需求及行業發展趨勢,凸顯水電行業特色,發揮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技術核心專業的優勢。在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更新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企業技術和生產組織發展的需求,開辟專業人才培養新途徑,以期解決企業對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不協調的矛盾。
(二)以專業融合集群模式開辟實訓基地建設的新路徑
關注專業群建設成為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為主動適應產業集群發展和變革的需求,職業教育無論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更加重視專業群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作為專業發展配套的資源建設,一直被高度重視。但是近年來,隨著資金投入的增加,實訓基地建設與發展也面臨著重大的考驗與壓力,盲目建設、資源浪費、同質化等問題已經嚴重制約實訓基地持續建設。為突破“粗放式”的建設方式,實訓基地由規模建設轉入內涵建設,更加注重與企業共建共享,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
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一方面,在專業集群發展的視角下,從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資源庫、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實踐教學基地組織管理、開放共享資源的管理等方面優化校內實訓基地,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建設,把資金投入優勢專業,集中力量發展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水利類、電力類專業,突出廣西水利、電力行業關鍵領域,推動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形成示范效應。另一方面,實訓教學體系強調全鏈條一體化設計,以開發具有普適性和通用性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實訓課體系,實現專業群內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創新點及成效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制定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經過3年建設,2018年共驗收241個,其中高職高專58個;2019年共驗收177個,其中高等職業教育54個。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具有國家骨干示范院校建設的基礎,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建成6個特色鮮明的專業群,與企業共建與專業配套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在特色專業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可示范、可推廣的建設措施和路徑。
(一)聚焦特色專業集群建設,助力區域產業轉型發展
對標《關于加強我區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以示范特色專業為核心,對接產業鏈,按照職業崗位標準相近、專業基礎相近、教學實訓資源共享的原則,構建與地方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群”,打造廣西水利綜合試驗研究與應用基地(水利水電建筑工程)、電力自動化綜合實訓實驗研究基地(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智能制造綜合實訓基地,與地方產業相匹配,服務區域經濟,真正體現“當地離不開”。
專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系統,主要根據專業面向的產業定位、專業基礎、專業資源相近原則進行組建,化整為零,形成專業間的統合綜效,實現“1+1﹥2”。專業集群的建設路徑可以歸納為“定位關系—資源共享—靈活管理”。
首先,定位關系。在梳理現有專業結構邏輯的基礎上,按照產業的轉型和技術升級的需求,重新思考專業間的融合,組成專業群。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核心專業的改造升級為基礎,打造新一代的現代電力技術、智慧水利、智能制造等專業集群,構建了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群、發電廠與電力系統專業群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加強專業間的融合和滲透。
其次,資源共享。專業教學資源包括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實訓資源等要素,要充分考慮這些要素如何在專業群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機融合。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共同論證,從真實的生產工作任務分解優化出核心職業能力,對應到核心課程、實訓課程的模塊化培養,在專業群內構建“實踐基地+課程應用模塊+實訓項目”的一體化課程體系。
最后,靈活管理。在實訓基地管理方式上,摒棄傳統的每個專業自建、自管、自用實訓基地的做法,充分考慮專業群中實訓基地的資源共用共享,更加關注專業群中同類實訓基地集中管理,推行統分結合的管理模式,意在形成實訓室的靈活管理機制。對實訓儀器設備的維護運行,進行“包干”統一管理;對不同專業的實訓室進行分組管理,實現二級系部的主體管理。同時,還加強對校外實訓基地、大師工作室、創新協同中心等校企合作的實訓項目的統籌設計。在靈活管理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完善實訓室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及量化考核評價和評估體系。
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專業群為例,立足廣西水電能源大省(區),服務富民興桂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對接廣西“九張名片”的生態環保產業,聚焦水災害、水生態、水安全、智慧水利等新時代水利工作對人才的需要,推動物聯網技術與傳統優勢產業相融合,組建國家級重點龍頭專業群,以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為主,包含水利工程、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物聯網智慧水利等專業。校企共同構建“職業素養模塊+基礎通用模塊+專業模塊+崗位模塊”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搭建三層“底層共享—中層分類—高層自選”梯度培養模式。第一層是圍繞“思政”“心理”“計算機”“寫作”職業素養模塊和以“互聯網技術概論”“水利工程概論”為主的“基礎通用模塊”;第二層是圍繞不同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水利建筑工程”“專項訓練模塊”等課程為主;第三層是根據能力基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無人機測繪技術”等新興技術進行個性化培養。從人才培養定位、課程體系的構建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打破原來的專業層級框架,破解重復化建設難題,體現專業集群優勢,實現資源優化和共享。
(二)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多元育人體系
在工學結合的育人理念下,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深入推進“兩個平臺、七個共同、六位一體”校企合作模式,發揮高校、行業、企業、政府在資源、信息、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培養對接區域戰略的高精尖技術型人才。
1.打造“兩個平臺”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職教集團、能源行業指導委員會的秘書單位的兩個校企平臺,聚焦特色專業,完善校企合作運行、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體制,在校內外實訓項目、校中廠、廠中校、虛擬空間仿真教學項目、共享遠程視頻實訓項目等加大合作力度。一方面,與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等優質水利電業集團在人才培養標準、基地、師資等要素上融合;與廣西沃源重工、南寧市武鳴仙湖水庫管理所開展“校中廠、廠中校”建設,通過建設校內仿真實訓基地、引入式校內實訓基地(校中廠)和融入式校外實訓基地(廠中校)等方式加強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打造技術服務平臺,對接企業產業轉型和技能需求,提供技術服務。
2.深入實施“七個共同”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企業的崗位標準、技術規范、職業環境等元素,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教材、教學團隊、實訓實習平臺、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方面協同共商。深入實施“七個共同”,發揮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作用。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依托項目的實施,在人才培養方面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之路。主要體現:一是與行業內龍頭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通過訂單班為企業定向培養適用人才;二是設立“名師工作站”和“大師工作室”,把企業先進的技術和崗位標準引進來,同時實現教師和師傅教學相結合;三是把職業資格證書內容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推行“1+X”證書制度;四是以建設面向智慧水利、現代電力產業鏈全環節的2個高水平專業群為引領,率先將企業真實生產任務和典型案例轉化為教學案例、教學任務,校企共同建設數字化資源,開發數字化教材,并推廣其他專業群。專業群發展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明顯增強,校企雙主體育人成效顯著,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學生占比不低于80%,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3.建設“六位一體”實訓基地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南方電網、廣西建工集團等水電行業領軍企業組建職業技術技能培訓中心,共建“智慧水利實訓平臺”“水電行業技能認證和社會培訓平臺”等一批集“教學、實訓、創業、培訓、科研、服務”六位一體的實踐平臺;實現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接軌、專業核心能力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軌、畢業生與就業的零距離接軌。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基層水利站干部培訓中心和廣西能源局技能鑒定中心,每年為企業提供至少5萬人次的技術技能培訓,每年為企業提供技術規范及技術服務的橫向技術到款額位居廣西前列,成為當地的“技術保姆”和“水電人才搖籃”。在校企合作基礎上,水利綜合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獲“全國水利類重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稱號,成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部水利職工培訓基地,專業群內多個專業被評為“水利類骨干專業”。
(三)開放新格局,提升國際影響力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與跨國企業深度合作,實現引進與輸出同步,合作與建設并進。近年來,學校與東盟國家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技術推廣與培訓及境外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國際化水平,取得良好成效。
1.對外人才培養更精準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集團主要成員、國內電力龍頭企業華電集團屬下的柬埔寨額勒賽下游水電站開展校企合作海外人才定向培養。為了精準支持華電集團用人需求,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定制專門化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精招—精教—精放—精管”的“四精”人才培養模式,從定向招聘、教學管理、頂崗實習、生涯管理等方面進行精準培養。
2.對外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依托與廣西福沃得農業技術國際合作有限公司“中柬農業促進中心”,共建中國—東盟(柬埔寨)農業水利培訓基地,面向東盟國家推廣水利電力、先進農業節水灌溉等技術,圍繞共建培訓基地、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服務等開展跨國技術服務,構建與企業共建、共管、共享的協作模式。近年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水利、電力的示范性實訓基地,為柬埔寨、越南等東盟國家舉辦各類技術及管理培訓班;派出優秀專業教師赴基地開展水利技術、現代農業灌溉技術等職業技能境外培訓及技術指導;為采用中國水電裝備的15座越南水電站分析和解決技術難題;輸出專業設計規范17項以及培訓標準15個,為東盟國家水電建設和職教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標準。
三、反思與展望
(一)對接高水平專業建設標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專業特色優勢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的體現。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契合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及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為廣西高水平專業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依托已有的優勢特色專業基礎,高水平專業建設將聚焦于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不斷優化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結構布局,充分體現產業適應性、廣深融合和集成協同性。專業融合集群模式將對人才培養過程、方式和模式產生根本性影響,圍繞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基地、教師團隊、教法改革等將開展一系列的改革。
(二)建立開放式育人平臺,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在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校企合作成果,應在此基礎上推進更高、更寬層面的校企合作開放式育人平臺搭建,突破單一單點的企業合作,推進與企業集團和國際性企業的合作。這個平臺可以為企業員工隊伍培訓、技術服務和升級提供支持,為學校提供人才培養所需的資源、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發展的環境。以這種“互惠合作”的關系作為校企合作的服務內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應更加完善,運行機制更加穩定并富有效率,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態勢。為了貫徹落實《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高職院校主動適應企業的人才和關鍵技術升級的需求,繼續把開放式育人平臺搭建作為職業教育特色建設的重點,加大多元合作平臺的建設力度,層次高移,聚焦產業學院、教學工廠、理實一體綜合訓練中心等實訓基地的建設,形成校企共建命運共同體。
(三)擴大人才培養體系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廣西高職院校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人才培養的對外合作與交流。目前,廣西與十幾個沿線國家有教育合作協議,今后將繼續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大合作辦學、技術人才培訓、科研技術合作。依托廣西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地的優勢和區位優勢,廣西高職院校應積極開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
【參考文獻】
[1]張博.示范專業引領下的高職特色專業建設研究——以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7(12).
[2]李春鵬,周天松.基于DEA的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建設效率評價——以廣西2014—2015年建設驗收面板數據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0).
[3]劉濤.政府主導下高職教育區域性實訓基地建設及運作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4]劉曉,吳陳潔.利益相關者參與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5).
[5]林憲平,周紅梅.區域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研究——以肇慶職業教育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7).
注: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建、管、創、賽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GXHZJG2017A03)
【作者簡介】黃小娥(1981— ),女,廣東茂名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