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文
摘 ?要:幼兒的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真正的“啟蒙教師”。文章通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展開分析,得出家庭教育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父母長輩應掌握必要的育兒常識,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幼兒行為;家庭教育;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785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5-0021-02
【Abstract】Children's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ety and the first environment in which children live.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s of children and are the real “enlightenment teachers”. Family edu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Parents and elders should master necessary parenting knowledge and carry out effective family education.
【Keywords】Early childhood behaviour;Family education;Educational methods
1.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點上,家庭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人們開始明白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但是,由于家長自身經驗與專業理論知識的不足,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著一些誤區。100個家庭就有100個教育方法,千姿百態。很多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有問題的,例如,對孩子的期待過高、不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經常對孩子說教、嘮叨、比較、過分溺愛、過分關注、過分干涉、過分嚴厲等等,造成了親子關系不和諧,家長焦慮、教育孩子的方法出現沖突,誰對誰錯等等,家庭的頻率創造孩子的現實,在愛和自由,守住界限上,我們處于迷茫的狀態。
2.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班級中各種家庭教育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的表現。
(2)研究方法
觀察法、案例分析法、訪談法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2個家庭中,過度溺愛型占百分之三成,爺爺奶奶居多。焦慮型占百分之四成,多數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包辦型、放任型各占百分之二。
(1)過度溺愛型家長
案例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了,立刻找到“肇事者”,為孩子“討公道“;拍著桌子椅子,“撞到了我們寶寶,我們打它!”、“幼兒園怎么可以有蚊子,看,我家孩子身上被叮的全是包!”......
分析:萬物皆有靈,在孩子眼中,所有的東西是有生命的,你只是打桌子,在孩子的眼中,卻和打人無疑,這樣做無疑是在教孩子,遇到困難、不痛快的事將責任推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會沒有責任心。作為家長,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耐心細致的照顧幼兒,一方面要告訴孩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教會孩子遇到危險如何保護自己的方法。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要有預見危險的意識,接受危險,并把危險降到最低。
案例二:許多家長總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吃蝦要剝好、吃魚剔骨頭、吃蘋果要去核,自己常常嘴邊掛著“不愛吃魚”、“就愛啃雞屁股”了。只要是孩子想玩的玩具、想吃的零食,毫無條件的滿足。瑞瑞小朋友,每次上幼兒園都是爺爺抱在懷里,一直抱進教室里,一次,爺爺手里拿著被褥無法抱孩子,瑞瑞吵著要爺爺抱,爺爺卻高興的說,我的乖孫子要爺爺抱,那爺爺必須得抱呀,于是,一手拿著被子一手抱著孩子離去。
分析:這看似是對孩子好,實際上,孩子長期習慣后并不會感受你的好,反而會覺得你不重要、不尊重你。幼兒園是集體生活,教育幼兒要學會分享、學會獨立,與家長的教育觀念背道而馳,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案例三:凡凡是個精力充沛、好動的一名男孩子,他喜歡用手從背后抱住其他的幼兒,黏在其他幼兒身上,我每次看到會提醒他注意安全,不許抱著別人,這樣容易摔倒。一次在戶外時,他把隔壁班的一個小男孩的鼻子撞紫了,下午奶奶來接他,說明情況后,奶奶帶著孩子去隔壁班道歉,在道歉的時候,凡凡打了奶奶一巴掌,事后奶奶也沒說他什么。
分析:凡凡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媽媽和奶奶的教育觀念不一樣,媽媽對凡凡很嚴格,而奶奶會護著凡凡,爸爸媽媽只忙自己的事,很少問凡凡在幼兒園的情況。了解了是這樣的原生家庭后,凡凡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為什么每次向凡凡奶奶反應后沒有看到任何的改變。要想幫助凡凡必須從孩子的父母身上找原因。三歲之前的原生家庭,父母的陪伴尤為重要。錯過了孩子的關鍵敏感期,后期需要事半功倍的付出。
(2)包辦型家長
案例一:我們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多數的家長,因為工作的原因繁忙,沒有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完成他本該自己做的事兒,或者是擔心孩子小,不相信孩子能獨立完成,從而替孩子做這做那,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幼兒園里常有親子手工、親子調查等任務,許多家長絞盡腦汁、費時費力,做出來精美的作品,有的甚至發朋友圈炫耀一下,可是這些作品或調查表幾乎沒有孩子的參與,問孩子哪幅是你畫的,孩子會說不知道,是媽媽完成的。
分析:幼兒園的家園共育,需要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來,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在寓教于樂中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讓家長們陪伴孩子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只看到了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本身的樂趣,家長的取代,看似問題很小,其實不然,在一次又一次的包辦代替中,孩子失去了寶貴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你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我們的孩子何時長大、何時獨立、何時更堅強呢?
案例二:現在生二胎的家庭越來越多,有的家長對小的很溺愛,對大的不聞不問。司韓睿就是其中一名。一天早上,司韓睿來的很遲,她婆婆說:“怎么喊都喊不起來,自己不穿衣服等著我給穿,早上說想吃煎餅、包子,一吃就吃到現在,不好意思了。”原來如此,早上吃這么多,中午吃的很少,下午容易餓。午睡起床后,她慢慢地在那穿鞋子,其他幼兒早就穿好坐在椅子上了,好不容易穿好鞋子,又慢慢地穿衣服,把衣服轉過來轉過去,問孩子什么原因怎么不穿呢?司韓睿說:在家都是婆婆給我穿的......最后需要老師幫忙才穿好!
分析:生二胎是社會家庭普遍的現象,在二胎家庭中,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有時會顧此失彼,難免對孩子的關愛減少,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缺乏以往的耐心,有時滿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實二胎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家長的安撫與調節的方法很關鍵,你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愛,花費更多的時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不因家庭中多了弟弟妹妹,他的愛就減少。讓孩子有歸屬感和被需要,可以嘗試讓老大幫助你照顧弟弟或妹妹,讓孩子幫助你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事,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幫助,這個家庭中他的地位很重要,而不是以很忙的借口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成長的機會。家長應教會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完全依賴幼兒園教會孩子所有的東西。
(3)放任型家長
案例一:有的父母為了忙工作,就把孩子托付給祖輩,覺得孩子小沒關系,長大了就和自己親了。如如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奶奶和爺爺平時就在家看看報紙,不怎么出門,就讓如如自己玩,出門玩的時候如如緊緊跟在奶奶身邊,不怎么與同齡孩子交流、玩耍。等到上幼兒園之后,我們發現如如有自閉癥的癥狀。
分析:任何事情分正反兩面考慮,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有很多,孩子長時間與爺爺奶奶相處,一些行為習慣會受些影響,教育方法也不恰當。長時間會造成孩子感情缺失,孩子會與爸爸媽媽生疏,有的會甚至影響一生。建議爸爸媽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多與孩子聊聊天、說一說一天當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4)焦慮型家長
有種優秀叫做“別人家的孩子”,在這類父母的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特別優秀,特別的出色,別人的孩子唱歌好、畫畫好,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孩子比較,盲目的給孩子報了大量的興趣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我們會經常會遇到到拿“旁邊的那個人”嚇唬孩子,當孩子表現不好或無理取鬧時,有的媽媽會說:“不要再哭了,看到旁邊的那個人了嗎,再哭,不聽話,他就會把你抓走。”孩子聽了后會很害怕,立刻不哭也不鬧。這個方法看似很靈,其實,當你說出一些讓孩子恐懼害怕的事情時,孩子的內心是恐懼焦慮的,這些情緒情感對孩子的身體非常有害。
4.終身教養,暫時的問題,需要方法和時間
(1)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放空、放下、放平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家長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圍,寧靜、團結、和諧、上進、充滿愛,孩子在家庭中處于溫馨、舒適的放松狀態;而家庭氛圍處處充滿指責、爭吵、猜忌、沉默,難以培養出健康優秀、進取的孩子。例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所折射出的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下造成的不同家庭現狀,在網上引起了熱議。相信懂教育的你看完后一定會有所反思。
豆豆三歲了,上幼兒園時,老師反映和孩子互動時,孩子沒有反映,喊她不理,默默的坐在一角獨自游戲;有時在家,爸爸媽媽喊她,她也不理,直到拿出喜歡的糖果吸引時才會有反應,家長經常抱怨,為什么我的孩子這么冷漠呢?原來,深入了解后,在孩子很小時,父母工作繁忙,是姥姥帶大的,0——3歲是孩子與父母的依戀期,3歲以內的孩子重在情感溝通,而不是智力培養,你的鼓勵與信任,是最好的親子調和劑,應該讓孩子盡可能多的與爸爸媽媽在一起,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陪伴。只有我們大人改變了,孩子才會改變。即使孩子有各種各樣的狀況,也不要擔心,只有意識到了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盡力的去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孩子知道“能行”,“相信”的力量,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彌補,孩子在5歲前會有很好的改變。
(2)樹立信心,從小做起,夸獎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作為父母,從現在起,嘗試著經常說:“有兒子真好”!“有女兒真好”!當孩子幫你做事情時,時不時的說一句,然后再給一個大大的贊,相信你會看到孩子的改變,他會更加樂意主動的做事,同時有自信、充滿自豪感、成就感。幼兒期是孩子自尊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向我們展示自己,例如:我會自己吃飯、我會扣扣子了、我會幫爸爸拿拖鞋,希望通過這些事,得到肯定與表揚。孩子得到表揚后,心情會愉悅,自尊心大大提高,行動力就會顯著增強,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從現在,讓我們多多的關注孩子,從表揚肯定開始吧。
(3)被尊重的生命,只要澆水就會慢慢長大
樂于享受孩子給予給我們點滴的感動和驚喜,肯定孩子的做法。當孩子給我們做了一件“精美”的禮物時,我們要像孩子一樣天真和驚奇:“哇,你的禮物太漂亮了,你怎么這么棒啊”;當孩子第一次合作完成和平大橋的搭建時,我們一定要又驚又喜:“哇,孩子們太棒了,我都不會,我真為你們驕傲”,久而久之的保護孩子的純真、生活的熱情,孩子們會被我們感染,他們會深入的投入到探索當中,繼續進行深入學習。這就是生命力。只要慢慢的澆水,小樹會慢慢長大,長成我們期待的參天大樹。
眾多的事例中顯明,在孩子成長的幼年期,父母和幼兒園有著不可忽視的重擔,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缺一不可,讓我們一起攜手,家園共育,讓希望之花,開出勝利的果實,在這條道路上,互相扶持,讓我們的愛厚重真實而有力量,又不偏不倚,一切剛剛好。
參考文獻
[1]葛海榮.新時期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融合促進的思考[J].期刊,2020(09)
[2]楊穎.淺談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9(05)
[3]李艷.家庭教育對幼兒教育的影響研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9(06)
[4]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王小歐.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晏紅.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