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華 ?陳卉
摘要:在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關注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南京市鼓樓區立足兒童的直接經驗,從建構范式與實施策略研究、建構課程群資源庫研究、教學案例及個案研究、評價體系研究等方面搭建研究與實踐的框架,完善強有力的課程落實機制,建構統籌共享式課程發展格局,構建區域性的課程支持體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兒童經驗
中圖分類號:G423.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4B-0037-04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將其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在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關注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南京市鼓樓區深入思考課程內涵,扎實推進課程建設,開展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的區域建構。
一、內涵闡釋
(一)兒童經驗
“兒童經驗”是指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通過與身邊的人及具體事物直接接觸而獲得的關于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關系的認識。
杜威認為,兒童經驗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課程應遵循兒童的經驗發展規律,促使兒童經驗在學習中持續不斷地發展。兒童的經驗是兒童對世界、對他人、對自我的認識方式和體驗結果,兒童的整體發展就是經驗的改組、改造和不斷生長過程。兒童的經驗具有連續性、交互性和反思性等特點。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
“課程群”是指以學生發展特定的素養結構為目標,由若干類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彼此關聯、深度融合的課程集群。它通過對主題、內容、方法等的整體聚集式設計,以相關知識、方法、問題等邏輯聯系為結合點,使不同類型的活動滲透互補,形成相互關聯的課程系統。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建設需考慮學習者身心發展的特點,觀照學習者的生活經驗,聚焦學習,滿足學生當下生活和未來生活的需求。課程群建設要聚焦兒童德能和智能的發展,要厘清各類別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與縱向銜接,要確定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的經驗不斷優化、不斷生長。
(三)區域建構
“區域建構”是指區校協同,深入分析區域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制約因素,提出課程整體和均衡發展的操作思路,尋找課程開發與師資培訓的有效機制,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內課程實施框架。
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的區域建構是指在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背景下,在區域內建構基于兒童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通過與身邊人、具體事物直接接觸而獲得經驗這一特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集群與系統,從課程主題與內容開發、課程實施范式、師資培養等多角度探索區、校課程高質量實施、均衡化發展的框架結構。
二、理念建構
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須秉持與兒童同行的理念,指向兒童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立足課程的實踐屬性,堅守兒童立場,堅持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兒童始終站在課程中央。
(一)指向核心素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實際需求,面向兒童豐富完整的生活世界的一門課程。由于兒童面臨的是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般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需要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通過課程整合,將各專題活動的內容鏈接起來,從而拓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建立完整的教育影響系統,最終實現完整人格的建構,彰顯“完整發展”的課程獨特價值。
(二)立足實踐屬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實踐屬性要求突破傳統的固定學習場景和學習方式的限制,從學生自身經驗中產生、形成問題,學生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通過“做中學”,在實踐體驗過程中把教育要求內化為品質、外化為行為,在主動實踐、自主學習、互動交往中實現知識的理解、思維的發展、情感的體驗、人格的養成和意義的建構。因此,我們要立足實踐性這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根本屬性,帶領兒童的身體從學校走出去,走向家庭、社會;引導兒童的思維從學科知識走開去,走向主動學習、深度探索;促進兒童的能力從簡單復制走上去,走向實踐創新、合作共享;幫助兒童的觀念從外部服從走進去,走向品格樹立、意義認同。
(三)堅守兒童立場
堅守兒童立場,就是要堅持兒童主體地位,充分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從兒童角度出發,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用兒童的眼睛去審視世界,用兒童的耳朵去聆聽心聲,用兒童的心智去思考問題。和兒童同行,意味著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者、同行者,更是引路人;要關注兒童的生長力,關注兒童的可持續發展;要在師生互動合作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良性教育循環。
三、框架搭建
明確了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的基本內涵、理念系統之后,從建構范式與實施策略研究、建構課程群資源庫研究、教學案例及個案研究、評價體系研究等方面搭建研究與實踐的框架,能夠有效指導和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的區域建構。
(一)建構范式及實施策略研究
從兒童生活與兒童生長兩個維度,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體系。在課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探索學校課程創生、精品課程區域共享的策略與機制,探索課題學習、項目學習、場景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樣態,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形成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課程系統與有效策略。
(二)構建課程群資源庫研究
根據區域內各學校的可利用資源優勢,對課程資源開發領域進行內容分解,形成不同類型的課程開發專題,推行“區域—教學片(或集團)—校本”三級科研互動模式,實現活動主題化、系列化、協作化和網絡化,有效地開發與利用適合不同年段學生特點和需要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構建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資源庫。
(三)教學案例及個案研究
從課程開發、方案設計、活動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案例研究,依托具體實踐案例剖析兒童經驗視域下課程群建設對兒童成長的積極作用、課程群建設的實踐策略。
(四)評價體系研究
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管理的學校、教師、學生評價體系,特別關注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開發相應的評價工具,建立基于評價信息的反饋與課程管理、教學實踐改進機制。
四、實踐策略
(一)完善強有力的課程落實機制
開展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首先要從政策落地、教育管理、培訓指導、考核督查等多角度完善課程落實機制,以強有力的推手促進區域內課程的均衡、深度發展。
1.基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出臺立足于區域實際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指導性意見》,促使區域內各學校強化頂層設計,優化實施形態,健全學校層面的課程實施機構,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2.加強課程管理力度,建立區校聯動的課程研討機制。以常規的區級研訓、片本教研為抓手,提升學校教學業務部門參與課程管理的效能,將承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規研訓任務作為校長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推動學校對課程的切實管理。
3.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培訓指導。開發更加適合區域內不同層次教師發展需求的培訓課程,健全學校層面的日常培訓制度,加強對校本教研的指導,倡導參與式培訓、案例培訓和項目研究。
4.強化考核督查機制。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學業水平檢測系統,加強對學校課程實施效果的檢查,在教學視導、課程督導中繼續強化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定期開展常規檢查與跟蹤改進活動。
(二)建構統籌共享式課程發展格局
優化教師培訓和課程研討方式,創建新型課程展示形態。以常規教研為抓手,鼓勵更多新生力量的成長;以教學實踐和案例收集為契機,給予骨干教師更多的展示機會;以不同層次學校的課程集中展示為平臺,促進區域內各學校之間的學習借鑒;以樣本示范校的課程經驗推廣為引領,實現區域內課程的共生、共享和均衡發展。
1.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利用常規教學研訓工作,采取“區域—教學片(或集團)—校本”三級聯動的教學研討模式,著力開發不同層次的區域課程、校本課程、班本課程等,形成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資源庫,注重利用資源庫來解決區域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一方面,依托教育行政部門的課程組織和考察,為學校提供具體的指導,通過高位引領、有序推進來構建嚴密的區域課程體系,為學校課程建設提供范本,有效地避免學校自主發揮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注重典型引領、樹標立范,在不同辦學層次的學校中篩選出優秀的學校課程建設案例在區域內推廣,感染、引導同等層次的其他學校,激發學校課程建設的熱情,使學校在區域引領下實現課程內涵式發展。
2.創新科研互動模式。在區域范圍內,從不同層次的學校遴選一批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教師和教科研骨干作為研究中心組成員,同時以這些骨干教師為領頭人,組建更多的實踐研究團隊。這些團隊,可以是同一所學校的內部組編,可以是教學片(集團)內的校際聯動,可以是片與片的強強聯合。這種科研互動的模式可稱為“中心增生式”科研互動模式,即:以課題組核心成員為中心,帶動本校教師的實踐;以一所學校的課程實踐,帶動一個片區的課程發展,直至建構起區域的課程集群網絡。
(三)構建區域性課程支持體系
拓寬學生的活動場域,加強課程的內部合作和外部聯系,從場地、資源、組織、指導等維度入手,構建全方位多層級的課程支持體系。大力推廣研學旅行和場館課程這兩種新的課程樣式,充分利用區域內豐富的場館資源,努力開發更優質的校外研學基地,為兒童學習新樣態的生發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和更有力的支持。
五、展望與思考
在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的持續探索中,課程的發展路徑得到進一步拓寬,鮮活的校本化實施經驗在不斷涌現,跳出學科本位思維的骨干教師隊伍在不斷壯大,區域課程資源庫在不斷更新,協同建設、合作發展的良好氛圍也在逐漸形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的成效。
第一,對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自主權的不當定位。在我國課程管理相對集中的行政體制背景下,學校的辦學自主性常受到抑制。作為“忠實執行者”的學校,缺乏必要的課程再開發機制,缺乏課程上的學校發展自主性。許多學校的課程自主權只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導致簡單模仿套用他校經驗,甚至直接照搬他校的體系,缺乏基于學校實際的課程建設路徑探索。
第二,區域課程管理對學校不合理的課程建設行為的忽視。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中的一些不良勢頭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學校在課程建設時,牢牢抓住自己的特色課程大做文章,反而忽視國家課程的硬性規定;學校在對外進行課程校本化建構的成果宣傳時,常常以少數學生的優秀表現掩蓋學生整體發展的不足;等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區域課程發展的虛假繁榮和后勁不足,對課程群區域建構效果的顯現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全域開展課題研究實踐的廣度與深度還不夠。由于區域內常常存在著發展不均衡、下位課程制度缺位與失調等長期存在的現實問題,區域課程建設的實施效果離設想可能還有較大的差距。區域內不同層次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的認知與重視程度存有較大差異,各校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也有高有低,在課程建設實踐中,無法順利地實現資源的共享與課程的共生。
隨著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新的研究也會帶來新的挑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當永遠處于一個開放狀態,呈現接納的胸懷,不斷調整發展的腳步與方向。立足兒童的直接經驗,陪伴兒童生命的成長,讓兒童站在課程的中央,與兒童同行,開展基于兒童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區域建構,必將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度內涵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和更有力的支持。
責任編輯:丁偉紅
收稿日期:2021-01-16
作者簡介:吳青華,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南京,210009)小學研訓部主任,高級教師;陳卉,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南京,210009)研訓員,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