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友共生”的模式主要貫徹以學習情況確定教學模式,先進行小組學習,老師再進行教授。本文對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前導安排進行分析,進行科學分組和加強學友訓練,提升合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分析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實施模式,基本流程為交流預習、互相分析、知識鞏固、匯總歸納。
關鍵詞:學友共生;前導;實施
引言
“學友共生”的核心內容是學生們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們不斷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中學生們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當學生們存在疑惑時老師給予一定的助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這樣能夠提升授課的效率和質量,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前導
(一)進行科學分組,提升合作的有序性
第一,進行科學的學友劃分。科學地進行劃分能夠提升活動的精準性,保障各項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們的各項要素進行分析,把學生們分為優秀、良好、及格、較弱這四個等級。之后把四個等級的學生進行依次組隊,A和C為一對學友、B和D為一對學友,這樣雙方能夠互幫互助,進行優勢互補。第二,實現分組。四名組員采用圓桌會議的模式進行圍坐,這樣才能提升交流的效果。A和C、B和D是同桌,在進行交流活動時他們兩個可以進行有效地溝通,A先向C講解知識點并觀察B、D的推進情況。B要及時地向A反饋自己和D的學習情況。A在整個隊伍中處于主導的地位,作為“小老師”及時地為B、C、D答疑解惑,提升學習的效果。這樣就不會發生走神或者溜號的問題。例如,在面臨“圖形面積”的問題時,A及時地為其他人提供解題思路,先明確面積單位,在進行計算操作,同時要掌握好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加強學友訓練,提升合作的有效性
在課堂中老師應該提高學生們的自主性,解放他們的天性,但是學生們應該嚴格地遵守課堂的紀律。所以老師應該制定對應的規則,加強培訓和引導工作。第一,明確課堂規則。在小組中學生們應該進行明確的分工,A同學充當小老師的職能,要對C和D的學習情況進行補充和評估。當學友進行知識匯報的時候,A可以在右邊進行協助。明確基本的溝通技巧能夠在不干擾其他人的前提下進行有效地溝通,提升課堂的效率和質量,加強小組學習的有序性[1]。第二,對A同學進行專項訓練。老師幫助他們構建整本數學書的知識框架,以“空間與圖形”這個知識點為例,它主要分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這兩個部分。其中平面圖形分為封閉的圖形和開放的圖形。封閉的圖形:一年級上冊,學生們最開始接觸這個概念、三年級上讓學生們認識四邊形、四年級上冊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五年級上冊計算多邊形的面積、六年級上冊明確圓的周長和面積。開放的圖形:二年級上冊初步認識線段、二級下冊學習圖形與變換、四年級上冊認識射線和直線。立體圖形:五年級下冊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年級下冊學習圓柱和圓錐。老師帶領A同學對小學課程進行全面梳理,加強知識的理解效果。第三,學友應該提升自信心和活力,要在小組學習中發表自身的想法和見解。經過一系列的培訓能夠提升小組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實施模式
(一)交流預習
老師應該先讓學生們進行預習,這樣學生們在教學中才能處于主體地位,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發展需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們制定科學地的預習計劃,制作預習筆記,匯總吸收和掌握的情況,這樣老師就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情況制定對應的課程安排,時教學工作有的放矢[2]。例如,在預習《四邊形》這個單元時,學生先對四變形進行有效認識,在明確它的特征的基礎上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各種四邊形的計算公式。在預習中應該重點把握周長的計算方法以及周長計算的綜合應用。
(二)互相分析
為了提升教學的質量,老師可以制作學習單,把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提問中引導學生們進行探究和分析。老師向同學們提問“之前都學過哪些圖形呀?”然后展示各種四邊形,讓學生們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之后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判斷圖形的對邊是否平行。學生們立即開始討論,并從中理解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概念。采用合作的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在這一環節學生們根據疑問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匯集整個小組的智慧,總結出課堂的重難點。
(三)知識鞏固
老師組織學生們進行隨堂測驗,提升知識的吸收效果。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夯實基礎,提升知識的應用效果,從而實現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在設計題目時要對不同學習等級的學生進行考慮。老師設計的問題要來源于書本又要高于書本。例如,老師出的測驗題為,在明確四邊形周長為16cm的前提下,如何搭配圖形的長和寬,才能保障它的面積最大。這道題主要考驗學生們對圖形性質的掌握效果,是否明確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系。然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回答,對其提供對應的指導,加深知識掌握的效果。
(四)匯總歸納
這個環節的重點是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要對這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知識點探究的方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深入探究。其次,老師引導學生們進行回顧:在學習四邊形性質時,有什么體會?對平行四邊形的計算還存在哪些的疑惑?你是如何看待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后,老師引導學生們寫出這節課的收獲,標明課后需要復習和關注的內容。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該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結構,保障課堂的有序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老師應該把教學的目標貫徹與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們的參與感,保障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老師應該為學生們提供科學地指導,讓學生在探究中逐漸掌握知識,提升個人能力。
參考文獻
[1]袁常贊.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單元復習課中應用思維導圖[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2):10.
[2]焦艷豐.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2):13.
作者簡介:
王斐,1992年11月,女,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二級教師,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