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陳曉緣
摘 要:中小學生是新時代的未來和希望。隨著新課改的快速推進,教育部和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個體獨立性。高中化學課堂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師生互動,有效互動不僅可以拉近師生關系,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師生互動;教學效率
前言
教育部明確指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知道怎么處理好知識的講授和能力的培養二者之間的關系,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鼓勵他們獨立探究、合作解疑,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且富有個性地學習[1]。
師生互動發生頻率最高的就是在課堂上。師生互動的順利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輕松自然的師生互動,可以讓學生喜歡與化學教師交流,也會對化學產生興趣。
一、師生互動的意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一起成長的[2]。師生之間相互溝通,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發展和提升。
(一)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學記》中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3]”。教育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的高低好壞與綜合國力的強弱息息相關,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依賴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在高中階段,不僅要在知識層面上幫助學生拔高,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高中化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二)更好的指導互動教學的有效實踐
互動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合理教學的一個過程。在教學之前,教師應該認真地分析每位學生的特點,初步設計出從理論上能夠促進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課后進行反思,積極肯定,發現不足加以完善,讓教學設計在實踐層面也能達到師生積極互動的程度,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互動。互動教學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學業層面上有無實質性的進步,是衡量有效與否的唯一指標[4]。
二、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一)互動對象不均衡
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高中化學教師嘗試在實際教學中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師生互動的頻率。新課改之后,提倡素質教育,要學的知識變多,可是課時卻在減少,有的教師為了趕上教學進度,保證教學順暢、高效進行,在課堂上更喜歡和那些學習優秀的學生互動、提問,我們發現,性格活潑的學生也恰好喜歡與教師交流、互動。然而那些差生由于自身本來就跟不上教學進度,在課堂上教師與后進生的互動很少,漸漸地致使成績兩極分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多與優等生互動,以活躍教學氛圍,更要多關注那些課堂表現不積極的后進生,應該想辦法調動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去。
(二)互動方式單一化
化學課堂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了如今的“滿堂問”,互動問題太局限,以選擇性問題為主,比如“是不是、對不對”,這不僅浪費教學時間,也達不到很好的師生交流效果。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杯原汁原味的純牛奶,有營養、接受度高,那些所謂的巧克力味、水果味、脫脂、低糖等只能說是錦上添花,卻忽略了可能有些學生沒法接受。同樣的,無效的互動只會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和厭倦感。
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提出一些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并教給學生如何去解決問題的思路。例如,在進行“鈉與水”的實驗時,教師可以啟發性的發問:“為什么鈉在水中會發出“嘶嘶”的響聲呢?”“為什么溶液又會發紅?”;再比如,在講解鈉暴露在空氣中的一系列變化時,可以提問:“為什么會變暗?”“表面出汗是什么物質導致的呢?”。這一系列問題可以讓學生有目的性的思考、探究,慢慢的養成良好的化學思維。
(三)互動評價寬泛化
在化學教學的師生互動中,教師的評價過于機械化,缺乏情感。比如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只會用一些“很好”“回答的很正確”這種詞語,而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正確,哪里需要改善。部分教師在上課時也缺乏情感,語氣單一、生硬,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消磨掉,就更不愿意和教師互動。
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評價學生的回答時,應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回答哪里正確,哪里還需要完善。課堂語氣應該生動、活潑,語調有明顯的變化,充滿感情,讓學生對教師的授課產生興趣,只有對化學充滿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才會愿意和老師互動。
三、師生互動的策略
(一)教師課前做好準備
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和基礎,針對這些去設計符合學生特點、課標要求的,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過程。在授課時要適時地變換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在教某一知識點時,學生會怎么想,學生能不能接受、理解,學生會不會喜歡這樣的授課方式等等。
(二)學生課前感知教材
學生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把一些通過預習難以理解的點,在上課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去聽講,這可以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師課后積極反思
教學策略的合適與否,不是說在課前規劃的多好,而是看它在實際教學中能否經得起考驗。在課后,教師應該進行教學反思,完善教學設計過程,找出成功和失誤在哪,為以后的課堂互動增添理論部分。
(四)學生課后查漏補缺
學生在課外也應反思:在課堂上是否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速度,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有積極地思考,在課堂上是否與教師積極地互動,課堂上哪些知識理解得很好,哪些知識還比較模糊,把不懂的、模糊的全都記下來以便能和老師、學生交流。
總結
有效的師生互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化學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充滿興趣,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209.
[2]劉英杰.淺析羅杰斯的教學思想[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9,(9):38.
[3]戴圣.禮記[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428-429.
[4]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作者簡介:
王帆(1996.8-);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