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能
摘 要: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筆者在開展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以課堂教學、課后活動等為切入點,多種策略地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通過體驗不同活動掌握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經驗,潛移默化地形成閱讀能力。文章闡述了培養高年級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數學閱讀;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教學要求。同時,對數學素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如培養學生數學素養需要引導學生獲取信息,發展信息獲取能力。眾所周知,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所以,培養學生數學素養,離不開數學閱讀。尤其在體驗數學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要形成閱讀能力。如此才能在閱讀能力的作用下,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挖掘出隱藏在問題背后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探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學用結合,提升學習效果。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閱讀,著力地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以高年級數學教學為例,筆者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立足不同的教學階段,應用不同的策略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一、 在新授課中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新授課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形成、發展數學閱讀能力的主要活動。新授課的開展是以數學教學資源為基礎的。數學教學資源中不乏閱讀材料。所以,在開展新授課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以數學教學資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
(一)通過閱讀發現情景中的問題
數學教材是數學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材中的大部分材料是以問題情景這一形式進行展示的。立足數學教材的如此特點,在實施新授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問題情景,從問題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為了實現這一點,筆者一般情況下會在將閱讀情景材料的權利還給學生的同時,教給他們尋找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在問題中探尋關鍵詞,挖掘隱含條件,借此儲備閱讀方法,鍛煉閱讀能力。
以“小紅家到小明家的距離是840米,已知小紅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小明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如果小紅和小明同時從家里出發,他們大概多久之后會相遇呢?”為例,這是一道相遇問題,立足于此,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先確定“數學語言”:相向出發,在多少米處會相遇呢?在確定“數學語言”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遷移數學經驗,對問題中的關鍵字詞進行探尋。在探尋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可以發現“路程”“速度”這些關鍵字詞,進而找出“數學語言”。
(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轉化語言
新授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在引導學生閱讀發現情景中的問題之后,接下來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少不了問題解決思路和設想。基于此,在實施新授課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中的問題情景轉化為數學模型,借此實現語言的轉化,促進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仍以上述問題為例,在學生確定了“數學語言”之后,筆者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問題轉化為線段圖。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再次分析、理解數學問題的過程。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抽象復雜的數學語言以直觀線段的形式展現出來,夯實有效解決問題的基礎。
(三)在數學問題中尋找解題條件
在轉化了數學語言之后,學生可以獲得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接下來就要回歸數學問題,從問題條件中探尋解決問題的關鍵條件。一般情況下,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條件是數學變量關系和數據。所以,在開展新授課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指導學生再次閱讀問題條件,從現成的條件中找出數量關系和具體數據,并將數量關系和數據落實到數學線段圖上,借此實現數學語言的進一步轉化,同時驅動學生深入閱讀,圖文結合地探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解決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發展數學閱讀能力。
比如,在引導學生解決上述問題的時候,筆者以他們建立的數學線段圖為立足點,引導他們再次閱讀問題條件,將具體的“路程”“速度”信息置于線段圖上。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輕松地發現:小紅和小明家的路程是小紅的步行速度×時間+小明的步行速度×時間,借此發揮數學思維作用,遷移數學知識,計算出小紅和小明各自使用的時間。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如此計算獲得的結果是相遇的時間,而非問題中提到的多少米。這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遺漏的信息,是值得學生注意的。對此,在學生計算出了時間之后,筆者引導他們將答案帶入問題中,看看是否符合問題條件,借此判斷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進而進一步地進行計算,求算出正確答案。
由以上教學活動可知,在新授課上,以數學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一步步地閱讀,解決數學問題,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數學閱讀方法,為自主是閱讀解決數學問題,發展數學閱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在課后活動中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培養數學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單純地依靠新授課是難以有效地使學生形成、發展數學閱讀能力的。所以,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打破新授課的限制,引導學生走進課后活動中,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數學有關的內容,通過不斷的閱讀,儲備豐富的數學資源,同時鍛煉數學閱讀能力。筆者在開展高年級課后活動的時候,應用如下策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一)閱讀數學史,增強學科素養
數學史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不可多得的數學閱讀資源。數學課程標準針對數學學科缺少人文性的問題,早已提出了開發、融入數學史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教學要求。數學史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不但展現了數學概念、數學公式等的發展過程,還展現了數學思想的變革過程,通過閱讀數學史資源,學生不僅可以自然而然地鍛煉數學閱讀能力,還可以經歷數學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認知,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科素養。基于此,筆者在組織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后活動的時候,會聯系新授課上的數學知識點,為學生展現數學史資源,或引導學生自主挖掘數學史資源,之后閱讀這些數學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