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珍
摘 要:學生時代的思想和價值觀養成,對學生今后人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德育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出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要有機整合,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開展過程,分析了三種教學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有機整合思路,希望能夠給廣大語文教師帶來一定啟發,能夠促進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的整合更加完美。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整合思路
隨著社會格局的不斷發展,世界文化的不斷侵入,德育教育對我國學生思想成長價值觀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新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提出各個學科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都應該適度滲透德育教育。文學作品中滲透著大量的德育教育內容,有歌頌奉獻精神的焦裕祿,求學勵志的周恩來,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有誠實守信的曾子,這些文學作品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先或后的隱藏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挖掘和整理,就可以讓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當中順利進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優勢
(一)語文教材中德育教育題材豐富
橫向對比全部教學科目,不難發現,除德育教育課程專用教材以外,語文是德育教育題材最為豐富的學科。例如有愛國教育題材的黃繼光,有甘為孺子牛的焦裕祿,有激動人心的開國大典,有感人泣下的出師表。由此可見,從德育教育人物到德育教育事件,再到德育教育主題,語文教材當中從不缺乏,因此,語文教學過程當中進行德育教育,有著題材豐富的先天優勢。
(二)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方法靈活
語文歸根到底是一門語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較為靈活多樣,那么伴隨而來的德育教育也同樣方法靈活。例如組織愛國主題的演講比賽,組織誠實守信主題的辯論賽,組織追求理想信念的征文活動,由此可見,從教學方法角度而言,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有著先天優勢。
(三)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銜接自然
語文教學是以文學作品作為載體進行展開,而文學作品當中往往會涉及德育教育所需要的人物素材,事件素材,并且在進行文學作品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除了一些語言表達方法和技巧以外,更多的是人物的精神品質,事件的影響等等內容,而這些精神品質和正面影響恰恰是德育教育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從銜接角度而言,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銜接自然,有著先天優勢。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在愛國題材詩歌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熏陶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任何一個民族亙古不變的話題,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長足發展的前提,因此,愛國教育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愛國是一個嚴肅而莊重的話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氛圍營造才能達到效果的,在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學過程中,是很難營造所需要的氛圍。而語文課堂可以依托教學的文章題材進行氛圍的烘托和營造,進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熏陶。
例如部編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例如王昌齡的《出塞》中寫道“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教師可以挖掘本劇詩歌的寫作背景,向學生講述那段戰火連綿的故事,從而引出詩人希望能夠有像衛青和李廣一樣的將軍出現,來阻止胡兵的侵略,保衛祖國的安定。最后突出詩人面對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的悲憤之情。在這樣氛圍的營造下,教師則可以順理成章,引導學生珍惜國家目前的安定,積極成長,有朝一日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鞏固國家安穩與繁榮。最后教師還可以送給學生一句話來作為愛國熏陶的結尾,比如“哪有什么和平穩定,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等等,在這種莊嚴的氛圍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熏陶,能夠有效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二)在誠信題材故事教學中進行誠實守信教育
誠實守信是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在當今的社會,沒有誠信則寸步難行。因此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在語文教材當中,有很多關于誠信的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托教材當中的誠信故事,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教育。在進行誠實守信教育過程中,將教材當中的故事與如今的生活現實相結合,這種既有前車之鑒,又有情景再現的誠實守信教育,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更加重視誠實守信。
例如醫生自古以來給人的形象就是懸壺濟世的好人,然而,在如今浮躁的社會發展當中,對醫生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言論,例如為了多掙錢給病人多開藥,多做檢查的行為,因為個別人的不良行為,給整個醫療行業和大多數的一生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扁鵲治病》這篇文章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以扁鵲給蔡桓侯治病為材料,結合當下社會經常報道出的醫患關系,進行誠實守信教育。這樣的德育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三)在母愛題材寫作教學中進行孝順父母教育
孝順父母是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然而,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下,總會存在老無所養,而嫌母丑的丑惡現象。如今社會發展節奏迅速,在加之大數據的統計和自媒體平臺的信息激增,原本并不是很多的不孝順父母事件,被頻繁地推向公眾視野,這容易給社會認知,淺薄的小學生帶來一些認識誤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孝順,父母相關的德育教育。語文教材當中有諸多謳歌母愛的文學作品,教師可以依托這些文學作品進行孝順父母的德育教育。
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開篇的教學題材為短詩三首,其中第一首是繁星(七一),這首詩歌主要是寫作者回憶起兒時在母親旁邊嬉戲玩耍的場景,對于小學生而言,正是在母親旁邊嬉戲玩耍,撒嬌的年齡,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年齡特點,結合這首詩歌對學生進行感受母愛的引導,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孝順父母,這種結合學生實際年齡特點以及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教育,更加讓學生有“觸感”,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會更好。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具有先天優勢,第一,德育教育題材豐富,第二,德育教育方法靈活,第三,德育教育銜接自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整合素材,將其分類對應到相關德育教育內容上,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進行有效的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吳東美.隨風潛入課 育人細無聲——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的措施思考[J].考試周刊,2020(94):47-48.
[2]陶晶.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淺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48.
[3]王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