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潤祥
摘 要:素養取向的小學語文教學越發重視學生課內外閱讀,有些教師試圖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提升學生的表達素養,可是這樣的“試圖”常常一廂情愿。令他們匪夷所思的是,在現實的教學中,為數可觀的學生,他們喜歡閱讀,甚至沉迷于閱讀,但習作表達卻不盡如人意,面對具體的習作任務,他們的言語捉襟見肘。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自身閱讀教學:什么樣的閱讀才能促進學生的習作水平提升?或者,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其實,以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例文意識”不失為破解以讀促寫這一難題的一個較好的路徑。
關鍵詞:習作例文;讀寫結合;核心素養
一、何為“例文意識”
“例文”常常出現在習作教學中,是師生共同“生產”習作知識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和抓手,也是學生言語表達的一個重要的“原型啟發”。長期以來,在習作教學中,一線教師基本上都有用“例文”的意識,但閱讀教學中卻鮮有涉獵,即教師和學生在閱讀學習中,能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教材文本的某個優質而典型的語段,對教而言是某個習作知識教學的“例文”,對學而言是解決某個方面寫作難題的范本。這就是所謂的“例文意識”。
學生的“例文意識”源自教師的“例文意識”。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閱讀教學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發現“例子”,指導學生探究“例子”,從而達到訓練言語的目的。一個語文教師,能在解讀教材時敏銳地發現這篇課文在某個方面的獨特性表達,并將體現這種“獨特性”的語段,作為本堂課的教學“例子”,以作為提升學生讀寫素養的突破口。
二、“例文意識”的培養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資源豐富,每篇課文言語表達獨特而質美,是學生學習和積累優質語言的巨大資源庫。因此,讓每篇教材成為寫作學習的“例文”,這是教師應有的“例文意識”,更是學生“例文意識”培養最為重要也最為便捷的方式和橋梁。
1.異質勾連:“場面意識”的培養
場面描寫在習作教學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六年級上冊習作2“多彩的活動”是對場面描寫進行的專題訓練。但六年級課文中,有不少經典的場面描寫范例,如果教師能捕捉到一些“異質”的場面片段,將其勾連在一起,作為“習作例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辨析、對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在教材中,有兩個關于場面的片段值得關注,一是六年級上冊第6課《狼牙山五壯士》的第2自然段的“戰斗場面”;另外一篇是六年級下冊第7課《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第2自然段的“歡迎場面”,盡管同屬于場面,但是言語結構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在這個場面描寫中,傳統的“點面結合”并沒有得到充分展現,而是借助兩個重要元素來描述和渲染場面:一是聲音大:“發瘋般的鐘聲”“高聲喊著”“叮叮當當地敲響了鐵碗銅盆”“嘀嘀嗒嗒的喇叭聲”“喧嚷聲”“歡呼”,這些詞語出現,讓場面顯得足夠火爆;二是人數多:“擠滿”“成群結隊”“簇擁”“浩浩蕩蕩”,這些詞語營造出場面的壯觀。這兩個元素交織在一起,將一個熱鬧的場面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有“例文意識”,將這兩個片段勾連起來,并當作場面描寫教學的“例文”凸顯出來,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共同點與差異處,學生就會深入地體會到,在需要具體描述場面的內容時,可以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中的“點面結合”;當需要渲染場面的氣氛時,可以學習《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中的元素組合。所以說,在學生的“例文意識”中,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品質,那就是“異質勾連”,只有“異質”才會讓學生的言語思維走向靈動;只有“勾連”才會讓學生的言語表達走向豐富。“例文意識 ”培養就需要這樣存同求異的思維。
2.超越平常:“情節意識”的培養
“例文意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與文本第一次相遇時就能夠非常敏感,特別是對“獨特表達”的敏感,這是一種需要長期磨礪的閱讀基本功。對于新的文本,能夠敏感捕捉表達的獨特之處,相對容易;但對耳熟能詳的經典文本,能夠重新審視,重新發現,獲得新的“獨特點”,實屬不易,難能可貴。以五年級下冊第13課《描寫人物一組》之《兩莖燈草》為例,更多讀者將“例文”視野匯聚在人物細節描寫上,但若轉換視角,走出“細節”之小,走向“情節”之大,就會有意外的收獲。長期以來,我們教學閱讀敘事類課文時,總是將學生的思維約束在“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情節套路上,“回合論”可以解構這一僵化的套路,當然還有更加鮮活的情節結構。只要換上一個視角,重新審視,我們就會發現嶄新的“例文價值”,就會成為習作知識新的增長點。所以,在學生的“例文意識”中,潛藏著一個重要的視角,那就是“超越平常”?!捌匠!笨吹降氖煜さ娘L景,“超越”可看到嶄新的氣象,“例文意識”的培養就需要這樣超越平常的目光。
3.同類提煉:“抒情意識”的培養
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寫同類事物的課文不少,如果“有心”將這些同類課文的微型片段作為“例文”羅列在一起,就會發現不同作家的相同言語表達邏輯,這就是一項新的普適性表達知識誕生的契機。以“借物抒情”為例,在統編教材中,作家琦君與葉圣陶都借助“花”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都是關于“花”,都是在“抒情”,作家們不約而同地運用相同的言語結構,那就是“物我交融”:在《桂花雨》中,琦君借助“事件交融”,通過搖桂花的動作、情景、話語描寫,做到人在花中,花在人中,花與人融為一體;在《荷花》中,葉圣陶通過“聯想交融”,讓自己變成一朵荷花,從動態和靜態,使得人就是花,花就是人,花與人合二為一。這樣的“交融”,讓作者情感自然貼切、飽滿充分地得以宣泄。
有意識地將一定數量同類課文片段放置在一起,去尋找和發現共同的表達密碼,這是學生“例文意識”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這樣不僅可以帶動教材內同類課文之間的“比較閱讀”,還可以促進課內與課外之間的“互文閱讀”。在這樣的主題閱讀中,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更多的“習作例文”,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更多的表達秘密。所以,在學生的“例文意識”中,還存在著一條重要的路徑,那就是“同類提煉”?!巴悺弊尣煌恼n文在“例文主題”統整下彼此相遇,由此關聯;“提煉”引導學生在同類“例文”的閱讀鑒賞中,發現相通的表達規律,實現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