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平
摘 要:新課改之下,新人教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重新進行了編排,相應的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農村孩子留守占多數,針對此現狀,如何學好該門功課,擺在教師面前的困境筆者認為主要是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式學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式教學;現狀;方法
一、農村《道德與法治》課合作探究式教學現狀
對于農村初中而言,就目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筆者通過大量的與周邊兄弟學校參與式教學、觀摩本校同學科老師教學、結合自身教學特點,總結得出農村初中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限制性因素存在有諸多方面,主要體現在授課沿用古老的傳統教學如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純粹的應試式教學。分析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版本的更換和新教材內容的重組,老教師還未與時俱進,未形成自己授課時新的知識體系。其二,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被動的接受知識,死學知識。其三,探究中教師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合作流于形式。其四,滿堂灌現象較普遍。綜上所述,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授課方式革新不容忽視。筆者認為,合作探究式教學是順應新課改,提高教學效果,走出合作探究式教學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合作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性體現
(一)合作探究式教學符合農村初中學生學習特點和新課改的要求
農村初中學生大部分為留守兒童,從幼兒園、小學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陪同,性格相對孤僻,合作意識淡薄,進入初中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個性不斷顯現,加上學科科目的增加,心里矛盾增多,想獨立但價值觀、法治意識尚未形成和完善,抵觸情緒漸長。此時培養孩子的合作探究意識尤為重要。而《道德與法制》課是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課程,皆在教育孩子遵紀守法、明事理,辯是非,不但要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價值情感,還要增強孩子從小認真讀書將來報效祖國的意識。閉門造車,故步自封是很難適應新課標要求的,更不會有大的出路。作為留守兒童,合作探究意識不容忽視。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探究意識,體驗合作的魅力,理解自身價值的體現離不開合作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基本要求。
(二)探究式教學符合《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特點
人教版本中,《道德與法治》在課程安排上總體遵循“生活經驗切入—話題探究分享—閱讀理解感悟—理論實踐應用”的基本思路,在初中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關注孩子們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絕大多數內容的呈現是以生活實例中的話題討論形式呈現,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和進行思考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面向世界,走向未來,從探究中發現規律,結合自身所遇到的問題,找出解決的途徑和方案。合作探究教學主要包括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分組探究,組間交流,分享成果,教師解疑等幾個重要環節。可見,探究式教學與《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思想是相輔相成、高度一致的,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優勢。
(三)合作探究式教學極大的實現了優勢互補,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農村初中學生欲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關鍵的主陣地就在課堂,課堂中留下的疑難問題靠家庭作業中彌補效果不很理想。大部分家長受文化層次的影響,指導無法,孩子獨立冥思苦想很難找到恰當的解題思路。故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擺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是解決此難題的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
(一)不斷更新和轉變育人理念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新課改之下素質教育的強力推進,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更新迫在眉梢,教學過程中緊扣主講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知識結構層次,結合農村孩子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針對性強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其中必設能力提升滲透重點內容的綜合題型;進行合作探究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注重學生情感價值體驗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式教學的熱情;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用發展的眼光和存異的態度進行對學生愛國主義價值情懷教育。
(二)教師角色積極轉變
課堂好比舞臺,演好一場戲,主要看演員演技的整合,看整體的質量,而不是單一的去看導演的技藝。教師好比是導演,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如何組織好課堂理所當然是教師首要課堂教學之事,但是新課改下如何與素質教育接軌,實現好舊模式下的角色轉變,是擺在新時代下教師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教師由原來的主宰者轉變為新時代下的協作者,把探究問題拋向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明確完成的時限和達到的預期目的,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喧賓奪主,當探究遇到卡克時,教師及時深入提前分好的小組當中,共同探究,注重循循善誘的方法;課堂活動不再是滿堂灌,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好教學活動,活動中有放有收,張馳結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認真、耐心的聆聽學生各自的意見和見解,心平氣和的面對所存在的問題,既要看到不足,也不忽視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閃光點,水到渠成時及時口頭表揚或鼓掌贊同,形成良好的探究互動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既能正確面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能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對于農村孩子更應如此。
(三)面向全體,關愛學困生
農村初中學生由于留守多數的特殊性,進入七年級第二學期兩極分化現象就以凸顯,若教師在均衡發展、整體提高方面有所忽視,到了八年級就會班級成績兩張皮現象。優秀生、學困生并存比例適當。《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設置問題探究時采用梯度分層法,給不同組別分解不同難度的探究問題,學困生探究問題可采用降低難度、適當延長探究時間等方式,讓學困生利用所學知識先嘗試探究闡述,至于拓展自述、能力提高等高難度方面的要求逐步推進,最終保證學困生吃了,中等生吃好,優等生吃飽。《道德與法治》課就是要運用知識點學會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即便是不全面的回答教師課堂中給予一個肯定的眼神,補充答題給予一個激勵和希望的眼光,基礎差的學生也會受益無窮。教師參與學困生之中,幫助分析,提高應用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