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承載著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在小學階段就要對學生實施革命教育工作,結合地方紅色文化根基,傳輸理想信念。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開拓了學生的繼承紅色文化傳統的意識,同時也是創新型教育的特色表現。本文就紅色文化資源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體現進行分析與探討,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實施
在“紅色文化”走進小學生的課本課程中,使得革命傳統得到很好地發揚與繼承。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標,同時也是創新型教育的一種有效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現紅色文化的重要教育意義,培養學生的紅色文化學習興趣,以地方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為學生的見習課堂,結合課本內容并時刻體現紅色文化,促進紅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紅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意義
(一)繼承與發揚紅色革命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繼承與發揚紅色革命精神的觀念。革命歷史上諸多的人物或事件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學生通過了解革命歷史,逐漸體會到民族復興路上的艱難,認識到當下國家的繁榮穩定是來之不易的。同時,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會感悟革命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排除萬難、堅定向前的積極理念,這種正面的理念教育對學生堅定學習信念以及形成正確的個人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1]。
(二)建立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系統,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紅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在于其有著多元化的方式,眾多學科都可以將紅色文化理念植入到教學中,比如在品德課中老師通過講述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學生宣傳革命精神;在音樂課中老師通過教學生們演唱紅色革命歌曲,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使學生在學習及演唱中充滿革命熱情;在美術課程中通過為學生展示紅色文化素材,創設紅色文化主題情境以向學生展現革命歷史時期的重要背景;在語文課中讓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這樣通過各個學科的紅色文化的滲透,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而學生就能夠對革命歷史產生深入地認識,并且在思考的過程中迸發出愛國熱情。
(三)樹立特色育人理念,實現學校價值
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校園文化的展現,通過教書育人的理念就可以了解到學校的綜合面貌、教學價值等。而將紅色文化引入校園文化中,成為了學校的特色辦校理念,可以更好地打造校園文化,體現紅色文化校園的辦校價值。例如在學校宣傳欄中張貼學生感興趣的英雄事跡;定期舉辦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等[2]。
二、紅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措施
(一)培養學生的紅色文化學習熱情
小學生的思維分析特點決定了其在學習紅色文化理念,并可以了解革命精神內涵方面存在的理解困難的情況。對此,學校在進行紅色文化教學活動時,應該注重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將紅色文化主題內容制作成影音課件,讓學生在觀賞過程中了解紅色文化內涵。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行紅色文化主題講座,結合教學內容制定紅色文化主題情境,以多種教學形式對學生實施紅色文化教學工作。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延安,我把你追尋》一文中,除了教授給學生需要掌握的教學知識,還要應用本文內容進行紅色文化的教育。延安是革命圣地,在抗戰時期延安發生了很多的的革命事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髓。
通過應用文章里的詩歌來引導學生說出詩歌中提到的幾個地方如: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向學生們講述在這幾個地點發生的革命故事。比如革命領導人在延河的河邊漫步,研究革命、研究人民以后的發展;詩歌中的“梨花的清香......”描寫的是在位于延安西北的棗園景色,毛主席曾在棗園的窯洞中進行革命活動,并且在棗園寫作了《為人民服務》;在講述南泥灣的時候,為學生播放《南泥灣》的歌曲,詢問學生歌曲中的內容“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豐收景象是怎么得來的?因為在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把南泥灣在內的陜甘寧地區進行封鎖,共產黨領導人組織八路軍對南泥灣展開解救工作,比如建窯洞、挖野菜、用自制的鋤具種莊稼,這支由王震旅長帶領的三五九旅的八路軍隊伍發揚了“自己動手、不怕吃苦、排除萬難”的革命精神,把南泥灣變成了歌曲中歌頌的沃土;而楊家嶺是曾經的中共中央辦公地點,在楊家嶺毛主席召開了許多重要會議,比如1945年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主席在會中做出重要的報告《論聯合政府》[3]。
由延安的這幾個代表性的地點引出了革命歷史事件,詩歌中還指出了“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各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但是仍然懷念窯洞中溫熱的土炕”,其中“溫熱的土炕”背后的含義是指當時的革命時期軍民一家親,共產黨與老百姓和諧相處話家常的溫暖景象。
(二)與地方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展開共育合作
紅色文化是革命歷史的體現,是人民憶苦思甜的重要教育方式,在每個地區都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學校可以與紅色文化紀念館展開共育學生的合作,以紀念館為學生的校外實踐地點,通過定期在紀念館參觀紅色文化展品,聽工作人員講解英雄人物事跡以及探尋革命歷史足跡等活動,使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以及革命精神內涵,體現紅色文化的重要教學意義。
三、結語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進入小學校園中可以將紅色革命傳統發揚光大,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也體現了校園文化價值,提升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價值。在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特點,制作學生容易理解的紅色文化教學課件以及開展主題活動,使得紅色文化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孫學東.民族傳統體育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融合[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8).
[2]張泰城.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10(4).
[3]王書香,鮑遠明.核心素養理念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思 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8(Z1).
作者簡介:
邢潔(1982年6月出生),女,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教學,單位:會寧縣白草塬鎮總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