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
【摘要】本文論述優化“分與合”的數學解題策略,引導學生在筆算乘法運算法則中,感受“先分后合”的數學轉化思想、理解算法、優化計算方法;利用分與合數學解題策略解決平面圖形中的復雜問題,為學習高階數理化知識做鋪墊。
【關鍵詞】數學思想 分與合 建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139-03
數學解題策略是人們為實現數學解題目標而確定的具體方法,是更重要、更高級的思維能力。和其他事物一樣,數學解題策略有著內在的規律性。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數學解題策略,則能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學會用“分與合”的數學解題策略去分析數學問題,談談具體的策略。
一、探究筆算乘法的運算法則
(一)口算中體現“先分后合”,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例1充分運用了分與合的數學解題策略,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引導學生熟悉這一數學解題方式。
例1.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在學生正確列式“145×12=? ?”后,筆者先讓學生進行口算。學生經過思考,得出:
把12分成10和2。
2×145=290(千米)
10×145=1450(千米)
290+1450=1740(千米)
學生口算的過程就是一種解題策略——先分后合,即把12分成10和2,分別去乘三位數145,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合起來,得出問題的答案。運用這種策略,也是實施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易于學生理解和吸收。
學生在口算過程中體驗到了“先分后合”方式給解決問題帶來的便利,從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筆算中學習“先分后合”,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筆者引導學生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自主探究,目的是讓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兩位數乘兩位數)探求新知。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正確計算出得數,但也要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方法內化。
總結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與掌握。對此,可以適時提問:145×12你是怎樣筆算的?
學生答: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乘起,先用兩位數12中個位上的2去乘145,得出290個一,得數的末位要與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兩位數12中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出145個十,得數的末位要與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在一起。
根據學生的回答,筆者適時總結:145×12在筆算時,把12分成2和10,也就是把12小時分成了2小時和10小時。先用兩位數中個位上的2去乘145,計算出火車2小時的路程;再用兩位數中十位上的1去乘145,計算出火車10小時的路程;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合起來,算出火車12小時的路程??梢?,乘法筆算的過程體現了“先分后合”的數學解題策略。
(三)學會“先分后合”,優化計算方法
“先分后合”數學解題策略的運用為學生解決了數學計算的難題。有的學生在列豎式時,把兩位數放在上面、三位數放在下面,發現了把145分成5、40和100時,分得的數多了一個,計算的步驟也多出一步,這樣計算起來比較麻煩。由此得出:將位數少的那個數作為要分的數,計算起來步驟少且簡便??梢?,“分與合”也能優化算法,使學生少走“彎路”。
(四)感受“先分后合”,體驗數學的內在聯系
筆者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兩組算式并進行比較。一組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與筆算;一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學生通過仔細對比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與筆算,都是把12小時分成2小時和10小時,分別去乘三位數,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合起來,即運用了“先分后合”的解題策略。
第一組:? ? ? (口算)? ? ? ?(筆算)
把12分成10和2
2×145=290(千米)
10×145=1450(千米)
290+1450=1740(千米)
第二組:? ?(兩位數乘兩位數)? (三位數乘兩位數)
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也是把第二個因數分成幾個一和幾個十,分別去乘第一個因數,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合起來,還是運用了先分后合的數學解題策略。學生通過觀察兩組算式的特點,解釋了科學計算的合理性,解題時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五)運用“先分后合”,建構數學模型
利用好分與合的數學解題策略,就可以讓學生學一道題、解決一類題。如:1145×12,學生自然迎刃而解:把12分成2和10,先用2去乘1145,再用10去乘1145,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筆者再出示題目:11145×12,學生很快說出了方法。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解釋并說明模型—用模型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數學思想方法。一旦學生的數學模型思維建立起來,這類題目的框架就會根植學生的腦海中。
(六)學習格子乘法,深化“先分后合”
課的結尾,筆者引導學生觀看15世紀意大利的一本算術書介紹的“格子乘法”,如下圖所示。
格子乘法,顧名思義,是用方格進行乘法計算。如果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就打2×2的格子,如果是三位數乘兩位數就打3×2的格子,以此類推。把因數分別寫在格子的上方和右側,使格子和數字對齊。先用最高位上的兩個數字相乘,得數分別寫在第一格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再用第一個因數最高位上的數和第二個因數次高位上的數相乘,得數分別寫在第二格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依次算下去;最后把格子左斜線上的數加起來,寫在格子的左邊和下邊,依次把數字連在一起,就是乘得的積。
學生通過看視頻感受到了格子乘法的奇妙,也發現意大利的格子乘法與我們本節課學習的筆算一樣,都體現了先分后合的解題策略?!跋确趾蠛稀钡臄祵W解題策略有規律可循,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明白了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每一個步驟的意義,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從中形成了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分析綜合能力及推理能力。
二、解決平面圖形中的復雜問題
(一)數一數,下圖中有幾條線段
剛開始接觸這樣的題目時,學生都感覺無從下手,被這個四邊形中復雜的端點所迷惑。首先,筆者先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看懂圖意,明確線段的特征是有2個端點,兩點之間就有一條線段。其次,把這個四邊形分成幾大塊,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將四邊形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邊形的四條邊,第二部分是四邊形中的一條對角線,第三部分是四邊形中的另一條對角線。這樣就是把四邊形分成6條線段,這個四邊形的四條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3個端點,每條邊有幾條線段,可以列式為2+1=3(條),共有四條邊,那就是3×4=12(條)。再看其中一條對角線,上面有四個端點,這條對角線上的線段可以列式為3+2+1=6(條)。學生馬上掌握了規律,把四邊形的每條邊和對角線都看作一條獨立的線段,有助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一條對角線上面有五個端點,列式為4+3+2+1=10(條)。最后,把三部分中的得數加起來:12+6+10=28(條)。
通過這道題,學生明白了做這類題型的時候,要把多邊形拆分成獨立的線段,然后逐一計算出每條邊上的線段總數,最后把所有的線段數合在一起就得出了答案。這里也用到了重要的數學解題策略——先分后合。在平面幾何中,運用“先分后合”的解題策略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數形結合的解題能力。
(二)求下列圖形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這是一個組合圖形,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可以用分割法,就是把一個組合圖形根據它的特征和已知條件,分割成幾個簡單的規則圖形,分別算出各個圖形的面積,再求出它們的面積的和。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可以把這個組合圖形分割成1個正方形和2個長方形,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正方形的面積:3×3=9cm2
小長方形的面積:(9-3)×(9-3-3)=18cm2
大長方形的面積:9×3=27cm2
組合圖形的面積:9+18+27=54cm2
由這類題型可知,分割法是求不規則圖形的重要方法,恰當的分割能夠讓復雜的題目迅速得解,而分割的宗旨就是先分成規則圖形,再把面積合在一起,體現“先分后合”的數學解題策略。
三、為學習高階的數理化知識做鋪墊
在小學階段,“湊十法”“乘法分配律”等數學方法,都暗含著“先分后合”的策略;而在初中階段,“拆分”與“合并”在代數式化簡中至關重要;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將要學習牛頓力學中的平拋運動等。由此,小學階段的知識是基礎,學生只有打好“地基”,才能牢固“上層建筑”。從小學一年級起,數學教材就出現了“分與合”,主要是以數的組成呈現的,比如:10可以分成1和9,1和9組成10?!胺峙c合”是重要基石,學生初步明確幾個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好“分與合”為后面學習加減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體現了整體與部分之間最基本的關系。
“分與合”是數學思想的起步階段,學好了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能夠系統整合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帶著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帶著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用數學語言去交流總結,并在頭腦中形成數學模型,為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奠基,讓學生終生受益。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