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任俊
摘 要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類的美德和各種積極力量,提倡以一種正向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各種心理現象與問題,以激發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為目標。積極心理學與思政教育同屬“人”性學科,具有相通之處。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方法引入思政育人全過程,創設積極環境,構建積極情境體驗,激發積極情緒。運用積極教育的手段與方式,挖掘并培育聽障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培養健全人格,從而實現擴展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 聽障大學生 思政教育 積極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51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mmitted to the study of human virtues and various positive forces, and advocates to face variou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It aims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positive power and excellent qualities of individuals. Both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disciplines studying "human", and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help create positive environment, construct positiv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nd stimulate positive emotion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positive education can be used to cultivate positive qualities and sound personalities of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may effectively enrich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n be enriched by using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positive education.
Keywords positive quality;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education
1 關于積極品質(品格優勢/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之父” 馬丁 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將積極心理學分為三個研究領域,即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或滿足)、積極的人格特質(品格優勢或天賦)、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家庭或工作單位),三者并稱為積極心理學的三大支柱。隨著積極心理學的快速發展,對于積極情緒、積極品格的研究也在學術界廣泛出現。塞利格曼教授在《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提出了“積極人格特質”( positive personal trait)一詞,同時還使用了“積極品德”(positive quality)一詞,并認為“積極人格品質”是由主觀幸福感、樂觀、快樂和自決等構成。[1]2000 年7 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 皮特森(Christopher Peterson)帶領著研究者們從大量文獻著作及研究列表中總結出了兩百種人類美德,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各種文化都認可的 6 種美德,包括智慧、勇氣、愛、正義、節制和卓越。[2]
根據現有研究,積極品格包括6大類,具體分為24項,包括:創造力、好奇心、開放的思想、熱愛學習、洞察力、勇敢、堅持、正直、熱情、愛、友善、社會智能、公民行為、公平、謹慎、謙虛、自我控制、對美和優秀的欣賞、領導力、原諒和寬恕、感恩、希望、幽默、興趣及精神性。塞利格曼和皮特森認為,這二十四個積極品質(品格優勢)的價值在于它們存在著實際的好處——擁有它們、實踐它們,能夠為人類帶來切實的收獲。塞利格曼堅信,24種積極品質是個人的最強優勢,通過積極品質的運用,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多意義、更多成就及更好的關系。而對于這些品質的培養,則是人們通往“幸福生活”的捷徑,這種生活不僅是幸福的,更是十分有意義且異常充實的。
積極品質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但容易受外界不利環境的抑制,需要后天挖掘和培養,這說明了積極品質不會自動顯現,需要充分安全的環境和條件。梳理積極品質的功能時可以發現,積極品質的功能可分為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個體功能主要指的是自我實現的潛能,完善自我;社會功能則體現在促進和諧,包括人際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致達到社會整體運行更加順暢。而在更多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中發現,積極品質能夠促進幸福和健康,積極教育、積極品質對心理和諧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2 聽障大學生積極品質現狀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聽障大學生,當前針對聽障大學生積極品質調查與研究極少。李國敏、符昱葉在《聽障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聽障大學生積極品質六大維度分布較為均衡,發展狀況良好;24項積極品質自我評價呈正向分布,發展較好的前五項積極品質為:感恩、希望、好奇,洞察力和判斷力,發展較差的后五項積極品質為:社交智慧、感受愛、領導能力、團隊精神、愛與友善。” [3]而筆者在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聽障大一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中發現,與健全大學生相比,聽障生與健全生在主觀生活滿意度、學業動機及心理韌性上具有顯著差異,積極情緒方面兩者差異性不顯著。從平均值數值來看,除主觀生活滿意度外,健全生在正負情緒、學業動機和心理韌性方面均高于聽障生,但聽障生在主觀生活滿意度上取值高于健全生,且差異度較大。比照24項積極品質可以發現,聽障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較強,說明聽障大學生在感恩、希望等積極品質上發展較好;學業動機方面,聽障大學生的均值普遍偏低,學業幸福感較弱,說明熱愛學習品質發展較差;在心理韌性方面,聽障大學生心理韌性均低于健全生,抗挫折能力相對更弱,聽障大學生與健全大學生生與在“自我意識”“社會能力”“社會支持”“計劃風格”上存在著顯著差異,且聽障大學生在上述各項的均值均低于健全大學生,說明在社會智能、自我控制、謹慎、領導力方面,聽障大學生發展較弱。
3 積極品質培養對于思政育人工作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育人”課程,不僅是改造人的主觀世界,更是協調人的價值觀,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人的和諧發展,具有凝聚、激勵、引領等功能。而作為一門屬“人”性的課程,它與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其他屬“人”性的課程存在著相通之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積極心理學專注研究人的積極力量,培養人的積極情緒,挖掘人自身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價值,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程提供了許多創新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增加積極體驗,激發積極情緒
積極心理學為我們展示了積極情緒的正向作用及其擴展遷移的特性。那么如何在思政課程中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情緒呢?根據聽障大學生和健全大學生自我情緒測量結果顯示,不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聽障大學生與健全大學生無顯著性差異。就分值而言,健全大學生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得分均高于聽障大學生。由此可以得出,在自我情緒起伏波動上,聽障大學生由于聽力受損,減少或減弱了外界刺激的信息與強度。因此,提升聽障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則更需要體驗式的教學方法。
在積極心理學中,積極體驗強調個體自身參與活動后的積極體驗。因此,在思政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情感式體驗。“以情傳情、以需生情、以理動情”十二字情感式體驗有助于聽障大學生培養積極情緒。“以情傳情”,擴散性是情感的基本屬性之一,即情感的“共鳴”。這就要求思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以情傳情,通過自身的積極情緒傳遞、感染學生,可以是漸進式傳遞,逐步實現積極情緒的完整傳達。“以情傳情”,要求教師首先以自身“入情至境(教學情境)”。具體教學環節上,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環境和事件本身創設虛擬教學情境,生動、形象、承載著積極情緒的環境有助于聽障大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與思想理論,引導式、交談式、啟發式的教學互動可以使學生體會積極情感的共鳴;“以需生情”,主要突出“滿足”的作用。當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即產生相關的積極情緒。“以需生情”強調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這與思政教學強調的立足學生是同根同源。在日常接觸中,教師應側重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訴求,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發展,以難點、疑點、熱點作為教學環節的切入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滿足學生的情緒需求;“以理動情”,思政理論課程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帶有一定的教化色彩,因此如果“照本宣科”容易引發聽障大學生的消極情緒,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認同。而語言詼諧幽默,加上身體語言(手語、表情、動態姿勢),深入淺出、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地分析問題,使聽障大學生獲得解決問題后的愉悅感、成就感,從而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效果。
3.2 深挖積極品質,運用項目干預(訓練)增強積極力量
“以人為本”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與載體。“人”的培養與發展,不僅是知識經驗的增多、智力與技能的提升,也是態度、信念、價值觀、氣質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發展。思政理論課程作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更應著重發展大學生的人格品質,健全人格塑造。積極心理學為當代德育教育點明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積極品質作為一種心理特質,它穩定地存在于一個人身上,并且個體在不同場景中都會顯現出這種特質,不僅能幫助自己和別人成長,使人生更加美好,還會激勵和促進其他人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塞利格曼教授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還指出了積極品質必須是可以后天培養的,這也是本文所討論的主旨存在的先決性條件。
3.2.1 導入積極教育理念,挖掘積極品質
積極教育是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在教育領域的實踐結果。積極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用實證主義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品格優勢與美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研發的“六大模塊、兩大系統”的積極教育模型強調培養學生的“積極自我、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意義、積極成就”。[4]對于聽障大學生而言,先天身體的不足導致學生們在自我認識方便趨于消極,常常產生“我與別人不一樣”“我不如他(她)”的想法。因此,教師在采用積極教育方法時,第一步就是要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使其擁有穩定的自我與持久的自愛能力,也就是“悅納”能力。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是開展積極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步,良好的關系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在班級中建立起非評判、充滿信任和尊重的關系,教師通過傾聽、尊重、不評判的方式,理解學生的努力,幫助聽障學生建立樂觀、希望。
如果說“悅納自身”和建立良好關系是開展積極教育的前置條件的話,那么“積極投入”和“積極成就”則是聽障大學生通過積極教育的“獲得感”與“成就感”。當聽障大學生在積極教育的環境和過程下逐漸發現自身優勢后,幫助學生樹立較高期望,則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內在動機,激發出他們的熱情,使其能投入到每一件對其產生積極意義的事情當中。這些事情可以是學習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相當簡單、微小的事件(行為)。通過個人目標的設定,使其投入實現,獲得積極成就。需要注意的是,“積極成就”是實現積極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聽障大學生在積極教育實踐中相對薄弱的一環。教師需要分級設計預期目標,采用正向激勵的方式,幫助其一起想辦法實現,從而提升聽障大學生的自豪感與成就感。
3.2.2 運用積極手段,培育積極品質
積極品質強調個體的品質和德性,它與天資不同,后者強調人生而獲得,是從自己的祖先那兒獲得的一些獨特優勢,積極品質盡管也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可以通過后天學習訓練獲得提升。因此,積極心理學通過運用大量的后天訓練來培養個人的積極品質。
使聽障學生更好的接受、認同,需要不斷更新的教學方法輔助教學,而將積極教育的方法與手段融入思政教學過程恰好可以補足思政教學的弱項。在具體運用上,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需要適合于內容。如在講解“人生態度”時,剖析感恩理論,運用三件好事練習、感恩拜訪練習等方法;在學習“道德”時,引入“品格優勢與美德理論”,采用 “回顧利他行為”等練習手段;在“理想、信念”學習時,組織“發現與追逐夢想”活動或“登山活動”,闡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及實現的曲折性,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不畏挫折,堅定前行。
3.3 創設積極的教育環境,加大組織支持
積極品質的培養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組織系統的支持。安全的環境可以帶給學生歸屬感,而積極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學校、家庭的支持。因此,提升思政育人實效性需要創設積極環境,教師、學校、家庭協同聯動。積極教育要求教師首先認同積極教育理論,提高積極教育的技能熟練度,將積極教育融入自己生活,換言之,先讓教師們幸福起來。“心中有道,方能弘道”,只有教師們發自內心的認同積極心理學,方能通過自身的言行教育、影響學生。除了教師以外,學校則是積極教育另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加強校園氛圍建設,將積極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管理層的思想中,發揮校園特色。如可以通校園景觀環境設計,運用光線、色彩、社交空間布置影響人的內心感受;也可以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諸如“感恩拜訪月”“最佳舞臺”等活動,挖掘、展示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
4 結語
幸福感一直是人類不斷追尋的目標,如何提升幸福感也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答案。積極心理學猶如一把通向幸福大門的鑰匙,為我們展示了幸福的可實現性。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只有當人的各種積極品質得到了發展,人才會有較高的快樂水平。聽障大學生因其生理原因,更需要加倍關注其價值觀養成,挖掘聽障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增加積極情緒體驗,培育健全人格,這一切需要每一位思政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以及社會組織的全力支持。
本文為浙江省2018年度高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聽障大學生積極品質培養(項目編號FX201815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文娟.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研究[D].遼寧錦州:渤海大學,2017.6.
[2] 鄭雪.積極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16-217.
[3] 李國敏,符昱葉.聽障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20(24):53-58.
[4] 曾光,趙昱鯤.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8-19.
[5] 任俊.積極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10:3.
[6] 張維貴,李自維,王飛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當代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J].蘭州學刊,2012.09:222-224.
[7] 李婷婷,劉曉明.對普高生和中職生品格優勢的縱向干預研究[J].應用心理學,2016(22):245-254.
[8] 程婧.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心理方法研究[D].江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06.
[9] 孟維杰,馬麗.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與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5):116-118.
[10] 任俊.樂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