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荔涵
摘 要 在當前大學生宿舍交往中,由于對互動符號理解存在差異性、互動情境的局限性以及“自我”發展階段的不均衡等因素而導致了宿舍成員的互動沖突。通過建立明確的互動目標、營造良好的互動情境、探索豐富的互動符號、培養全面發展的互動主體等方面的措施,來推動大學生宿舍和諧互動關系的重構。
關鍵詞 符號互動論 宿舍人際交往 互動 沖突 和諧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53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ormitory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nteraction conflicts among dormitory members a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active symbols, the limitations of interactive situations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self".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lear interactive target, create a good interactive situation, explore the rich interactive symbols, and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ve subjects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Keywords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conflict; harmonious
在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宿舍就是“文化育人”和“心理育人”兩大體系的重要載體。如何推進大學宿舍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宿舍氛圍、形成良好的宿舍互動,都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大學生宿舍成員的互動狀況,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關系到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學業的發展。
所謂宿舍互動是指大學生在宿舍情境中,以言語、行為、態度以及其他客觀事物為媒介,進行不同類型和方式的相互影響與作用的社會交往過程。本文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出發,分析大學生宿舍人際交往的本質,探究宿舍沖突的原因,尋求構建大學生和諧宿舍的具體路徑。
1宿舍互動: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方式
基于符號互動論,大學生宿舍成員之間交往是以符號為媒體,這個符號既包括人的主觀語言、行為和態度等,也包括宿舍里的所有客觀事物,比如宿舍的硬件設施、規章制度等。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出發,宿舍互動的內涵主要包括了以下三點的內容。
1.1 與宿舍成員互動的過程
宿舍互動是以宿舍符號為媒介的宿舍成員之間的交往過程。符號是社會交往的媒介,在宿舍互動中,宿舍符號就是成員間互動的媒介。[1]宿舍符號包括了學生的主觀言行態度和宿舍內的客觀事物兩大方面,學生在宿舍中的言語方式、行為習慣、生活態度屬于宿舍主觀符號;宿舍中的硬件設施、規章制度等屬于宿舍客觀符號。宿舍成員在互動的過程中,都是以這些符號為媒介的。由于每個人對符號的理解不一樣,即便是以相同符號為媒介,宿舍成員間的互動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正如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人們對事物的行為,是基于事物對于人的意義而產生的,宿舍成員的行為,是基于宿舍符號對于其自身的意義而產生的。
1.2 與宿舍情境互動的過程
首先,宿舍成員通過符號互動,希望對他們共同擁有的宿舍情境達成共識;其次,成員又通過各自的理解,對宿舍情境進行自己的分析和解釋,并產生了新的宿舍意義;最后,這種新的宿舍意義既包括了宿舍成員間主觀交流中發現的新問題,也包括了他們對宿舍客觀事物的認識中產生的新理解。
1.3 自我互動的過程
宿舍互動是大學生重構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成長過程。米德提出,“自我”的構建是一個心理過程,需要個人辯證地將自己看作為“客觀事物”,這樣才是有“主我”和“客我”兩部分共同組成的“自我”。個體間沖突的本質是各“自我”之間的沖突,既包括“主我”的沖突,也包括“客我”的沖突。在宿舍互動情境中,宿舍成員在生活習慣、言語行為、價值觀念上都存在著各種差異,每個人只有從其他成員的角度來正確理性的看待自己,才能化解這些差異引起的沖突,從而完善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不斷進步。
2互動沖突:大學生宿舍人際交往的困境與原因
2.1 對互動符號理解的差異性
宿舍成員的言語方式、行為習慣是宿舍互動的重要符號,個體對這些符號的理解會存在著很大差異。首先,地域性會導致對互動符號理解的差異。大學宿舍的成員多數來自不同地域,甚至屬于不同的民族,他們有各自的方言。在宿舍互動中,可能會因為對語言符號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矛盾。比如,同樣的詞語在一些地方是帶有褒義的,而在另一些地方則有貶義;其次,家庭經濟條件會導致對符號理解的差異。來自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學生,在宿舍互動過程中也經常會產生沖突。比如,關于宿舍硬件設施的理解存在各種差異,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認為宿舍空調想開就開,宿舍洗衣機想用就用,而經濟較困難的同學會認為昂貴電費自己無力承擔。最后,個人興趣愛好會導致對符號理解的差異。興趣愛好不同的宿舍成員,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往往存在著很大區別。比如,宿舍里被音樂環繞對于喜歡音樂的同學來講是一種享受,而對于不喜歡的同學來講,這可能是一種噪音。
2.2 互動情境的局限性
大學生在宿舍這個情境中交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宿舍情境的獨立性。現在大學宿舍一般都配有衛生間,宿舍在空間上相對獨立,宿舍成員的生活起居在宿舍都可以完成。宿舍成員可以將宿舍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情境來完成他們之間的交往。在一些宿舍,成員之間會分化出小團體,甚至這些小團體會出現對立的情況,這樣就會導致宿舍成員內部矛盾的激化;第二,宿舍情境的封閉性。宿舍成員之間交往的方式與內容,可以完整保留在宿舍內部。比如,和諧歡樂的宿舍氛圍,宿舍成員只有在宿舍中才會體會到這種感覺,外部環境是無法理解的。第三,宿舍情境的固定性。一般來講,大學宿舍成員相對固定,從大一入學到畢業,宿舍成員要在一起共同渡過幾年的大學時光,這就決定了宿舍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情境。宿舍成員的固定一方面為宿舍成員建立真摯的友誼提供了客觀條件,而同時也成了一些宿舍矛盾不斷升級和激化的溫床。
2.3 “自我”發展階段的不均衡性
在符號互動論中,米德把“自我”的發展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準備階段”(preparafory stage),在這一階段,孩子只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他們沒有任何自我的概念;第二個是“玩耍階段”(paly stage),孩子在這一階段學會了扮演社會中其他人的角色,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但并沒有形成系統和完整的自我意識;第三個是“游戲階段”(game stage),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學站在多個他人的角色來看待自己,形成了成熟的自我意識。[2]
第一,“自我”發展階段性停滯。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和“00”后,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從小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雖然都已成年,但很多人的心智并不成熟,“自我”發展停留在了未成年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宿舍成員相處時,多數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和其他成員發生沖突,同時又無法主動化解沖突和矛盾,這樣就會使宿舍成員關系非常緊張;第二,“客我”發展的缺失。宿舍成員在交往過程中,常常會以自己的主觀印象為主導,只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就會引起成員間的沖突;[3]第三,“主我”與“客我”的不協調性。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4] “主我”需要通過“客我”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同時,“主我”也會不斷地發生創造性的變化。而在實際情況中,大學生“主我”和“客我”往往會出現發展不同步的現象。
3從沖突到和諧:大學生宿舍互動關系重構的路徑
3.1 建立明確的互動目標
大學生在宿舍互動過程中,都應該確立一個清晰而明確的互動目標,這個互動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與他人互動的目標,即宿舍全體成員的共同目標。要想建立和諧宿舍,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宿舍交往過程中要都能保持謙遜的態度、在宿舍做到文明禮讓,對宿舍硬件設施的配備形成一致的意見以及建立成員們都認可的規章制度;第二,情景互動的目標的建立,即宿舍氛圍目標。當宿舍成員對宿舍情境的類型和內容形成一致目標時,宿舍成員之間的互動會更加和諧;第三,自我互動的目標,即個人成長目標。每個人都會在大學期間對個人成長和完善制定相關目標,這個就是自我互動的目標。自我互動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宿舍成員共同目標和宿舍氛圍目標的影響,反之,它也會影響這兩個目標。
3.2 營造良好的互動情境
首先,建立良好的宿舍客觀環境。良好的硬件設施是和諧宿舍的物質基礎,學校在設計宿舍時,應本著既避免空間浪費又能讓每個學生享受公平、合理空間待遇的原則,將每個學生的家具視為一個相同且獨立的立體空間。既要注重保護宿舍成員的隱私性,同時又要兼顧宿舍空間的整體性,在為保留個人空間的同時,能使宿舍成員之間的溝通提供空間保障。[5]其次,構建和諧的宿舍心理情境。通過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搭建基于宿舍平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宿舍成員的溝通。最后,打造動態性宿舍情境。學校可以改變以往按照專業、班級、學號分配宿舍的方式,可以通過入學前問卷調查,將生活習慣相近的同學分配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因興趣愛好、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的宿舍矛盾,另外,讓志同道合的同學在一起,能更好地讓宿舍成員融入集體。同時,也要改變“一分定四年”的傳統。
3.3 探索豐富的互動符號
首先,通過多種形式的載體來豐富宿舍成員的互動內容。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在校的不同階段開展活動:在大一,通過“宿舍裝修大比拼”“宿舍類型評比”等活動來促進宿舍成員間的凝聚力、增加成員間的互動。在大二、大三可以通過“宿舍學習比拼”“特色宿舍評比”等活動豐富宿舍成員的互動內容,可以從學業、生活、興趣愛好等方面有更多的互動。在大四,通過“職來職往”等活動,增強宿舍成員在未來職業生涯規劃上的互動。其次,建立相關制度保障宿舍互動內容的進行。一方面,可以在大學生自律委員會等機構內常設宿舍管理委員會,該機構主要職責就應包括促進宿舍成員的積極互動。另一方面,將宿舍成員的互動情況納入對學生的綜合考評內容,一個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與宿舍成員間的互動也應該是積極良好的。最后,積極利用線上平臺拓展互動內容。可以以宿舍為單位,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將成員間共同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公眾號的特色,通過對公眾網絡平臺的共同經營,增加彼此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宿舍成員線上和線下的雙線互動。
3.4 培養全面發展的互動主體
首先,宿舍成員個體要進行“去中心化”。在“去中心化”這個過程中,既包括宿舍成員角色的轉變,由家中的子女轉化為宿舍集體的一分子,還包括對宿舍其他成員主體地位的尊重,每個宿舍成員之間都是相互平等的。其次,大學生自身要主動建立“主我”和“客我”的平衡,不斷完善“自我”。在與宿舍成員的相處中,是發展大學生“客我”的最佳途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瑣事,他們能更好的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更加客觀的處理問題,這樣“客我”才會不斷發展。最后,提升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集體觀念。宿舍就是大學生的家,宿舍成員必須具有主人翁意識、在集體生活中不斷培養自己的集體觀念。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宿舍文化與大學生發展相關性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5FDY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儉民,董澤芳.從沖突到和諧:高校師生課堂互動關系的重構——基于米德符號互動論的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14.1.
[2] 胡榮.符號互動論的方法論意義[J].社會學研究,1989.3.
[3] 歐陽九根,花卉.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教育管理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8.
[4] 王振林,王巖松.米的“符號互動論”解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05(54).
[5] 于歷戰,胡鈺銘.高校學生宿舍家具的人性化設計——以清華大學為例[J].裝飾,2018,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