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摘? ?要]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具有很多亮點,《情境設計》欄目就是較舊版教科書新增設的。文章在分析《情境設計》欄目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情境設計》欄目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以及這一欄目在實際教學中的多種利用方式,旨在為地理教師提供參考,便于教師更好地利用《情境設計》欄目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人教版;《情境設計》欄目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3-0086-03
近年來,關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日益增多,新一輪的地理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中。2017年版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它們是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1]。新的課程標準頒布后,一個重大的革新就是新版地理教材的投入使用,在已參加高考改革的部分省市,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基本都使用新教材。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2022年秋季開學,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2]。新的地理教材較舊版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對于習慣了舊版本教科書的教師來說,適應新的教材、充分發掘教材內容、合理應用教材中的各欄目是個不小的挑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情境設計》欄目是較舊版教材而言新增的,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使學生有具體的“情境”可依,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本文將對《情境設計》欄目的特點和意義進行分析,并探討《情境設計》欄目在實際教學中的利用方式。
一、《情境設計》欄目的特點
《情境設計》是在新教材中增設的欄目。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并設計復雜的、結構不良的情境,是課程改革對教材編寫提出的新要求[3]。新人教版教材《情境設計》欄目分布在每節內容的開頭部分,必修1中《情境設計》欄目的數量多于必修2,本文將結合必修1和必修2兩冊教材來分析該欄目的特點。
1.選材新穎,語言優美
《情境設計》欄目選材新穎,內容涉及面廣,語言描述兼具散文的美感。欄目選材既注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古籍中對地理現象的解釋,古今結合,突出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情境設計》欄目內容不僅綜合了其他學科知識,更將不同學科中的事件與地理現象相結合,所選取的古籍中的內容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新理解。如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節中選用了古籍《宋書·天文志》中關于海水水量維持穩定的解釋作為《情境設計》欄目的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代人的智慧,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欄目內容進行思考,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地理教材中多是對事實進行闡述或是對原理進行探討,內容嚴謹,《情境設計》作為開篇欄目,其優美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的活潑和有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必修1教材第一章第一節,楊利偉回憶從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時的描述,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美麗,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圖文結合,趣味性強
地理教材的版面有限,在某一章節的內容中,不僅有《情境設計》欄目,還有正文部分,有《活動》《案例》《自學窗》等欄目,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在內容如此多的情況下,《情境設計》欄目還可以堅持圖文結合是很難得的,更體現了教材編寫者對于這一欄目的重視及圖文結合的方式在激發學生興趣、發展學生思維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歷史”中,《情境設計》欄目介紹了梁龍的體貌特征,在左側配上了梁龍的化石骨架圖。學生們或多或少都對恐龍的滅絕有所了解,那么曾經稱霸地球、體型如此龐大的恐龍都會滅絕,可見地球環境產生過多么巨大的變化。欄目中圖像與文字相結合的呈現方式使學生感受更加直觀,能讓學生對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追尋地球的歷史產生較大興趣,有利于新課的講授。
3.層層設問,啟發思維
《情境設計》欄目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為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究的情境,該欄目在進行事實鋪墊后,提出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本節學習就能回答所設問題[3]。該欄目層層設問,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并進行猜測和假設,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測是否正確,引發學生新的思考。如在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這一課中,學生要掌握三到四種地貌類型,在《情境設計》欄目中,引用了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的語句作為材料并設置了三個問題,主要包括前面描述的是哪種地貌、其分布地區、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對于第一個問題,因為《情境設計》下方教材正文中提到的第一個地貌類型即為“喀斯特地貌”,有一定語文功底的學生經過對《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中的語句進行簡單文言翻譯以及翻看教材可能會猜到答案;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會結合圖片“桂林漓江兩岸地貌景觀”和提到的地名“桂林”“滇”等猜到分布地區有廣西和云南,但是以上均屬學生經過思考后的猜測,具體正確答案是否如此還需要進行學習。
二、《情境設計》欄目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人地觀念,啟發學生思維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1]。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例如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二節“土壤”中的《情境設計》欄目,以亞馬孫河流域的土壤改良為情境,闡述了當地人利用生物炭來改良貧瘠土壤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可以對自然環境進行改良,人類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形成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情境設計》欄目通過優美的語言和層層設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將各種要素進行綜合,從而產生新的思考。
2.有利于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1]。在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中,《情境設計》以瓦爾帕萊索的城市景觀作為主要內容,設問:這種五顏六色的建筑景觀與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何關聯?每個區域、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該《情境設計》中展示了瓦爾帕萊索的城市景觀,與學生所在地的城市景觀將會產生鮮明對比,從而使學生有興趣進行下一步的學習,認知更多的區域。
3.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1]。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中的《情境設計》內容為古籍《臺海使槎錄》中描繪了臺灣海峽兩岸風向的日變化。學生學過這一《情境設計》,以后再去海邊時,就會有意地對風向變化進行感受,在實踐中感受地理知識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三、《情境設計》欄目在實際教學中的利用方式
好的課堂教學,不僅應當有引人入勝的開頭、豐滿翔實的展開,還應當有發人深省、余味悠長的結課[4]。本文將從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來探討《情境設計》欄目的利用方式。
1.在導入環節的利用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端,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導入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在課堂開始就引人入勝,成功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深入到本堂課中去,需要借助導入這一環節來實現[5]。《情境設計》欄目位于一節的開端部分,特色鮮明,可在課堂導入中應用,這也是在實際教學中最常應用《情境設計》欄目的教學環節。如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人口遷移”,《情境設計》欄目的內容為“春運”,設置的問題為“春節期間回鄉過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動屬于人口遷移嗎?人口遷移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在這一欄目后就是正文“什么是人口遷移”這一小節。以《情境設計》欄目作為導入,知識之間的銜接緊密,但是需要注意,《情境設計》欄目中問題的設計并不是正文中每個小節都被覆蓋,如設置為導入,需要教師再次認真思考,是否需要創設新的情境,進行下一節的教學。
2.在講授新課環節的利用
新課講授是一節課的中心環節,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與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有很大關系。將《情境設計》欄目運用于新課講授環節是對教師的一種考驗,所選擇的《情境設計》應該是與要學習的內容緊密聯系的,而且所設置的問題要體現將要學習的內容,可以將《情境設計》作為探究案例來應用。
如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情境設計》欄目采用的是《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中關于喀斯特地貌的描述作為材料,并且設置的問題除了此地貌的成因和分布地區外,還包括此地貌對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教師在講授喀斯特地貌的形態和分布地區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該《情境設計》中的材料,并布置思考題:此地貌對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學生通過分析《情境設計》欄目中對于喀斯特地貌的描述,結合本課所學的內容,進行思考和總結。教師可以給學生提示,引導學生思維,如根據喀斯特地貌的形態和特點來分析其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比如喀斯特地貌會滲水、導致干旱,可以開發旅游資源等等,之后教師進行補充。這時《情境設計》欄目就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既呼應了前面所學的關于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的知識,又對喀斯特地貌的影響進行了解釋,為新授課過程增添了新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結課環節的利用
結課環節是完整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結課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拓展延伸式”的結課與《情境設計》欄目的設計比較契合。“拓展延伸式”結課是指新課結束時,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所學內容,教師把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技能與外界事物進行適當聯系,為學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開闊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4]。《情境設計》欄目結尾會設置一些思考問題,可以作為一堂課的總結,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從而診斷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
如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情境設計》欄目內容為臺灣海峽兩岸風向的日變化及風的形成,這一節的內容偏難,大氣熱力環流與生活聯系也相當密切,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必須要經過認真學習,而且在教材中并沒有給出此問題的確切答案,只是說風向的日變化反映了海陸間大氣環流的日變化,實際上這一問題是需要教師進行拓展和延伸的。風向的日變化成因與海陸風成因類似,即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所導致的,那么教師在講解過教材內容和“城市風”的內容后,就可以將本節的《情境設計》放在結課環節,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說明相關原理和成因,這樣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啟發學生思維。
四、結束語
本文對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情境設計》欄目進行了簡單分析,并提出了該欄目的特點及對于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針對不同的教學環節提出了《情境設計》這一欄目的應用方式,希望能幫助使用新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教師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設計》欄目。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8-08-24)[2021-0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808/t20180824? 346056.html.
[3]? 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訂內容[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7):4-9.
[4]? 江曄,劉蘭.地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 俞淑賢. 高中地理課堂導入技能診斷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