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
摘 要:對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上的線上化學教學的導入方法進行了歸納總結,發現其主要包括化學史導入、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導入以及借舊引新導入共三種導入方法,并結合現代教學理論具體分析了每種導入方法具有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化學;課堂導入;化學課堂
好的課堂導入,能夠營造氣氛,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意義和方法;能夠為新課做好鋪墊,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1]。因此,筆者圍繞課堂導入的方法和作用,對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上的電視課程中的化學課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求從中獲取有用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指導。
一、化學史導入
通過對線上化學課例的分析,我們發現有一部分化學教師會通過化學史進行課堂導入。例如,來自蕪湖市第一中學的劉永浩老師在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中,講述了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的故事,通過元素周期表的發展史導入新課。無獨有偶,來自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的李琳老師在講授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時,講述了中國古代的原子論以及原子模型歷史變遷的五個階段,通過原子模型的發展史導入新課。
通過化學史進行課堂導入有以下幾點作用。第一,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第二,通過講述化學知識發展的崎嶇歷程,讓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探索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第三,通過講述優秀化學家的故事,為學生的心性和品格的塑造提供了榜樣,將德育化于無形。第四,通過講述有關中國古代化學史的事例,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如從中國古代的原子論入手,進行課堂導入。第五,化學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發展的整個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通過介紹原子模型歷史變遷的五個階段,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原子結構模型。
二、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導入
化學是一門密切聯系社會生產生活的學科,在生產和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有些教師會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課堂導入。例如,來自銅陵市實驗高級中學的李艷老師在選修4第一章第一節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的教學中,通過圖片展示了慶典時的煙火、鋼鐵的冶煉和火箭的發射等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學生明白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從而順利導入新課。同樣,來自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學的呂旭東老師在選修4第二章第二節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中,通過圖片分別展示了需要加快的反應和需要減慢的反應,需要加快的反應,如汽車尾氣的處理、廢棄物的降解和工業合成氨等,需要減慢的反應,如食物的腐敗、鋼鐵的腐蝕和塑料的老化等,從而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導入新課有以下幾點作用。第一,這些現象就在學生的身邊,能夠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吸引他們注意力,使其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第二,有利于實現知識的情境化。現代教學理論認為,當知識被還原到情境中時,學習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知識的原始形式,這樣學習者的感受力會增強,理解力會增強,甚至創造力也會增強[2]。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素養是化學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中的一項,其概念闡述中提到,學生要能夠深刻認識到化學對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貢獻。而通過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課堂導入,能夠加強學生的這一認識。
三、借舊引新導入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依據舊知識對新知識進行編碼、加工、處理和轉換。原有的知識經驗是新知識的生長點[3]。由此可見,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經驗豐富的教師也經常會通過回顧舊知進行新課的導入。例如,來自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的陳波老師在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第3課時核素的教學中,通過復習原子的結構進行新課的導入。來自池州市第八中學的程芳老師在選修4第一章第二節燃燒熱能源的課堂導入中,復習了反應熱的正負號與吸熱放熱的關系,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注意事項以及中和熱的注意事項。
使用借舊引新的方法進行課堂導入有以下幾點作用。第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能夠與舊知識建立起聯系的信息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第二,有利于促進知識的結構化。人腦中的知識不應該是隨便堆積起來的,我們應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使其連接成結構化的網絡。通過復習舊知識來引入新知識,便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新舊知識不再是彼此孤立的點,而變成相互連接的結構化的網。第三,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舊知識上,如果學生遺忘了舊知識,便會影響新知識的學習。因此,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有較好的學習效果,對舊知識進行回顧是十分必要的。
四、結語
化學教學的導入方法絕不止這三種,如我們還可以使用化學實驗或設置懸念引發認知沖突等方法進行導入,還有更多的導入方法和作用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歸納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李遠蓉.化學教學藝術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陳理宣.論知識的結構形式選擇與知識的教育形式生產[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
[3]周成海.現代教學理論與有效教學模式[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