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性教育下的適性課程評價的開發與運用,從評價對象、內容、過程、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入研究,整合縱橫評價,有利于回歸人本,科學育人,人人成才。
關鍵詞:適性評價;工具開發;轉變主體;豐富載體;生命成長
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決定學校發展的樣態,我校的適性課程體系是在學校核心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應運而生。評價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也是課程實施的有效保障,更是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質量檢驗。2018年初,我們將“適性課程評價的開發與運用”作為研究方向。
一、研究團隊形成網絡,人人有課題
適性評價是全面推進學校工作的支點,學校研究制訂適性評價的一系列操作實施方案。設立適性教育研究管理中心,建立具有松江特色的校本研究會,成立三級研究梯隊,形成立體的校本研究網絡。教師圍繞“適性課程評價”,結合實際,確立個人研究小課題,“巧用評價,激發閱讀興趣”“數學分級評價,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等小課題研究,總結方法,提煉經驗,助推大課題研究實施。
二、專項培訓覆蓋全體,人人明思路
為厘清研究思路,明晰研究方法,學校多次邀請教育科研專家來校作專題培訓指導,專家為研究把舵、定向,專項指導,深入淺出,成為推動課題研究的強大內驅力,教師與專家面對面,讓適性課堂評價、教師專業發展更有方向。適性評價的有效推行,倒逼教師深入研究專業內涵。我們抓住“開學大講堂”“我和我們的成長故事分享”等活動契機,深化理論學習,分享課程評價研究中的故事,引領全學科全方位“同頻共振”。
三、研究任務分解細化,人人都參與
基于評價研究的特殊、難解,評價任務的多向、復雜,我們將研究內容進行了分解,重點完成以下任務。
1.評價對象多元化。重點評價常態適性課堂和特色適性課程兩個對象,建立由學生、教師、家長、社區等交互作用的評價主體。
2.評價內容特色化。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以質性評價為基礎,以量化評價為補充,關注全面發展,關注個體差異。
3.評價過程動態化。科學實施課程評價,讓評價貫穿日常教育教學,實現評價過程可視化、數據化,達到評價實施常態化、動態化。
4.評價方法多樣化。科學研制簡便易行的評價工具,實行多次評價、隨時性評價、“檔案袋”式評價等方式,重視差異性評價。
四、研究行動有序推進,人人求成長
1.開發評價工具——由靜態向動態轉變
量表是最快捷有效的評價工具。各課題組依據研究內容,設計多種評價量表,涵蓋多個方面。如適性課堂評價量表,從“情境適趣”“任務適宜”“方式適切”“評價適時”“拓展適度”“生命成長”六個維度設計評價要素,在常態課督評、組本研修、卓越杯競賽中使用并不斷修改完善,老師依據量表用實證與數據原創性地評課,對課堂教學有深度思考,真正發揮評價的導向性、診斷性,讓評價落地生根。
2.轉變評價主體——由唯一向多向轉變
轉變以“學生”唯一的評價主體觀念,社會、家長、教師、學生,多元參與、多向互動。適性課程自主選修課廣泛吸納家長志愿者,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網上評價、選課,通過評價驗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實施的嚴謹性。《成長點贊手冊》融入多元要素,把日常的行為習慣、讀書積累、研學旅行等用曲線圖、涂鴉、圖片等方式呈現出來,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多元的評價主體,多向的評價互動,讓評價根深葉茂。
3.豐富評價內容——由統一向差異轉變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創設多維成長空間。“經典詠流傳”“巧算小達人”等學習類活動豐厚積淀、發展思維;花樣跳繩、冰雪滑輪等運動類競賽強身健體、發展特長;指指生花刺繡、“樂之韻”大賽等藝術活動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行走的博物館”“粽情端午 傳承文明”等活動培樹情懷、堅定成長夢想。各種活動中設立不同的評價標準,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適性成長之星”星級獎章,積蓄成長力量。豐富多彩的評價內容有溫度、有內涵,讓評價“花香四溢”。
4.豐富評價載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豐富評價載體,讓評級內容多元化。課題組教師將評價標準和內容清晰地呈現出來,如學生視力標準和變化趨勢圖,引起學生對視力保護的充分重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展示板,學生對照標準找差距,明確訓練重點;優秀書法、墩秀、手工作品展示墻,樹立榜樣,激勵先進;各班級設計各具特色的適性課程評價欄,從多維度進行評價。“六藝”校本教材融知識、能力、情感于一體,將評價的經驗收獲恒久推廣。
五、研究成果異彩紛呈,人人有收獲
適性評價撬動了思維的支點,學校初步構建課程評價框架,通過評價打造的特色課程滿足吸收、融入了多元豐富的課程資源,順應學生成長規律。自主選修課尊重差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發展共和諧;公共選修課“語文主題學習”,實現海量閱讀;德育課程,緊隨時代步伐,孕育夢想;指指生花刺繡坊獲得國家二等獎,省市冰雪比賽中,學生一次次奪冠,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成長路徑,鐫刻下破繭而出的美麗蛻變。
評價不光是激勵,更是一種方向。適性評價,讓課程發展看得見。未來研究中,我們要更多遵循邏輯性、實踐性,力爭通過全面深入的課程評價研究,真正實現“生命在評價活動中豐富,課堂在評價活動中生動,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發展,教師在評價活動中成長,課程在評價活動中回歸”的愿景。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H181420。
作者簡介:惠欣,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松江實驗小學副校長,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適性課程評價的開發與應用”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