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卉
摘 要:語文是我國各個教育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在我國新課程改革倡導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幫助小學生掌握牢固的語文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的思考和分析,探討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創新舉措。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創新舉措
語文是貫穿我國各個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學科,更是小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學好語文,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是小學生未來學習發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證。新課程教育的改革發展給語文教學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不斷尋求創新發展,摒棄以往把學生學習成績當作主要內容的教學評價方式,在新課程指導下,教師發揮自身的教學導向作用,建立多元化、發展性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以此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和質量。
一、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現有問題的思考
評價主體比較單一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主要問題。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課堂及學習表現擁有絕對的評價權利,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評價結果。我國教育領域新課程改革指導要求,教學要發揮教育引導作用,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給學生進行了重新定位。
小學是學生思想、性格、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小學教師要充分把握這一重要時期,及時培養學生的各項素質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性格和心態,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打擊,壓抑和阻礙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使其無法主動融入教學中,又使教學評價效果大打折扣。小學教師要看到以往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性和制約性,在新課程指導下,在教師作為評價主體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多元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新課程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創新舉措
1.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定位
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要認識到教師單純以學生學習成績作為教學評價指標的片面性,這種評價體系根本無法全面系統地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當前教育改革指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要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重點關注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創新機制,用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師生客觀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四種評價結果構建完整的評價體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月為一個時間周期,定期對自己的學習做成果評價,總結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通過自我評價總結不斷進步提高。
2.組織學生間互相評價學習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小組成員學習成果評價,幫助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步。比如,在學到《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時候,小學生一般都比較喜歡小動物,可以投入地學習理解文章內容。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講述課文故事情節,然后小組間再進行互相評價,看看哪組的講述更加生動有趣,通過這種小組間競賽的形式,幫助學生學習同學身上的優點,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并牢固掌握文章內容。
3.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客觀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課堂表現進行鼓勵性的中肯評價,不能僅為了應試教育對優等生和學困生進行區別對待,客觀公正地對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進行評價,以期提高整個班集體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比如,在學到《靜夜思》這首詩時,教師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存在偏差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每個詩句時,讓學生先發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教師再對詩句的意思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指導,讓所有學生都能消化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習慣和學習能力對他們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指導。比如,在一年級下學期學到《春夏秋冬》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就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每個季節會出現的自然現象,然后根據學過的拼音知識拼讀,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知道的四季景象。教師最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給予表現好的學生積極的肯定,表揚他們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其愛上語文學習,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4.引導家長參與教學評價
家長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中承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他們對學生的興趣和習慣更加了解。如召開家長會時,請家長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等動態指標,幫助學生正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促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同時還可以請家長對教師的教學成果給予評價,這樣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合理化參考依據。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教育改革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在教師做教學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家長對教學成果和學生情況的評價等內容,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娟.新課程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思考與實踐[J].學周刊,2021(9):19-20.
[2]吳慶,高全俊.基于新課改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尋繹[J].教育界,202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