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皓玥
摘 要:小學音樂課堂對小學生來說是培養美感與藝術素養的最佳場所,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啟迪人的心靈,帶給人美的享受。在音樂課堂中,合唱環節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新課改標準下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的重點要求。但是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某些問題,因此主要根據音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具體事例,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以有效提高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水平。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有效提高
小學音樂作為培養小學生審美的主要課程,承擔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在音樂課堂中,教師主要通過合唱形式開展教學工作,目的在于教授學生相關的合唱技巧,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針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幾種有效的方法,以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從而實現學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提供針對性指導
在生理層面,小學生年齡一般多為7~12歲,這一時期學生的生理尚未發育成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聲帶和其他器官都還沒有完全定型,還需要經歷一段變聲期,因此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的生理特點,并正確引導學生保護好聲帶,平時注意讓嗓子保持濕潤,不要經常大吼大叫,多吃清淡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為今后的合唱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心理層面,教師需要明白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合唱歌曲,而且要注重對學生傳授歌唱的基礎知識與合唱的基本技巧,使學生對合唱歌曲的鑒賞能力不只停留在享受層面,而且能夠鑒賞音樂。但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學習能力較弱,教師只需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即可。而在課堂合唱實踐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分工。根據學生的合唱水平與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實行輪流替換的形式,給予優秀的學生以鼓勵和肯定,但同時也盡可能給每一位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二、幫助小學生打好基礎,傳授合唱技巧
童聲的合唱訓練更要掌握方法與技巧,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網上搜集的資料,整理出了以下幾種方法。首先,要加強學生的科學發聲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合唱以高位置的科學發聲方法為基礎,這強調在平時訓練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科學發聲的習慣。現今小學生合唱普遍存在氣息不穩、吸氣抬肩、不會轉換氣息、唱高音時不會真假音轉換等問題,針對以上這幾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聞花”這一動作來做深呼吸訓練;用半打哈欠的方式來打開喉嚨、放松下巴;模仿“小狗哈氣”這一動作以訓練橫膈膜力量和換氣速度;在唱高音時,可以讓小學生用假聲帶真聲的方式來歌唱等。其次,要加強音準和節奏訓練,為正式合唱奠定基礎。合唱是一種集體性的藝術,好聽的合唱需要做到音高一樣、節奏統一,否則就會破壞合唱的和諧美感。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唱準上下行的自然音階,然后再進行聽辨和模唱單音與和聲音程,最后再到聽辨和模唱旋律。通過這樣一個由聽到唱、由簡入繁的過程,逐步鍛煉了學生調式調性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兩聲部合唱訓練,讓學生在合唱效果中逐漸掌握音準概念并能夠隨著旋律自主調節音準。另外,在學唱歌曲時還要注意整體節奏的和諧統一,做到音準和節奏都能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最后,要加強咬字和吐字的訓練,有利于增強合唱的現場效果。合唱的基本功包括咬字、吐字清晰,熟練的咬字和吐字不僅是為了讓聽眾能聽清楚歌者在唱什么,更是為了更好地傳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聲更富感染力。老師需要讓學生明白的是,唱歌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渲染,而是歌者與聽眾之間情感的共鳴。
三、嚴格遵循課程要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在品德方面符合規范,還要具備專業的素養與能力,能夠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意味著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與進度,使教學任務保質又保量。那么教師應如何合理安排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與進度?比如,課堂中教師帶領學生學唱關于愛國題材的歌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感受這首合唱曲子的旋律和節奏,讓學生回答這首歌是偏歡快還是偏低沉,目的是先引發學生產生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做準備。到正式教授學生唱歌前,教師要注意調整學生的唱歌姿勢,然后做歌唱前的準備活動,包括引導學生打開喉嚨,通過鋼琴的音高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音準是否正確和訓練學生正確呼吸,最后帶領學生合唱。在教授歌曲時,教師還要避免為了盡早完成教學任務而盲目地加快教學速度,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與掌握情況調整進度。
教師是小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師通過教學生合唱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將大有助益。為了更好地促進合唱教學的有效開展,教師可以通過針對小學生身心特點提供個性化指導、教授唱歌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等方式達成目標,使學生能發自內心地愛上合唱,愛上音樂。
參考文獻:
孫明明.我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現狀與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