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吉
摘 要:批注式閱讀是以主動探究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形式,是一個動態的思維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進而使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理解式批注、感想式批注、評價式批注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閱讀文本內容,以實現閱讀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策略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頭腦中經常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也常常有一閃而過的靈感,如果不及時記錄,很容易導致他們讀完后一無所獲。因此,在標記和批注的過程中,能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思考,促使他們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腦到。
一、理解式批注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閱歷、認知基礎、興趣愛好等存在差異,在閱讀同一文本時,他們往往有自身獨特的見解。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理解標注在文本旁邊,以在閱讀與鑒賞中,促使學生走進文本,挖掘文本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學習《爬山虎的腳》部分內容時,文章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觀察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并詳細說明了爬山虎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等。但是爬山虎作為一種植物,怎么會有腳呢?在面對題目時,學生腦海中充滿了疑惑,此時教師就可鼓勵他們主動思考,爬山虎的腳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當學生標注了自己的理解后,教師再引導他們讀課文。在讀到“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時,學生會在旁邊畫出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有的學生還會根據腳的特點,寫出自己對爬山虎的認識與理解。在整個閱讀批注的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他們閱讀的熱情較為高漲,收獲自然也更多。
總之,借助批注式閱讀,能激發小學生更多的觀點,可促進他們思維火花的碰撞。因此,教師可在閱讀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自己的感想,以使他們在暢所欲言中全面地理解閱讀文本。
二、感想式批注
在閱讀過程中,當讀到自己熟悉的事物、經歷過的場景時,學生往往會思緒萬千,內心有較多的情感想要訴說;當讀到困惑、疑慮不解的地方時,學生會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制造這樣的沖突與矛盾,他們內心深處剪不斷、理還亂的疑惑,會使他們遐想的空間更為廣闊。為此,作為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好感想式批注,寫下自己或深或淺的感悟,以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為他們后續的寫作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學習《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部分內容時,文章是按照作者想要上臺表演、真正扮演老虎時卻失敗了、演出失敗后尋找原因的順序書寫的,雖然整體內容淺顯,但是讀來卻耐人尋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組織學生進行感想式批注,當他們讀到“我沒在臺上露過面……班主任老師總把我給忘了……”時,有的學生會想起自己,每次班主任安排事情的時候,總是忽視了自己,此時他們的內心是傷感、無助的。在讀到“不會豁虎跳算什么老虎”時,有的學生會產生疑惑:老虎就一定要豁虎跳嗎?他們會聯想到自己在動物園中見過的老虎,并與文中的老虎進行對比。
總之,借助感想式批注,能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進而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評價式批注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般以教師講解重點詞語、句子和文章中心思想等為主,忽視了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導致他們為了閱讀而閱讀,應付的心理較為明顯。而在新課改下,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觀點,了解他們對閱讀內容的評價,以使他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對信息進行加工。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部分內容時,文章講述了雨來為掩護革命干部而與日寇斗智斗勇的故事。有的學生表示雖然雨來年紀小,但是他英勇、隨機應變,敢于和日寇做斗爭,所以應該是大英雄雨來;有的學生則表示當大家都以為雨來已經犧牲了時,他卻從水里露出小腦袋來,這樣的描寫更能調動讀者的情緒,文章的框架和細節設計非常到位。雖說學生在發表評價時,略顯單一與片面,但在評價式批注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審視相結合,有助于培養他們批判式的語文思維,從而使他們從語文的角度入手,發現實際生活中的更多知識。
總之,借助評價式批注,能激發學生的潛力,促使他們意識到作者的觀點也不全是正確的,從而在閱讀過程中,促使他們自主自愿地表達自我,有助于他們在閱讀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
綜上所述,批注式閱讀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他們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對閱讀文本進行賞析,進而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意識與能力,有助于他們從閱讀中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善于借助批注式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促使他們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王天增.利用批注式閱讀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J].山西教育(教學),2021(01):13-14.
[2]李丹.活用批注 學為己用:淺談批注式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20(A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