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惠娟
摘 要:聲勢律動是通過人體對音樂產生的節奏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聲勢律動展開助學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能夠將學生快速帶入特定音樂情境之中,深度感知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氣質。聲勢律動能夠激發學生音樂興趣、讓學生感受音樂節拍、促使學生體驗音樂情感,形成完善的音樂學習認知,教師要重視聲勢律動的設計和組織,給學生提供豐富實踐感知的機會,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音樂;聲勢律動;輔助性;效益
一、聲勢律動激發音樂興趣
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敏感,對聲勢律動情有獨鐘,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展開具體設計,能夠贏得教學主動權。如果能夠讓學生參與聲勢律動方案的設計活動,學生會積極響應,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理解音樂作品內涵,為音樂學習提供更多啟迪和覺醒力量。聲勢律動不是簡單的拍手、跺腳、身體搖擺,而是要與音樂作品形成融合,在節奏、力度、情緒等方面高度契合,這樣的聲勢律動設計才是適合的,其助學效果也會體現出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活,自然能夠產生更豐富的內驅動力。
如教學蘇少版小學五年級音樂上冊《打麥號子》,這是一首靖江民歌,歌曲描寫了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前八節都是1+1的結構,是規整的八分節奏,中間八小節為2+2的結構,最后八小節是中間八小節的反復,號子中出現兩處三拍子的節奏。為給學生以更真切的感知體驗,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這首歌曲的視頻材料,要求學生根據觀看聆聽歌曲,自行設計聲勢律動方案,參與歌曲演唱活動。學生聽說要自行設計律動方案,自然表現出更高的參與熱情,課堂內氣氛漸濃,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律動設計情況進行具體指導,確保聲勢律動順利運行。教師先分析歌曲特點,為學生做出具體指導,讓學生自行設計聲勢律動方案,成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助學效果極為顯著。歌曲表現場面熱烈,需要更夸張的律動展示,教師適時作出演示操作,學生能夠從中獲得豐富啟迪。
二、聲勢律動感受音樂節拍
節拍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從節拍角度入手展開具體引導,能夠為學生帶來有形感知和體驗。如果有可能,教師不妨給學生投放一些簡單的樂器,讓學生借助樂器進行律動式節拍訓練。如:鑼、鼓、鐘、鈸、板、架子鼓等。教師可以為學生做出示范操作,讓學生逐漸進入音樂作品聲勢律動節奏之中,在具體律動性伴奏中建立音樂認知。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借助身邊的一些物品,利用敲擊動作進行節拍演繹操作,也能夠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體驗。
在教唱《步步高,新春到》這首歌曲時,教師先介紹廣東音樂特點:廣東地區盛行絲竹樂,其演奏樂器多為高胡、揚琴、琵琶等,音色更為清脆、明亮,曲調流暢優美,節奏更是活潑而明快。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音頻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歌曲旋律和節奏特點設計聲勢律動方案,先做劃拍子操作。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開始聆聽歌曲,對歌曲節奏做出判斷,然后利用拍子展開律動聲勢操作,課堂學習氛圍逐漸火爆起來。教師與學生一起律動,給學生做出更多示范操作,也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先為學生介紹廣東音樂特點,然后利用多媒體展開調度,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特別是教師的示范操作,給學生律動設計提供更多啟示。律動沒有固定動作,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設計,帶有創意性,對全面提升其學科感知水平有一定幫助。
三、聲勢律動體驗音樂情感
在進行聲勢律動方案設計時,需要對接音樂作品情感,教師在具體指導時,要先對音樂作品旋律情感等內容進行全面解讀,讓學生通過聆聽和體會,自然形成情感共鳴,這樣再來設計聲勢律動方案,其適合度會更高一些。如果有必要,教師要積極參與聲勢律動創編活動,給學生做出一些示范演示,這樣能夠矯正學生的學習認知方向,并在具體體驗中形成音樂滲透。聲勢律動要包容更多內涵,需要在具體操作中有更多呈現,教師適時作出引導,能夠快速啟動學生的音樂思維,形成嶄新的學習動機。
在欣賞《春節序曲》時,教師先播放相關視頻材料,然后進行引導:我們都看過《春晚》演出,在開頭的序曲設計中,可以看到極為熱鬧的場面,人們都喜氣洋洋、載歌載舞,表達是自然、喜慶的情緒。學生逐漸找到了閱讀的情感走勢,開始手舞足蹈起來。教師在播放樂曲時,為學生做出倡議:這首樂曲可以配設大秧歌,我們一起扭起來吧,不會扭秧歌的,可以利用樂器伴奏。鼓譜為:x? x |x? x |x? x |……,鑼譜:x? o |x? o |x? o |……,三角鐵:x? o |x? o |x? o |……課堂進入表演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扭秧歌,還有學生進行伴奏,學習氣氛熱烈。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聲勢律動方案,讓學生利用多種形式參與演繹。扭秧歌是最有感覺的演出,整個人都要融入歌曲之中,對情感滲透要求更高,幾種節奏設計為表演提供更多助力支持,渲染了氣氛,將學生的音樂細胞激活了,其情感共鳴自然會產生。
小學生對聲勢律動有特殊敏感性,教師適時引入聲勢律動設計方案,能夠快速激活學生的音樂思維,為音樂課堂注入豐富活力。在視唱、合唱、哼唱歌曲時,教師引導學生配合聲勢律動操作,可以形成立體學習感知體驗,學生對此有更高的接受度,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教師不妨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聲勢律動方案,由此建立起來的音樂學科認知會更為深刻而鮮活。
參考文獻:
[1]孫慧.聲勢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6(11):61.
[2]丁雪蓮.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