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琴
摘? 要:課堂教學是否具備高質量的實效,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于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要求。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如何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數學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機構相契合,構建起非人為、實質性、有效性課堂教學聯系,是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與組織者,應該為教學的有效性負責,積極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行為,促進學生的有效習慣養成,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針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討了相關的策略,以期與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共勉。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有效性;小組合作;微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6-0125-02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ZHANG Junqin? (Yucai primary school,Pingchuan District,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hether classroom teaching has high-quality effectiveness is the core requirement for educa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how to achiev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promote the new knowledge represented by mathematical symbols,fit with students’existing cognitive institutions,and build a non-human substantiv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connection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s the leader and organizer of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actively guide student’correct listening and learning behavior,promote students’ effective habits,and ultimat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hoping to encourage with relevant educator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New curriculum;Teaching effectiveness;Group cooperation;Micro lecture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生活應用實踐性,是一門非常具備教學價值的學科。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作出指導,教師要在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實用性強數學知識的教授和滲透,引領學生的數學方向,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吸收內化,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基于此,有效轉變現階段的數學教學課程現狀,不但是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的基本要求,也是諸多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1.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是否對數學這門課程有濃厚的興趣,因為興趣作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才能對于知識具有較強的探索動力。因此,數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學生積極情緒以及興趣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比較弱,他們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具備的學習習慣以及能力比較欠缺,教師需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能力的轉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具有趣味性教學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體驗感興趣的活動,進而刺激學生的積極情感,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推動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數學知識學習。詳細來說,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個性、性格、特點等,展開針對性分析,并根據此實施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在講解“長方形的周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學生平時比較喜歡的動畫片來舉例:“同學們,你們是不是都看過《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中的羊堡的羊為了自身的安全,會在自身居住的羊堡周圍設置籬笆,防止狼的入侵。假如羊堡的長是40米,寬是20米,是否能夠計算出籬笆的周長?”此時班上的學生開始展開討論,但是卻又不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數學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將所要學習的“長方形的周長”的相關內容以及如何計算的方法進行講解,學生都聽得非常認真、仔細,都想盡快解決周長問題,保護羊兒們的安全。數學教師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作為情境創設的條件,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教師在此前提下開展深入探究的時候,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變得很高,取得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教師要充分地了解學情,為課堂有效教學提供立足點
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之前,要充分地了解學生的素質、個性差異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只是憑借自己片面的主觀看法,即使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做了充足的課前準備且課堂結構嚴謹,也無法達到課堂互動效果的真實有效。因為有些學生預習效果比較好,對教師即將講解的內容已經有了深入了解,課堂接受能力就比較強;有些學生則不同。
比如,小學數學“線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如果教師沒有在課前開展相關的調查,在課堂中講解直線、射線、線段的特點時,那些已經預習的學生會根據教師的講課內容,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而沒有預習的學生,就會感覺到一頭霧水,那么此節課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為了提高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提前了解學生的學情,通過調查、交談的方式展開,指導學生通過預習的途徑,對所即將講解的內容有一個相對概念化的了解,之后設計的教學預案才能更加符合教學實際。而且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內容,比如從直線向射線的拓展,再到線段的拓展,才能更加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才能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為基礎,更加科學地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深刻認知。
3.對教學目標準確定位,為開展有效教學提供落腳點
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需要以特定的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教育教學活動要為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促進實際教學效果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關注數學知識點的關聯性,積極促進學生自我思考,通過自我探究的過程,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刺激學生對于數學的積極情感。當學生樂于接受數學這門學科的時候,對于將所學的數學知識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后會有很大的滿足感,進而為開展有效教學提供扎實的落腳點。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之前,首要任務是要確定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并將此進行內容的概括。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猜測的方式積極思考,再結合操作驗證的方式,驗證圓錐體積公式,并能夠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其次,根據以上結果,引導學生總結圓錐、圓柱兩個幾何圖形存在的體積方面的關系,鍛煉學生的邏輯判斷推理能力,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最后,在處理失敗實驗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解決任何問題絕非易事,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要越挫越勇、迎難而上。教師在開展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事先準備一些圓錐體和圓柱體,最好是等底等高,并通過一定的實踐方式,讓學生驗證圓錐體積的得來過程,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佳,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學生的學具準備不夠精確。出現的問題是一部分學生在書寫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時,經常忘記后面的x,雖然教師給學生反復強調過的次數比較多,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如果教師結合教具演示,并讓學生對整個實踐過程進行口述,取得的實踐效果會更加準確,學生在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時,會表現得更加信服,進而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
4.創造適宜氛圍,開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注意轉變教學模式,科學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積極促進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缺乏較好的自主學習支配能力,需要在教師的監督與同學的帶動下,才能更好地督促學生學習。因為課堂教學講究的就是一種氛圍,學生只有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才能激發內心的積極情感,用良好的情緒激勵自己,確保自身學習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同學之間可以探討解題思路,學習他人的優秀學習方法,針對自身思維的缺陷給予有效的彌補,在相互幫助與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平移和旋轉”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引入進來,將班上的同學分為若干小組,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開展知識學習。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與平移、旋轉相關聯的圖片,如摩天輪、火車、汽車、輪船等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分析判斷其中存在的旋轉、平移現象。分析回答正確的小組,教師可以給其加一分,這時候會激勵小組學生更加積極樂觀地參與小組討論,由于這些事物學生比較熟知,他們樂于回答這些問題,對于知識的掌握過程會變得相對容易,最終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5.借助微課解析教學重難點,打造高效課堂效率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給學生布置海量的練習題,很多學生感覺課堂上枯燥乏味,在課下又要完成很多的作業,導致學生對于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而使用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可以從整體上有效地轉變教學方式。使用微課視頻給學生講解教學中出現的重點,能夠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更加詳細地掌握重點、難點知識。
例如,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扇形統計圖”這一節課,就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給學生講解,在這部分內容中,關于“同一個圓中扇形的大小與扇形的圓心角大小有關”,學生理解起來相對費力。教師借助微課短視頻,通過動態的方式,將同一圓中圓心角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看,能夠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印象:圓心角在變大的過程中,扇形就會越大,反之,圓心角變小,扇形就會變小。微課可以輕松地實現傳統課堂中無法進行的展示性教學,有效地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自行設計微課,指導學生在課下進行下載使用,對于不懂的地方反復地觀看溫習,一直到真正地理解吸收為止。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在線上跟教師請教,及時地進行知識鞏固,科學地增強知識記憶的深度,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6.結語
構建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長期以來一直被當作熱門話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會具有越來越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為了有效避免教師滔滔不絕講完之后,學生仍然一頭霧水的狀況,需要教師不斷地改善自身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充分利用微課為重難點知識掃清障礙,綜合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繆洪榮.新課標背景下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科學咨詢,2019(33).
[2]袁群春.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4).
[3]曹衛平.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