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松
【摘? ? 要】法律意識是指人們在法律思想觀點上以及心理因素情感上,在接觸法律知識背景的前提下,是否對法律的產生以及法律的應用有著良好的認知。因此,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就能夠實現依據當前的法律標準來評判各種行為。對此,在素質教育下,為保證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實現解讀法律并應用法律。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法律意識?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24
新課改除了關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考試方向以外,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力成長,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上。因此,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有效培養(yǎng)是教師要認真對待的一項基礎工作。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才能讓學生在心中樹立起法治的概念,并學會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一、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新理念的融入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帶來的遺留問題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直采用由教師講述、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進行課堂授課,這種“滿堂灌”必然會導致學生的主體意識出現問題。同時,很多學生會在這種高壓的學習模式下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在應用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學生即便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也是由于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使學生對課堂知識點進行記憶所帶來的結果,這時的課堂效率其實并不高。[1]在實踐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想要改掉過去教學帶來的影響,教師就必須考慮到學生發(fā)展的現實情況,只有實現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才能保證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使學生的發(fā)展更加全面。
首先,想要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建立清晰且明了的學習目標,才能夠實現透過意識培育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因此,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之前,必須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性格特點進行有效了解,這樣才能在教育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內容進行優(yōu)化設置,并為學生設立適當的學習目標。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合理,也會關乎到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接受效率。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的眼光來看待教學的過程,這樣才能從學生的能力、認知、學情以及教學方法上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從多維度入手實現全面優(yōu)化,以此保證教學的效果。
其次,課堂氛圍的建立也會對教學的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進行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輕松且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才愿意進行自主探究,并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才能通過啟發(fā)式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進行自我發(fā)展,才能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適當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來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這樣通過大的環(huán)境氛圍進行把控,更有利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
第三,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會對整個教學過程是否能夠實現意識培育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必須要將具體的策略反映在教學設計當中,這樣才能通過精心設計使教學的過程更加流暢,并且能夠通過興趣吸引強化學生參與的欲望,才能在活動下實現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在教學“秩序與規(guī)則”時,針對“秩序”來看,教師在目標設立上要讓學生明白,社會的正常運行離不開秩序的保障,而且要通過情境設立來實現引導,并讓學生在情境參與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各種社會規(guī)則,認識到維護順序規(guī)則的意義,這樣能使學生自覺履行社會規(guī)則,同時通過遵守社會規(guī)則來穩(wěn)定社會的和諧運行。針對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秩序來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二者的關系,更要讓學生樹立榮辱意識,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覺遵守規(guī)則,并通過意識樹立來矯正自身的不良行為,同時能對他人的不良行為進行指正。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解讀教材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入對教材進行解讀,這樣才能透過教材的本質內容進行挖掘,并以依法治國為前提,實現教學素材的應用,從而真正使教材內容發(fā)揮自身的作用,也能通過法律教育工作的開展實現資源應用。這時通過理論應用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能通過真實生活的情境創(chuàng)建使學生在情境參與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從而在情境教學下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在教學“法律保障生活”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生活是通過法律的保護才能夠如此和諧,并讓學生了解當自己的權益被侵犯時,應該如何通過法律來保護自己。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生活當中的一些內容來實現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2]
比如,針對“隱私”這一學習內容來看,很多學生在生活當中,通常都會有隱私被別人侵犯的情況,學生十分苦惱,但是他們也很難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這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就自己的煩惱進行訴說,然后教師再引入法律內容進行解讀,這時就能夠有效以學生的情感共鳴為基礎,實現真實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建。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家長會不會偷看你的日記?你會為此感到苦惱嗎?”這時通過某位學生的反饋來實現探討,就可以由學生的角度入手并進行解讀。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氣氛,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入社會熱點來進行解讀,并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了解什么是隱私,自己的隱私權有哪些,這樣通過判斷或者討論的形式,就可以讓學生在這種敘事的前提下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在探討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碰撞,這時學生就能夠明白自己的隱私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夠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也能就教學內容本身進行引申,并讓學生了解到生活當中還有很多內容是通過法律的保護才能夠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如此和諧、美好。
三、靈活使用案例,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實現核心素質的有效培育,才能夠實現透過教育工作的開展來進行法律意識的滲透。因此,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透過自身引導者的角色發(fā)揮正向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的模式來進行教育,并通過將教學內容融入到真實案例當中來進行探討。這時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分析,就能夠在以合作為前提的小組合作模式下對法律知識進行有效解讀。透過現實問題進行動態(tài)探討能夠以全過程動態(tài)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分析,進而通過學生的思維碰撞來實現發(fā)展,以此有效實現對法律意識的滲透,這種學習模式能夠使學生的能力獲得快速成長。
例如,在教學“做負責的人”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案例,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1.一名不滿13周歲的男孩,在租借共享單車后逆行騎車,與一輛私家車碰撞后遭到碾壓,當男孩被送往醫(yī)院進行搶救后當日死亡。男孩的父母對共享單車公司以及機動車所有者提起了訴訟,并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自身的民事責任。2.一名外國男子為逃地鐵票,在翻越地鐵柵欄后被地鐵管理人員追趕。由于快速奔跑,男子未及時停下而掉入即將進站的地鐵軌道中,這時行駛過的地鐵奪走了男子的生命。當案例展示完畢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覺組成不同的小組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并在討論的過程中思考這兩起事件的發(fā)生是不是都由于案例當中的主人公不遵守規(guī)則,未能對自身的安全負責而導致的現象。當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前將自己的想法進行分享,然后教師就學生討論的結果與內容來實現引導,讓學生對“責任”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的處理方式和一些思想觀念比較偏激,教師也能夠實現及時引導,并且能讓學生在觀點訴說的過程中通過其他學生的補充和跟進來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這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也能保證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更加深入。
四、全面開展實踐,落實內化教育融合
學習到的所有法律知識內容,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真正發(fā)揮學習的價值。想要實現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就要讓學生明白法律與生活產生的直接聯(lián)系。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內容解讀,并不能夠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對此,教師必須要結合現實生活情況進行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樣才能通過第二課堂的創(chuàng)立將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實踐,并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法律的作用,從而實現內化教育。[3]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建主題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通過模擬案件內容來實現思考。教師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為主題,針對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內容來選擇案例,并通過這種模擬的形式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律師以及陪審團,利用各項資源讓學生進行學習,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下,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法院審理案件時的日常流程,也可以在學生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已經掌握的法律知識來認識到法律對于生活而言起到的積極作用。再如,教師可以組建走入社區(qū)與社區(qū)進行聯(lián)系,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法律知識進行宣傳活動的開展,并由學生作為主講人向小區(qū)居民普法,這樣就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也能夠通過這種形式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此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法律知識有獎競答來開展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培育學生的團隊能力,還可以通過內化來實現對法律知識的再次溫習。
五、落實家校共育,發(fā)揮家庭教育功能
學校只是學生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場地是他們的家庭。父母對于學生而言關系最親密,他們的教育引導作用是教師無法比的。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早地成為遵守法律的社會公民,也可以通過由家長進行教育的形式來進行優(yōu)化,這樣就能夠有效實現并保障課內教育與家庭教育達到互相融合的效果,通過產生合力進行優(yōu)化整合。如果學生家長自身不懂法律,也不擅長使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出現違法亂紀的事情,那么必然會導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影響而難以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
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落實家校共育工作,更要強化與每一個學生的家庭進行有效聯(lián)系,這樣才能通過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家長發(fā)揮自身的教育作用,并讓家長明白,只有保證自身的榜樣力量發(fā)揮,才能夠真正實現成為培育學生法律意識的背后力量。如,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法律為主題進行充分的交流,并將課內的資源供給,這樣通過與家長進行互動,并讓家長了解到自身的教育功能之后,就能通過組織教育活動讓家長與學生進行學習的互動。通過家長教育能力的發(fā)揮,可以有效利用教學內容當中的素材,并讓家長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家長之間的義務與權利,這樣通過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并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能更好地保證家校共育理念應用的效果,并且也能通過他們互相履行自己的職責來營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氛圍,為法律意識的培育提供一個良好的保障。
六、展開法治宣傳,深化法律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有多種實現方式的,除了要保證學校方面持續(xù)給予積極引導,以及家庭方面不斷給予大力支持外,社會方面力量的調動還可以更為深入一些。教師除了引用實際案例、聯(lián)系生活構建情境、指引學生走入生活、積極調動家長參與外,還可以與當地的司法行政職能部門進行聯(lián)系,根據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展開“法治教育進校園的系列活動”,將最為真實、最為新鮮、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以及相關法律知識帶給學生,以此對教師主要基于教材進行發(fā)散的教學形成有效補充,完善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比如,教師可以不定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展開教學調研,特別是在組織主題活動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的時候,就可以將具體情況向學校領導層和管理層進行反饋,并提出需展開“法治教育進校園的系列活動”,有學校領導層出面進行協(xié)調,將當地司法所、派出所、檢察院、法院等行政部門的法律專業(yè)人員請到學校,進行相關的法治宣傳活動。用這種與教師講課截然不同的方式將該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相關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使社會教育的作用得以更好地發(fā)揮出來,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學形成有效補充。
七、結束語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必須以素質培育為基礎來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要通過全面整合進行教學優(yōu)化,充分將學校教育的力量發(fā)揮出來,積極調動家庭教育的力量來形成有效補充,全面調動社會教育的力量進行進一步完善。這樣才能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真正為學生的成長起到保障,使學生能夠明白,只有通過法治建設才能夠使國家的發(fā)展更加繁榮,促使學生自覺遵守法律,全面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鄧景林.《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70-271.
[2]張紅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國家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2):68,72.
[3]蔣紹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J].華夏教師,2019(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