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國富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引領,并基于核心素養開展英語教學,已成為熱點話題。文化意識是英語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地位不不容忽視。以核心素養為平臺,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文化意識培養十分必要。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英語;文化意識;培養途徑
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分別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其中,文化意識是新課程背景下屢次提到的核心素養內容。隨著各國文化交流頻率的增加,科學的文化觀念與文化意識成為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必備素養。文化意識素養包括文化積累、文化理解、文化尊重、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內容,教師要基于此開辟英語教學新路徑,助力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一、借助精妙導入,滲透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知識
精妙導入是英語教學的第一步,該教學步驟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為營造高效課堂做好鋪墊。教師可借助精妙的導入,恰到好處地引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英美以及其它國家的文化知識豐富多元、廣泛,是枯燥英語詞匯、語法、句型、閱讀、寫作等內容的調節劑,能讓更多的學生專注于課堂學習,在導入中領略文化的不同“風景”,提高學習效率。
在導入時,教師所滲透的文化背景知識要趣味活潑,導入方式也要盡可能新穎,要能引起學生的廣泛注意。由于導入的時間有限,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方式,在滲透多元文化的前提下活躍課堂氛圍。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5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閱讀課“Elias'Story”的導入環節,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展示五張人物圖片,其中一張是Nelson Mandela,讓學生進行辨別。有些學生提前預習過,很快找到了單元的主人公曼德拉。在結束辨認之后,教師可展示四個選項(以生動的語言分別介紹了曼德拉的生平故事、主要成就、貢獻等),讓學生從中選擇三個關于曼德拉的文化背景知識。這種導入方式十分有趣,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對文化知識的探究中,又讓學生通過探究了解到關于Nelson Mandela的一些趣味文化知識,這種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方式十分新穎,深受學生喜愛。當然,導入法僅僅是蜻蜓點水式的文化滲透,不具備全面和系統性,教師仍需在正課中去補充。
二、挖掘教材,并補充豐富的英美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的滲透是文化意識培養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僅靠導入的幾分鐘,激趣的效果確實達到了,但對于文化知識的積累,這種導入性的文化滲透是不夠的。教師要立足英語教材,在英語課堂上大量滲透并補充一些豐富的文化知識,為培養較強的文化意識搭建平臺。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或顯性、或隱性的英美以及其它國家的文化知識頗多,教師要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并補充好這一內容。
如何在英語正課中廣泛滲透文化知識呢?借助閱讀課、寫作課、聽力課等都可以有計劃地去滲透。例如,在聽力課中,教師可借助文化知識濃郁的聽力材料,讓學生的聽力學習更生動。在寫作課中,所布置的寫作任務要基于中西方文化沖突,要以一個具體的文化主題為依據,鼓勵學生展開寫作。當然,無論是聽力還是寫作,都要立足教材中的文化知識點,并與課外文化補充知識相結合,進行高效教學。在閱讀課中,教師更要通過挖掘文章內容、詞句、段落中的文化知識來達到滲透的目的。如在人教英語必修四Unit4Body Language的Reading部分“Communication: NO Problem?”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暢通無阻,教師可提前為學生補充一些哥倫比亞、英國、美國、日本、約旦等國家人們打招呼的禮儀和風俗,這些知識最好以圖片形式展示,或者以視頻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去欣賞并學習各國多元的文化。教師還可以給出教材篇章中一些具體的句子讓學生分析,找出句子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或者依據教材內容補充一些其它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
三、引導鑒賞與比較,透析中西文化差異性
對于學生而言,較強的文化意識意味著學生能對西方文化有正確、科學的認識,不盲目崇拜與信服,也不過分貶低與歧視,而是以一種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度量去接納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形成堅定的文化立場。再者,學生應尊重他國文化的差異性,并以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根基,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學習我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不忘廣泛涉獵他國文化,吸取精華發展自我。
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立場,使其逐漸形成科學的文化觀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鑒賞與比較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性,最好是透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從差異性入手,打造高效的文化英語課堂。如何去鑒賞比較呢?第一,從具體的句段入手,在分析中明確差異。例如,同樣是在“Communication: NO Problem?”的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從一些涉及不同國家文化的典型句子入手,讓學生進行分析、鑒賞、歸納與總結。如文中有“They both apologized - another cultural mistake!”一句,這句話展示的是來自日本的永田明和來自加拿大的喬治在進行打招呼時由于文化差異嚴重而造成一些誤會,即“cultural mistake”。教師讓學生以此為基礎,找出文中類似這種“cultural mistake”的例子,并談談意見與看法。第二,給出文化沖突的主題,組織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討論,鼓勵他們發表意見與觀點。例如,中國人崇尚謙遜的集體主義,而英美人則崇尚張揚的個人主義,這些文化在英語中有哪些體現,教師可讓學生圍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哪種文化更好”這一沖突性的文化主題進行辯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辯論中,學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文化差異性也有獨到的認識。
四、組織豐富的文化活動,在感悟、交流等中形成文化意識
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由豐富的文化活動來支撐,活動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主要途徑。文化意識的培養不能單靠文化知識獲取、文化現象分析、文化差異鑒定等來達成,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養成和促進。高中生的課業壓力較大,很多學生都大有死氣沉沉之面貌,參與豐富的文化活動可以吹散學生心中的陰霾,讓學生恢復學習的生機,真正去學習豐富的文化知識,并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養成科學的文化觀。
一般而言,文化活動主要通過英美影片鑒賞活動、主題文化演講、辯論活動來展示,也可以通過課堂前幾分鐘的文化展現活動(學生依次在課堂前幾分鐘展現一些趣味文化知識,并針對某一文化現象給出點評)、課堂中的文化情境劇活動(鼓勵學生以教材內容為基準,組織情景劇表演活動)等來展示。每一次的文化活動都足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投入到濃郁的課堂文化氛圍中。例如,在“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就課文中所展現的“實現黑人白人同等權利”的文化現象,鼓勵學生表演與之相關的情景劇,讓學生通過自我表演,展現西方為實現自由、民主而作的努力。而通過情景劇的表演,學生了解到更多西方文化知識,領悟其文化內涵,拓展了視野。再如,主題演講、主題辯論活動有課堂內的,也有課外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從中形成科學的文化意識。在以上幾種文化活動中,課前的文化展現活動更具有實施的意義,教師可讓學生依次分享自己所知的趣味文化知識,營造濃郁的文化課堂氛圍。
五、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助力文化意識培養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圍來支撐。除了課堂氛圍外,還要發揮學校的作用,營造一種文化校園的氛圍。學生每天行走在校園中,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樹一亭、一磚一瓦、一園一徑都無時無刻不感染著學生,裝點校園大環境,創設英語文化氛圍。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電子屏幕、圖書館等進行英語文化滲透。每個學校都設有廣播站,可以在早上播報英語新聞、英美文化相關的趣聞來感染學生。校園的電子屏幕也可時不時地播放一些原汁原味的英美影視作品,讓學生通過觀看影視片段感悟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性。校園圖書館要豐富藏書,為學生文化意識培養搭建圖書閱讀平臺。其次可利用校園長廊、校園展示欄、指示牌等張貼一些有關英語文化知識的英語諺語和俗語,或者一些偉大人物的圖片(附有簡介與解析),以此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每一個高中英語教師而言,均應提上教學日程。首先要重視,在重視的基礎上要領會文化意識滲透的意義。其次要在教學實踐中去落實,讓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僅停留在口頭上,更要細化到英語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當然,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反思自我,以探究出更新、更高效的文化意識培養方式,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躍明.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整體性實施方案研究[J].英語教師,2019,(20).
[2]陳霞玲.論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