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彭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發生了極大變化,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育的需求。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出,在教學中應堅持以生為本,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為課堂增添趣味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結合教學實踐經驗,針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展開分析,并重點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興趣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也是數學教學的主要陣地,更是實現小學數學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并將新課改理念滲透其中,在遵循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主動探索、相互交流、形成技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雖然得到一定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導致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機會,教學氛圍沉悶、乏味,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低下等,直接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另外,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很難對課堂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所以,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較高的興致,這對教學有不利影響。
二、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始,直接影響整節課的教學質量。然而,很多教師卻沒有真正重視導入環節的設置,往往是上課開始就進行知識的復習或者新知的講解,單一枯燥的導入形式很難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對課堂導入進行優化,以生動有趣的導入形式快速吸引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克與千克》這一課的教學為例,上課一開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一個故事:“有兩個小偷,他們在超市偷走了兩袋面粉,一袋面粉上寫著2000克,一袋面粉上寫著2千克,背著2000克的小偷說自己這個少,不公平,然后和另一個小偷吵了起來,就這樣,他們被抓住了,大家聽到了他們的爭吵之后都笑他們太笨了,你們知道大家為什么笑這兩個小偷嗎?”學生會認真聽故事并思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想知道2千克和2000克的關系。這樣一來,通過講解有趣的故事導入教學內容,要比直接講解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使課堂教學目標更高效地完成。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學習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活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以引發學生學習為目的。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天地。為此,教師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抓住“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思維的方向”這一理念,設計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和思維特征的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引發學生思考,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分數》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上周六是樂樂媽媽的生日,樂樂想多吃點蛋糕,媽媽讓他吃三分之一,樂樂覺得三分之一太少了,想吃五分之一。同學們想一想,是三分之一多還是五分之一多呢?說一說為什么。”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刻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片刻思考后,教師通過蛋糕圖片的實物教具為學生演示,并向學生展示了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分別是多少,學生看了之后恍然大悟,并能準確地回答問題。又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當學生對整數的帶余除法概念及計算方法有了基本理解之后,為了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究,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是周二,二十天后是周幾?”通過這樣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夠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啟迪學生的學習思維,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投入到自主思考與學習中,從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3.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提升應用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數學教學應從生活實踐出發,使數學問題生活化,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實現小學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巧妙結合在一起,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更多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著名建筑的圖片,提示學生要認真觀察,找到共同特點,學生認真觀察后,會發現這些建筑物的共性是對稱。接著,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對稱其實是一種美,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這種美的物體有很多,想一想,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會說出來很多。從生活角度開展數學教學,不僅縮短了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問題的解決中,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發揮著積極作用。
4.利用微課教學,優化課堂結構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課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微課具有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靈活性及多樣性等特點,能使課堂變得活躍、形象,同時,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可以將微課引入到數學課堂中,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重點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時分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對時間有更充分的認識,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微視頻“時間兄弟”的故事,在生動有趣的視頻沖擊下,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展開自主學習,并直觀掌握相關知識點,這要比教師單純口述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利用微課教學能優化課堂結構,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
5.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智力等方面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促進全體學生健康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實施分層教學的方式為全體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相應的訓練,以促進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和發展,切實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進行科學分層,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是A層,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是B層,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是C層。在預習環節,可以讓A層的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把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梳理一遍,然后把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讓B層的學生先了解一遍要學習的新知識,認真思考不懂的問題,嘗試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究數學知識;對于C層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列出明確的預習列表,讓他們按照列表進行有計劃的預習,以保證他們對基本知識有所了解。通過這樣分層教學的方式,讓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達到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教師應遵循新課改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彩霞.探討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
[2]黃鳳森.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J].名師在線,2019,(31).
[3]吳春霞.“互聯網+”時代下應用微課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
[4]張小龍.基于生活化理念所開展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05).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