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重“讀”“寫”,輕“聽”“說”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聽力訓練,可促進學生聽力的綜合發展、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聽力訓練? 注意力? 記憶力? 理解力? 辨析力
聽力構成要素包括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和辨析力。在對小學生進行聽力訓練時,可把不同聽力要素作為訓練目標,遵循由短到長、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的原則,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
一、低段重點訓練“聽”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低段學生識字量有限,獨立閱讀能力有限,此階段學生語感的形成更多得益于“聽”。低段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注意的目的性低,恰是訓練學生“聽”的注意力、記憶力的好時機。訓練時,學生會有意識地根據提示或要求獲取信息,并結合已有經驗,在大腦里構建相應畫面,這些都有利于主動注意的形成和提升。
(一)“比多”游戲
播放音頻,內容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也可以是事物、人物的名稱(或者播放學生熟悉的各種名稱,配上相關聲音)。訓練伊始,播放的相關事物之間一定要有聯系。播放前要提醒學生注意聽聲音之間存在什么聯系,帶著思考去聽。聽完后,讓學生說一說聽到了哪些聲音。這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自己獨特的聯想方法把多種聲音(名稱)相互聯系在一起去記憶。
(二)傳話游戲
隨著學生聽力水平的提升,“聽”的對象可以由相關聯的簡單的事物名稱到簡短的事件要素的轉述。用音頻播報一個簡單的通知、口令,學生感興趣的各類新聞等也可以;播報一遍后比比誰轉述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準確、清晰;再播報一遍,突出記憶要點,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關注所聽信息。這種方式在訓練學生“聽”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的同時,教給了學生聽和轉述的方法——抓住事情的關鍵要素去聽,促進聽力和表達能力同步提高。
(三)故事接龍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也喜歡編故事,把二者整合開發聽力訓練辦法,效果會更好。音頻先播放故事開頭,提出問題和要求:接下來誰(故事中的人物)會到哪里去?又會遇到誰?會做些什么呢?……訓練時不宜過高要求續編故事的邏輯性,只要和故事開頭有聯系即可。續編故事交流時,教師要通過表揚的方式強調聽力材料給出的元素在續編故事中的運用。需要注意的是播放的故事學生最好沒聽過,如果是聽過的故事則要進行改編,否則學生聽的主動性和注意力就會下降,甚至不愿意再聽下去,訓練的目的將會難以實現。
二、中段重點訓練“聽”的理解力
中段學生有意注意在逐步發展,理解和推理能力越來越強,慢慢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這個階段宜于訓練學生“聽”的理解力。訓練時,要不斷拓寬和豐富聽力訓練內容、類型,故事、寓言、童話、帶有敘事成分的簡短的說明文、有趣的小說(節選)都可以。不過仍要以敘事性內容為主。
(一)預測故事
中段側重訓練學生尋找事情發展的邏輯關系來提升“聽”的理解力。先播出故事開頭,提醒學生關注語音、語調,把和故事發展有關的詞語用喜歡的方式快速記錄;然后再播放一次,讓學生預測故事接下來如何發展,并說一說自己的預測和播放的開頭哪些內容關系最密切;在學生大量預測之后,再把原故事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判斷誰預測得準確,自己的預測哪里出了問題。
(二)復述大意
此項訓練可從聽有情有趣、脈絡清晰的故事開始。先播出聽力訓練要求:想一想這段文字主要講了什么,再把它復述給同學聽,聽到關鍵處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記錄。然后播兩遍,讓學生復述。這是低年級聽力訓練中“傳話游戲”的升級版,在抓住一段文字關鍵要素的基礎上,學生還要整體思考文字說了什么,文字內容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最后再用幾句話把文字復述出來。中年級閱讀教學中常有復述訓練,復述訓練中學生可反復閱讀,而聽力中信息稍縱即逝,這樣除了訓練學生的理解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提升同樣有用。
(三)猜詞傳“話”
音頻播出一段話,要求學生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個詞語,記在心中,然后聯系上下文和生活中的實例,把自己把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說出來;下一個同學先說出前一個同學理解的是哪個詞,然后再從前一個同學說的話中選擇一個詞語記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話把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說出來。這樣依次進行。這里的“下一個同學”要是不確定的人,才能盡可能地提高學生“聽”的注意力和思考的積極性。另外,傳“話”是學生交流詞語理解的過程,老師要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結合具體詞語,以點帶面,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和準確表達的方法。
三、高段教學重點訓練“聽”的辨析力
高段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大大增強,開始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系,并能對事物進行分類和簡單的分析、概括,這個階段適宜訓練“聽”的辨析力。從聽的內容上來說,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文都可為“聽”所用,甚至可以根據需要,編撰有問題的短文讓學生辨析。
(一)異“文”同“意”
高年級“聽”的辨析力的訓練和閱讀教學重點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播出兩段異“文”同“意”(大意相同,表達不同)的音頻,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同”和“異”。學生的分析可能和教師的想法有差異,不要過多限制學生對“同”和“異”的分析,而要慢慢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方式、句式變化、表達效果、語言風格等方面的不同,教會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進行聯想、類比、辨析,提高表達的嚴密性。
(二)填補空缺
善聽者往往能抓住關鍵信息,或者根據前面所聽信息,對后面內容做出大致的推測和判斷。這種預測是在對所聽信息辨析的基礎上產生的,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很有意義。音頻播放一些缺少具有過渡性質的詞語或者關鍵詞語,甚至段落首句、中心句、過渡句的語篇,讓學生填補空缺,以此引導學生掌握段落內容,理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達到完整理解語篇的目的。學生填補空缺的過程,就是對所聽錄音文件進行理性思考和辨析后的預測的過程。在完成填補空缺后,可再播一遍音頻,讓學生判斷正誤,思考失誤原因,并進行交流。
(三)段落糾錯
錄音先播出一兩段有錯誤的音頻,請學生邊聽邊記,注意前后段落、句子之間的聯系,感覺錯誤之處快速記錄,比一比誰聽出的錯誤多。播放兩遍后,讓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這里的錯誤可能是讀錯字詞、詞語搭配不當,可能是表達不完整、句子成分缺失,可能是前后矛盾、敘述順序顛倒,甚至是所聽內容和生活相悖……交流時,要求學生說出錯誤及原因。這種訓練,從聽的角度,促進了學生推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聽”的辨析力同步發展;從說的角度,有利于糾正學生表達上的問題,提高表達的邏輯性、準確性和嚴密性。
“聽”力訓練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抓關鍵詞語、記筆記、聯想、類比、推理等多種方法認真傾聽,理解大意,并根據要求,清晰、準確輸出表達的過程。當然,以上聽力訓練策略同樣適用于家庭,家庭、學校同步訓練,效果會更好。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擁有靜靜地聽,靜靜地思,從容地說的習慣和能力。
參考文獻:
袁耕田.小學低年級聽話、說話的教學[J].江西教育,201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