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賢斌
摘要:課程標準明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圍繞學生展開,所以決定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根據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依托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學生認知層次的提升,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主體;有效教學;提升認知層次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2-0104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從感性思維方式提升到理性思維方式。在《光的反射》的教學中,始終把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不僅教授給學生科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接下來,以華師大版《光的反射》為例,談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片段1
師:在生活中有經歷過這種場景嗎?你有怎樣的感受?
生:有,眼睛非常難受,睜不開……
師:是的,不但難受,而且會損害我們的眼睛,這種現象被稱為光污染。
師:為什么會在玻璃表面上看到明亮的光斑呢?
生:在玻璃上發生反射。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光的反射的現象呢?
師:回答得非常好,光的反射還遵循哪些規律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學習吧。
2.分組活動,找出法線
教學片段2
師:科學上規定把射向物體表面的光線稱為入射光線,入射光線與反射面的接觸點稱為入射點,反射出去的光線稱為反射光線。
活動1:請同學用花泥和竹簽來模擬你看到的光路。
師:請同學展示模型。并提問:你認為反射光線在這個位置的依據是什么?
生:入射光線與反射面夾角和反射光線與反射面的夾角度數是一樣的。
師:滿足這個條件的反射光線一定就得在這個位置嗎?其他位置可以嗎?
生:可以的。
師:那為什么反射光線要在這個位置呢?
生: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要在同一個平面上。
師: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構成的這個平面與反射的這個平面存在怎樣的關系?
生: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構成的平面與反射的鏡面是垂直的。
師:用什么方法能證明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生:用直角三角尺。
師:通過這組實驗,我們證明了這兩個平面是垂直的。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
師:現在把激光筆轉動到這個位置,與剛才進行比較什么不變,什么改變了?
生:入射點的位置不發生改變,但是入射光線的位置發生改變了。
師:位置發生改變的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也可以構成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反射面也是垂直的。前后兩個平面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兩個平面會相交。
師:是不是這個樣子?再改變入射光線呢?所有平面最終都會相交于一條線。我們把相交的這條交線稱為法線。
師:這條法線有什么特點?
生:過入射點,并垂直于反射面。
師:在光的反射現象中,這條線有嗎?
生:沒有。
師:所以我們用虛線來表示這條線。引入法線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確定反射光線一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的這個平面上。
師:請各小組在模型上標出法線的位置。
3.自主探究,得出規律
教學片段3
師:當我把這半個平面往后折時,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
生:反射光線沒有了。
師:反射光線是沒有了?還是沒有被往后折的平面承接到?
生:沒有被平面承接到。
師:該現象可以再次說明什么規律?
生:入射光線、法線、反射光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師:從位置上來看,這三條線之間還有什么關系?
生:入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與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相等。
師:我們把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稱為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稱為反射角。用什么儀器能證明反射角與入射角相等呢?
生:量角器。
活動2:證明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科學能力,何樂而不為呢?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
二、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筆者在教學上追求的目標。為了能達到這個目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會從“研讀課程課標、研讀教材內容、研讀學生學情”這三個方面入手,反復推敲各個環節,細細琢磨每個細節,力爭上出一堂有亮點、更有效率的課。
1.研讀課程標準使課堂有成效
在研讀課程標準時,教師需要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的目的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主要包括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實事求是。這樣的課程就會更有成效。
2.研讀教材內容使課堂更有效
教材可以連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以,在教學前研讀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帶著針對性的問題去研讀。例如教學目的是什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么,用怎樣的科學思想方法去解決科學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會學生科學知識,更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這才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3.研讀學生學情使課堂更高效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如果忽視學生的學情,教學有效性就無法保證。在教學時,要了解學生通過什么方法來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學得更輕松。而且做到了解學生才可以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教法,使課堂更加高效。
例如,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了光的相關知識,在探究光的反射規律時,也是以學生掌握的這個前概念為基礎進行探究,并展開一步步地質疑、求證、修正概念。整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使課堂更加高效,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始終把學生作為主體,方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吉玲.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170.
[2]陳建華.初中科學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33):144-145.
[3]徐卓偉,孫春成.基于核心素養的物理教學設計——以“光的反射”教學為例[J].物理之友,2020,36(7):40-42.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儲能學校315100)